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文章通过对音乐产业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文章指出,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极富创造力的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活动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创意产业集群能够为创意阶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城市的创意产业政策应将重点放在建设效率基础结构和创新基础结构上。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趋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并非是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影响其形成演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由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在众多诱发因素中,确有偶然因素起关键作用,但"偶然"机会只青睐于某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区"经济精英";在集群形成的早期,模仿起着重要作用,但模仿及其因果累积循环,易造成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农区市场力量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关政府部门的适时介入有利于构建集群与外界交流的知识管道.从而弥补农区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支持行业的缺乏.对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区位凶素,还发现影响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主导因素,与城市的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农区独特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西方学者所谓的"地方纷杂、噪音、创意环境、创意场域"等概念,相当于我国农区的社会关系,只不过西方概念的视角立足于知识传播与技术学习创新;农区"家庭作坊"这种组织,是否落后、必须进(产业)园,尚待进一步证实.某种意义上,我国农区家庭作坊优于西方都市中的创意"工作室".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区位倾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如集中的市场、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与支持行业等,但并非是其形成演化的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画虎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由血缘、亲缘与地缘关系构成的非贸易性联系、文化传统、偶然历史事件,在我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初期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政府的适时介入则是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后继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蔷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27-1236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研究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转型、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城市层面揭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特点和模式。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大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初步形成了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及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外围、邻近高科技园和远郊县(区)四大空间布局模式。未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将其培育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将创意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智力支撑;继续加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集群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发展基金,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建立国际文化创意城市联盟,加速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5.
何金廖  黄贤金  司月芳 《地理研究》2018,37(7):1447-1459
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再现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地方—区域—全球三个不同地理维度的产业链接网络结构和联系强度,运用三角坐标法分别考察上海创意产业在劳动力市场、外部供给、消费市场、合作关系四个产业链环节的地方嵌入性和全球链接性,探讨学习和创新网络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链环节都表现出很强的地方黏性,尤其是在地方劳动力市场方面,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性最为显著。其次,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外部链接存在异质性,其中技术类创意部门与文化类创意部门在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本文从知识分化视角出发对以上异质性进行了解释。最后,总结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地方—全球互动关系,为揭示中国大都市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和全球网络形成机理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人文地理学与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等学科一道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很多议题。其中与地理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征;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环境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方法等。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新生事物,上述每一个议题都充满争议。西方地理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对城市政策、文化政策领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十分值得我国地理学界加以借鉴。针对我国国情,笔者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策,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文化、经济与地理理论的结合应当是我国地理学界当前主要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7.
宁波老工业区创意空间孕育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腾飞  马仁锋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1567-1580
城市老工业区创意集群成长机理是产业集群研究新近热点领域。以宁波市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借助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数据,构建并验证城市老工业区创意空间孕育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①宁波老工业区创意空间孕育机制包括地方空间、资本空间和关系空间3个主维度,以及经济区位、制度因素、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氛围和办公环境5个内核,最终形成“地方空间的感性认可→资本空间和关系空间的理性约束→地方空间、资本空间和关系空间协同→关系空间的反馈”闭合空间生产链;②研究所开发的城市老工业区创意空间孕育机制量表包含5个维度13个问项,结构良好,且具有很好稳定性和鉴别度,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地方性量化指标在宁波3个案例中检验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③国有资本控制的老厂房改造式创意园(创意1956产业园)和国有资本控制的高端写字楼群主导的创意园(和丰创意广场)的创意空间均发育良好,而纯民营资本控制的老厂房改造式创意园(启运86微电影产业园)的创意空间发育较差,有关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被模型甄别。  相似文献   

8.
国外创意产业集聚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系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意产业,又被作创意工业、创意经济,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其内涵、概念的诠释或理解不一。近年来关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等的研究,多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意产业”相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该产业的经济贡献、就业结构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从创意产业思想发展脉络、创意场域、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家主体和创意阶层、创意城市等方面梳理国外对创意产业研究的系谱。  相似文献   

9.
全球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势下,产业结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上海产业结构处在重要转型期,创意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对上海75个创意产业集聚区部分创意产业开发商、管理人员、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个方面:(1)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前瞻性;(2)发展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3)发展创意产业的环境配套。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创意产业具有很强优势,在重要产业发展方面应采取不同措施,空间布局和环境配套需要完善。旨在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下,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为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创意国度"概念,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政策之中,并积极推动发展本国的创意产业。布里斯班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创意产业中心的城市之一,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创意产业学院,专门用于培养创意产业人才和从事创意产业研究,依托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立了澳大利亚第一个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基地,积极探索"产官学"的产业发展模式,继而借势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创建"创意城市"的目标,并逐渐走上了布里斯班自己的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与浙江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区位熵方法借助从业人员数据刻画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OLS模型,甄别驱动因素佐证文化创意产业区位模型。结果表明:① 市域尺度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区位规律不仅具有“资本空间”(杭州)集聚性,还具有“地方空间”(舟山、金华和台州)分异性;② 经济科教、政府支持、市场需求、环境、交通和地方性是重要区位因素,且不同重点行业、不同地理层级所受区位因素不尽相同;③ 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全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管治双要素驱动型,8重点行业区位特征主要是“软因子”驱动型;④ 研究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着力点与规划调控协同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and place as relevant to Cairns and Townsville in northeastern Australia. These two provincial cities are key to the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growth of northern Australia and as such are the focus of renewed interest from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While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sector in each location is significant, to date there has been no research specifically exploring the views of industry participants in terms of the creative strengths, impediments and opportunities across the region. Interviews with 38 creative industries participants were completed, revealing the significant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being located in a remote tropic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concept of place is strong. The interviews also reveal a number of potential growth strategies for the sector in each location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form policy and urban development approaches not only in the tropical north of Australia but also more broadly across the country. That is, the finding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need for ongoing research into the particular contributions of regional and rural cities to the global creative economy.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recent debates about whether urban policy discourses are transferable and what is at stake in their translation. It draws on discussion of Darwin (Northwest Territory, Australia), a tropical savanna location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wants to promote as a 'creative city', without quite knowing what this might require. We discuss relevant debates on research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e creative city and the path-dependent character of neoliberal governmental objectives. We then turn to the geographical, demograph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Darwin a challenging and distinct context for translation of global theories of creative city rejuvenation. As well as arguing a case for more nuanced, locationally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capacity of places to embrace travelling policy discourses, we suggest ways in which creative city research can be refreshed through engaging with literatures on (post)colonial urban politics and intersections with policy initiatives other than those targeted at 'creative industries' per se . We systematically outline the particular challenges that tropical cities in remote locations provide to accepted wisdom about creativity-led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何金廖  彭珏  胡浩 《地理科学》2021,41(9):1525-1535
从城市舒适性理论出发,系统梳理了创意人才及其空间集聚过程的相关文献,构建了驱动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城市舒适性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方法从国内设计师社交平台站酷网获取设计创意人才的属性数据,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负二项回归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机理。研究表明:① 中国设计创意人才及其创作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以北京为主的一线城市最为集中,但杭州、长沙、武汉、郑州这些新兴城市也表现良好,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② 城市舒适性理论在解释中国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影响设计创意人才空间集聚的核心因素;③ 证实了西方创意阶层理论的部分结论,发现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遗产、文化旅游、高素质人力资本、温暖的气候与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提升城市对创意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子,同时发现科研投入对设计创意人才集聚具有明显挤出效应,并且西方学者普遍强调的生活环境舒适性因子对设计创意人才影响有限。为深入理解创意人才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机理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案例,为地方政府改善城市创意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意产业在中国发起于21世纪初的东部大都市,系统收集国内建筑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创意园区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中国自21世纪初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基本概念研究、创意园区成长模式及机制、创意园区空间组织与园区规划、创意园与城市更新、创意园内部空间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大城市内城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近8年努力,国内创意园区研究①已初步形成以创意园区成长模式与机理、创意园区规划建设、创意园区与城市更新为主的研究方向;②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哲学基础;③研究队伍呈现以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同时,综述认为:中国对创意产业区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未能将集群的内核与创意产业的核心有机融合;其次是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应坚持从微观的创意产业的某一类型,甚至是其一项目为分析单元,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诠释产业区内核的组织与发育过程;再次是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必须从创意经济和"全球性—地方性"博弈视野,探索创意产业区形成与演化的生境和其对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的空间效应(也即创意空间的生长)及城市响应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6.
《Urban geography》2013,34(5):668-690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culture and creativity have been at the center of the shift in urban economies toward the non-material and the relational. In the new "cultural-economic" paradigm, the hypermobile class of creative workers and symbolic mediators is considered the vanguard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and is nurtured and competed for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mbitious city governments.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e talent into the urban economy is not without problems: many cities are rapidly coming to realize that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fer little help in the cas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at their impacts could be short-lived or socially ambivalent. More insight is thus needed into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e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on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ing. 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build such knowledge, using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on four Dutch cities that have chosen culture as one of the spearheads of urban policy: Amsterdam, Rotterdam, The Hague, and Eindhoven.  相似文献   

17.
创意城市发展模式类型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顺法  纪小美  陶卓民 《地理科学》2018,38(9):1458-1465
在创意城市发展模式类型基础上,构建综合模式创意指数,选取与各发展模式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权重法和TOPSIS法对江苏各城市创意指数进行适应性评价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综合模式创意指数能够评价中国创意城市发展的状况,对中国创意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借助系统聚类法(HCA)重建成渝经济区门户城市空间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空间引力模型和区位熵理论分别分析了成渝双核大都市区对经济区8大门户城市的空间辐射效应和各城市的优势主导产业分布态势。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已经具备双领头雁阵形态,以传统政策区为支撑的产业转移机制应逐步以经济区和城市群所取代;经济区产业承接次序应由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引力辐射程度共同决定,目前已符合大市场条件下的产业空间梯度转移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付娇  李婧  贾洪文  黄银洲 《干旱区地理》2020,43(4):1136-1145
通过收集中国西部12省份的714个开发区基础数据,采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分析法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法,对1993—2015年间中国西部地区(简称西部地区)开发区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及产业分布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西部地区开发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呈现出以重点城市和城市圈为依托的“多级集聚”的演变规律。(2) 西部地区开发区空间聚集程度和规模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集聚规模增长幅度大于集聚强度。(3) 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强于省级开发区,集聚规模弱于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各类型产业分布格局呈现出单核心集聚特征;省级开发区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各类型产业布局特征差距显著,技术密集型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劳动密集型向中心城市集聚、资金密集型连片规模化发展。研究结果对于西部地区合理利用开发区来加强城市群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雅宁  张旭 《热带地理》2022,42(11):1890-1903
选取厨师创意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年《国家名厨》入选厨师流动轨迹数据的收集,借助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厨师创意群体的空间分布和流动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名厨在中国不同城市流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名厨的出生地和现居地呈现差异化分布特征,不同菜系名厨均在菜系发源地周边形成一定的地域集聚,但部分菜系名厨呈现全国扩散趋势,反映地缘文化和市场因素的共同作用。2)名厨流动网络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并且不同阶段的流动网络存在一定差异,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现象突出,核心名厨群体表现出更高的地方“嵌入性”。3)建立在“学徒制”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影响名厨空间流动的最核心要素,其次是城市餐饮业、服务业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因素影响并不明显,反映厨师群体特殊的社会网络结构、工作性质和文化水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