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农田防护林网林地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银芳  杨戈 《中国沙漠》1997,17(3):295-300
通过1992~1994年的定位观测,对农田防护林网中的护田林、护渠林林地含水量和林木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年平均耗水量:护田林是154.40 mm,护渠林内侧2995.92 mm,护渠林外侧1514.75 mm。护田林带的土壤含水量在0~150 cm层内变化,以下为稳定层,而护渠林深层渗漏严重,可穿透3 m土层。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是护渠林内侧>护渠林外侧>护田林,但护田林若遇丰水年份,则胸径和材积猛增。农田防护林网的布置格局,应大力发展护渠林。护田林带应采用3行窄带式沟植,成林后可不再灌溉,但切忌农田休闲时,中断维持林木生长的侧渗水。  相似文献   

2.
农田防护林网要林地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银芳  杨戈 《中国沙漠》1997,17(3):295-300
通过1992-1994年的定位观测,对农田防护林网中的护田林、护渠林林地含水量和林木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年平均耗水量:护田林是154.40mm,护渠林内侧2995.92mm,护渠林外侧1514.75mm。护田林带的土壤含水量在0-150cm层内变化,以下为稳定层,而护渠林深层渗漏严重,可穿透3m土层。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是护渠林内侧〉护渠林外侧〉护田林,但护田林若遇丰水年份,则胸径和材积猛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中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为对象,运用树干解析方法对树高、径生长和材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栽植的樟子松长势良好,樟子松防护林的初始成熟龄为24年;树高生长在12年(0.632m·a-1)之前为速生期,15年树高生长降为0.517m·a-1,在18年达到最大值0.634m·a-1;胸径生长速生期从第6年开始,18年达到最大值1.039cm·a-1;材积在第21年达到最大值0.108m3·a-1,达到最大值之前,樟子松材积在第12~15年和第18~21年生长速度减缓。平均木、优势木和园林木的树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优势木与平均木、园林木的胸径生长量在F检验下差异显著(p0.05);在第15年以前,优势木、平均木和园林木的材积生长量变化均不显著(p0.05),第18年开始优势木与平均木材积量差异逐渐显著(p0.05),但是樟子松平均木与园林木材积生长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不同胸径胡杨径向生长的合理生态水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树木年轮水文学的方法,分析不同胸径胡杨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其径向生长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不同胸径胡杨径向生长量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其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响应的灵敏度降低幅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个胸径等级的胡杨径向生长灵敏度最大值对应的地下水埋深为分别是3.3、7.4、7.9m。说明,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径向生长量变化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可以认为这3个地下水埋深是不同胸径等级胡杨径向生长水分胁迫的合理生态水位。  相似文献   

5.
利用阿尔泰山中东部两个样点(AYS、SYK)的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树轮资料,采用新疆西伯利亚落叶松一元材积式获得1969-2011年材积生长量序列。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生长量数据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气温要素与生长量的关系及树木生长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 a来,西伯利亚落叶松材积生长量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且与生长季气温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当年6月降水量呈负相关趋势,8月降水量呈正相关趋势;生长季平均气温在19~20.9℃时,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量最大;SYK样点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高,气温每升高1℃生长量增加0.936 mm3·棵-1;AYS样点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气温每升高1℃生长量增加0.661 mm3·棵-1。  相似文献   

6.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隙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140~210 m2时最大,随林隙面积的进一步扩大,H′呈下降趋势。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的20~30 a间达最大值,随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初期至40 a时逐渐增加,在40 a时达最大值,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其他生长型滞后。各生长型物种丰富度指数R1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生态优势度λ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和草本植物和缓,灌木和草本植物对林隙环境的时空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生态恢复过程的种群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庆  吴彦  何海  林波 《山地学报》2004,22(5):591-597
研究了川西米亚罗亚高山人工针叶林70a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级段云杉种群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了与原始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人工云杉林有两个快速生长(平均高度和胸径)时期:一是20~30林龄人工林,年均高生长量达到0.428m,年均胸径增长量为0.57cm;二是50~70林龄人工林,年均高生长量达到0.364m,年均胸径增长量为0.431Cln。与天然原始林相比,人工林苗木的高度级宽幅(10/21)和胸径宽幅(20/36)都较小,下层更新苗木少。50林龄以前的人工林年龄均为同一龄级,70林龄后才有少量的更新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说明人工云杉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对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永安市西洋镇2.5 a生人促阔叶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2.0 cm、1.8 m、19 533 株/hm2 、7.0 m~3/hm~2和2.80 m~3/(hm~2·a),乔木层物种丰富度R、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33、2.93、0.62和0.21,林分相对直径分布范围0.25-3.00,直径分布为反J型,表现为异龄林特征.35 a生的伐前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13.6 cm、10.5 m、1 185 株/hm2 、101.3 m~3/hm~2和2.89 m~3/(hm~2·a),乔木层物种丰富度R、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24、3.72、0.81和0.10,林分相对直径分布范围0.44-2.50,直径分布为反J型,表现为异龄林特征.  相似文献   

9.
福建三明33a生格氏栲人工林生长与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33a生格氏栲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33a生格氏栲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8.9m、24.2cm和412.43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421.74t·hm^-2和413.11t·hm^-2,大大高于邻近的同龄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与皮(58.32%)〉枝(17.59%)〉根(17.22%)〉叶(3.06%);与杉木相比,格氏栲与同龄杉木生长过程有所不同,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早期较慢,但速生持续期长,材积数量成熟龄较长.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科尔沁沙地广泛分布的一种具有显著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树种。调查分析了降水和温度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5年龄樟子松人工林平均树高4.8m,平均胸径7.81cm,枯稍比可达16.87%。年生长高度对当年降水量的响应有1~2a的滞后效应,年径生长量随着降水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年累积降水量与累积径生长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当年高生长与当年、生长季及春季降水量显著负相关,与生长季气温显著正相关。累积径生长量与当年任一时段降水量均显著相关,与除春季之外的任一时段气温显著相关。气温是该区域樟子松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生长季较高的气温有利于樟子松的高生长。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洋口林场4年生的杉木人工林建立固定试验标准地.选择修枝木,每年对其进行1次修枝,修枝强度为修去4种规定树干直径(6cm、8cm、10cm和12cm)以下的所有枝条.修枝试验后2年,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杉木的生长量明显降低.修枝强度为6cm(密度1200株·hm^-2)的修枝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均显著低于不修枝木.修枝后2年,各修枝处理杉木林林下植物的覆盖度、生物量、总的物种数,灌木层、草本层和总体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未修枝的对照,但藤本层植物在修枝时被大量劈除,其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却低于对照.闽北生产力较高的4年生、密度1200株·hm^-2的杉木幼林进行修枝,推荐的修枝强度为10cm或12cm.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量化了美国俄亥俄州橡树-山毛榉混交林森林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碳密度的增长率与其商品材积和总材积的增长率是一致的。橡树-山毛榉混交林连年增长量(CAI)和年平均增长量(MAI)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23和46年。对于地上碳储量而言,其CAI和MAI最高值分别出现在第26年和53年。对于地上碳密度和地上商品材碳密度,其MAI高峰出现在第30年,与其同时间内总蓄积量和商品材的蓄积量出现的情况一致。了解了森林碳储量的增长和蓄积量的增加模式是相近的道理,有助于我们理解森林蓄积量增长的管理模式过渡到森林碳储量管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了解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厘清生态系统动态关系的重点。基于1990—2018年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应用偏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在生长季,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年均气温与年总降水量对各类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90—2018年生长季研究区植被年均NDVI显著与极显著增加面积达97.9%,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2005年之前植被年均NDVI增速缓慢,此后以0.011·a-1的速率发生了突变增加,其中灌丛类植被年均NDVI增长幅度最大。(2) 2000年为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的趋势突变点,突变前年总降水量以-5.510 mm·a-1的速率减少,此后以5.541 mm·a-1的速率增加,且主要依赖于大雨雨量的增加;年均高温与年均低温在突变前上升速率分别为0.122 ℃·a-1与0.230 ℃·a-1,突变后,年均高温下降速率为-0.014 ℃·a-1,而年均低温上升速率为0.022 ℃·a-1。(3) 在植被年均NDVI缓慢增长阶段(1990—2005年),年均低温对植被影响较大,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多呈显著正相关;在植被年均NDVI快速增长阶段(2006—2018年),年总降水量与不同类型植被年均NDVI呈显著正相关,大降雨事件的频发使得降水量对于植被的生长起主导作用。年总降水量与年均气温尤其是年均低温的交互作用是促进植被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西藏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通过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径级空间关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总和)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基部宽、顶部狭,随径级增大个体数减少的趋势。砂生槐种群中幼龄体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群分布,随着年龄等级的增加,由中幼龄体不同尺度下的集群和随机分布交替出现过渡到大龄等级下的随机分布。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有正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方式,变化趋势是随着径级差距的加大,幼体与其他径级砂生槐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减弱;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生长与更新方式的树轮记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祁连山中部50m×15m的祁连圆柏样方进行树轮生态学取样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样方内大部分祁连圆柏的树龄小于250年,最近几年有大量幼苗萌生。祁连圆柏的径生长方式各有异同,大部分祁连圆柏在生长过程中出现1次以上生长释放事件,19701980年间出现生长释放的频率最高,占总释放次数的35%,轮宽年表也显示祁连圆柏的轮宽指数自1970s以来持续上升。另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采样点区域祁连圆柏径向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树木生长,6、7月份的降水也与树木径向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如果能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并有效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该区域祁连圆柏林更新状况将会显著改观。  相似文献   

16.
咸海水位不断下降导致湖滨荒漠化加剧,尘暴频发,区域环境恶化。利用臭氧观测仪(OMI)气溶胶数据和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型,对咸海地区近期粉尘气溶胶变化及其潜在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咸海地区粉尘活动不断增强,OMI气溶胶指数年平均值、方差、中值和最大值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2013年OMI气溶胶指数平均值已经上升至1.47;OMI气溶胶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3-5月)和秋末初冬(11月-次年1月)是两个气溶胶指数峰值区;在相同时间内,春季和冬季的粉尘潜在扩散范围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且粉尘潜在扩散表现出明显的经向和纬向扩散特征;受气流和地形影响,粉尘潜在扩散主要有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祁连山亚高寒山地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之一。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100 m×100 m样方内所有个体的调查资料,采用种群动态和胸径、树高和冠幅级频率分布及6种聚集强度指数分析了青海云杉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种群动态分析表明,种群表现为增长型种群。(2)青海云杉种群胸径级频率分布呈“倒J”型,胸径级随个体数的变化符合对数方程y=-219.32ln(x)+482.67(R2=0.963 8,P<0.01),胸径分异指数为0.48,种群个体胸径差异属明显分异;树高级频率分布呈“间歇”型,不同高度级与个体数之间可用二次方程y=0.795x2-31.23x+285.1(R2=0.603,P<0.01)进行较好的描述,树高分异指数为0.55,高度差异属明显分异;胸径和树高两者之间符合对数方程y=5.912ln(x)-4.249 3(R2=0.603,P<0.01);冠幅级与个体数之间可用三次方程y=5.317 6x3 -91.759x2+408.88x-173.87(R2=0.8355,P<0.01)进行很好的拟合[WTBZ],冠幅分异指数为0.53,种群个体冠幅差异亦属明显分异。总体上看,青海云杉幼苗较为丰富,天然更新能力强,目前表现为成熟稳定型种群。(3)在空间分布格局上,青海云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斑块状聚集分布,其扩散系数、丛生指标、聚块性指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负二项式分布参数、Cassie指标分别为1.162、2.285、0.162、85.802、1.002和0.026。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有所差异,Ⅰ级幼苗和Ⅱ级幼苗为聚集分布,小树、中树和大树为均匀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的聚集程度减小,即由聚集分布变为均匀分布,该种群表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青海云杉的管理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沙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10  
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代表自然因素)和耕地指数、草场载畜量(代表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累加作用持续的时间较短(在4a之内),其中年平均温度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作用在2a最大,但作用不明显;年降水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4a最高,累加效应最明显,关联系数为0.801,而且二者之间有较显著的回归关系。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波动特点是决定累加作用时间和影响强度的关键。代表人为因素的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都比较明显、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大于8a),其中耕地指数对沙漠化的影响以7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10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与沙漠化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回归关系。人口持续增长导致的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是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产生累加效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对滇西北玉龙雪山2 900 m~4 200 m间沿海拔梯度进行的群落调查基础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6个样地中共记录植物物种261种,分属78科,158属,其中木本植物36种,灌木植物71种,草本154种。2)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指标均呈单峰分布格局。3)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明显下降格局。4)木本层和灌木层的β多样性(Cody指数)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减小趋势,而草本层β多样性显示出单峰分布的垂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