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中国2004年泥石流灾害特点及其对减灾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鹏 《山地学报》2005,23(4):437-441
分析了我国2004年成灾特点,大陆首次出现大规模的大风泥石流,在植被较好的地区仍然有泥石流发生,年内同一地区多次成灾增大了灾害损失,建筑选址不当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低频性泥石流常造成严重灾害.受上述成灾特点的启示,提出在进行潜在泥石流判识时要慎重对待植被较好的区域,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在建筑物选址时应注意潜在泥石流危害,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监测预警,制定临灾预案,发展灾害保险业务以分担灾害风险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近几年频繁遭受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危害。由于所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发育的泥石流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从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形成过程等探讨了浙江泥石流形成的机理,分析了其成灾特点。结果表明,浙江省泥石流为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过程主要为:强降雨下滑坡、崩塌发生,持续强降雨使得滑坡、崩塌松散物流化从而形成泥石流。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在流域特征上表现为形成区坡度大,易发滑坡、崩塌,水力条件充分等。泥石流灾害具有低频性、群发性、并发性、突发性、夜发性、危害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受2019年8月19—20日强降雨影响,位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都江堰和汶川地区(简称"都汶地区")暴发群发性山洪泥石流灾害(简称"8·20"灾害),造成12人遇难,26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约36.26亿元。通过遥感解译、野外现场调查等手段,结合气象、地形、物源等数据分析,对本次岷江流域泥石流成因与特征有了初步认识:(1)汶川灾区泥石流活动性由震前低频非群发特征,在震后5年内,经历了高频、特大型、群发、粘性泥石流活动性发展阶段,在震后5~15年间,已经演化成低频、大中型、群发、粘-过渡性泥石流并伴生山洪,震后15~20年,汶川灾区泥石流将恢复或接近震前活动状态;(2)"8·20"灾害具有群发性特征,涉及沟谷多达23条,主要沿人类或工程活动相对集中的岷江河谷、都汶公路沿线呈条带状分布;(3)"8·20"灾害的激发雨强和有效降雨分别为24.2 mm/h和116.4 mm,高于震后初期激发雨强,但略低于震前泥石流激发雨强;(4)受控于主河水动力条件和泥石流体搬运能力,"8·20"灾害中泥石流以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两种方式形成危害,洪水表现为冲蚀破坏。"8·20"灾害活动是汶川"5·12"强震10年后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山洪泥石流灾害,加强对此次灾害的认识,有助于为地震灾区灾害防治和减灾规划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粤北西部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根据对泥石流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明显高于滑坡、崩塌灾害,且呈现频率低、规模大、成灾快、损失严重、时空分布集中、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文中最后提出了广东省泥石流防治对策: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灾规划;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预防监督,社绝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德昌县群发性泥石流的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川西南的德昌县近年来由局地暴雨诱发的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德昌群发性泥石流事件中局地暴雨过程和地面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泥石流形成过程中的雨地耦合关系.根据TM遥感影像(30 m)解译,德昌泥石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规律,以安宁河及其支流茨达河流域最为集中,安宁河支流老碾河流域次之.根据泥石流的分布特征,结合流域的高程、坡度、地层岩性等信息,分析了泥石流易发区域的流域坡度以及NDVI特点,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泥石流易发区的判别,准确率达92%.因此,遥感影像的光谱差异可以作为识别群发性泥石流地区的遥感标志之一.此类泥石流易发区的下垫面判别准则有两条:(1)流域平均坡度大于20°;(2)NDVI介于0.1~0.3.将泥石流易发区的下垫面识别与诱发泥石流的局地暴雨过程结合起来分析,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取决于暴雨中心落点及移动路径,以德昌2004-08-24群发性泥石流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泥石流最终的暴发相对于局地暴雨的峰值过程约有1 h的滞后时间,此时段正是实施临灾预警的关键时间.据此,提出了群发性泥石流的减灾思路.  相似文献   

6.
委内瑞拉1999年特大泥石流灾害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受娜尼拉现象的影响,1999-12-15~16委内拉北部阿维拉册区加勒比海沿岸的8个州连降特大暴雨,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塌,数十条沟谷同时暴发大规模的泥石流。泥石流造成3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成为本基纪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这次泥石汉灾害具有群发性、规模大、低频率和直接入海等特点,对这类泥石流进行泥石流成因、活动规律、预测预报、泥石流与异常气候现象关系和直接入海型泥石流运动规律,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群发泥石流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8 -05 - 12汶川地震后的极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溪河流域的龙池“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之一.龙溪河流域在2010 -08 -13遭遇强降雨过程,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其中34处沟谷泥石流,11处坡面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总量共334×104m3,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在龙溪河下游河道内,该段河床平均淤高5 m.诱发“8·13”群发泥石流的最大1h降雨量达75 mm,相当于20 a一遇的1h降雨量.“8·13”群发泥石流中88.9%的泥石流活动集中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3 km范围内,仅有11.1%的泥石流分布在距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3~5 km范围.除受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影响外,泥石流分布还受地层岩性和地形的影响.龙池群发泥石流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占总数的88.9%,而稀性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小规模泥石流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0.0%;大规模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其他为中等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流域主要为小流域,<1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8.9%;而>3 km2的泥石流流域很少,仅占总数的6.7%.龙溪河河道内的泥沙淤积受泥石流活动、主河道坡度和宽度的控制,河道上半段没有泥沙淤积,而下半段有大量泥沙淤积.龙溪河河道内淤积的泥沙颗粒粒径受沿岸泥石流流域岩性的影响,粒径从龙溪河上游到下游呈明显的从大到小的变化规律.龙溪河流域在遭遇较强降雨时还会暴发泥石流灾害;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的山区,在暴雨激发下还有可能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在雨季到来时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特别要提防不易被发现的小流域泥石流灾害,做好防灾预案和预警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8.
2013-07-25天水市遭遇罕见暴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简称"7·25"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严重损失。基于实际调查数据,论述了本次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和成灾特征,并对成因进了分析。降水引发地质灾害708处,其中滑坡415处,崩塌102处,不稳定斜坡86处,泥石流100处,地裂缝3处,地面塌陷2处。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不均性、流域集中性、群发性等特征,并受降雨范围控制;成灾特点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滑坡-堰塞湖链式特征。研究表明,自2013-06-20以来,降水日数为24~26 d,降水日数较往年同期偏多10~15 d;同时,7月以来降水量是常年同期的2.2~3.4倍;7月25日观测到的16 h最大降水量达152.2 mm。降水表现出前期丰富、当期降强度大的特点,是此次群发性灾害的主要促发因素;"5·12"汶川地震在研究区的烈度为VI~VII度,特别是南部属于VII度区,一定程度上导致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因此在降水叠加条件下引发大量的滑坡;易滑岩土及其结构组合、地形条件奠定了群发性地质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江口县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中低山侵蚀—溶蚀沟谷地貌,降雨量丰富,区域内坡面型泥石流具有群发性。本文对江口县坝盘镇某泥石流从地质环境条件和泥石流发育特征出发,分析泥石流灾害成因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北山的5条泥石流沟曾在2003-07发生过群发式泥石流灾害.强烈地震发生后的5~10 a是泥石流的高发期.2010-04-14(简称"4.14")玉树地震使结古镇周围山体出现大最崩塌、滑坡,为后期群发式泥石流灾害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同体物源.根据国务院划定的结古镇地震灾害重建规划范围及野外考察资料,在GIS环境下,采用对泥石流运动方程进行求解,并结合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地形、坡度、沟道、流量过程、含沙量等信息,对结古镇重建区范围内的17条沟进行了泥石流运动-淤积过程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结古镇灾后重建区受泥石流威胁极大,泥石流到达结古镇后,其最大流速、泥深及能量仍具有较大破坏性;对现有老城区威胁严重的泥石流沟是结古陇巴和德念陇巴,对规划新区具有严重威胁的泥石流沟是热翁陇、上尖果陇、下尖果陇以及显子陇,扎曲河部分河段有被泥石流堵断的危险.建议在重建规划中对泥石流沟进行工程治理,保障"新玉树,新结古"灾后重建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