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基于RS与GIS技术,以2008年甘肃省秦安县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主要选职斑块面积、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大小变异系数、斑块大小标准偏差、平均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平均斑块分维数8个景观指数,从居民点用地、规模、形态、分布等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秦安县农村居民点分布特点受坡度、坡向、高程、...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为研究区,采用GIS技术、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湘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规模、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等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2004年和2009年2个时段不同海拔高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在地形低缓处集聚;从2004年到2009年,北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了168.7hm2;5年来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增长了5.57%;在空间形态上,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2009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了0.031、0.189,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在空间分布上,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平均最邻近距离缩短了13.29%,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曲阜市为研究区,利用2005年TM遥感影像,经过校正、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得到该研究区空间景观结构矢量图,提取居民点斑块,然后利用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景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为15.67 hm2,山区居民点平均面积为7.94hm2.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济南泉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不同时期的航天遥感图像,编制各期土地利用分类图,在ARC/INFO和ARCVIEW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问信息库。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大小、面积、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济南泉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济南泉域内耕地面积迅速减少,而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宝泉岭垦区为例,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垦区农村居民点所占建设用地比重高,亟需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密度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别;全区斑块形状较规则、集聚度较高。这种分布受河流、公路、经济环境和耕地条件的影响。在未来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时要考虑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居民点更有利于农民的劳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6个乡镇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县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具有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聚落规模在0.743~1.292hm2之间,形态分布稀疏零散,分形指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大等特点.说明在这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作用下,必然导致自然景观缺乏高度连接,聚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侵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和2014年两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RS技术、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北戴河区2010~2014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戴河区景观类型以建设用地、林地为主;2010~2014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010~2014年北戴河区景观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异质性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和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市级投资重点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选取3类景观指标,对项目区内土地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类型中水田斑块占绝对优势,斑块分维数、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和简单; 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降低,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面积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景观破碎度降低; 平均分维数和平均形状指数增大,表明景观形状较整理前变得规则,但总体形态变得复杂;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表明在增加了景观分布均匀程度的同时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类型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缓解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Landsat5 TM遥感影像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和提取绿地分布,从斑块和景观水平两个尺度研究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程度。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斑块面积和斑块形状指数与城市地表温度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在景观尺度上,绿地面积比和聚集度指数与城市地表温度间呈负相关关系,景观碎裂化指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97年、2000年和2002年TM图像为数据源,利用平均斑块面积、分维数、块斑伸长指数、景观多样 性指数、蔓延度和破碎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从多个层面对重庆市北部新区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 a时间内,区域景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城乡过渡带景观演变为快速城市化的城市景观。主要表现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 大,呈现出空间集中化的特点,耕地和绿地在区域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用地来源的角色,逐步被蚕食、分割,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利用景观生态学格局分析方法,将东坡区景观分成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建筑用地和裸地景观六大类。通过遥感影像判读解译,得到上述六类景观基本形状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各景观的斑块总面积指数、景观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指数、斑块数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数,初步分析2000年和2007年该区景观格局变化,为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利用2000年TM图像判读的中国土地利用矢量图提取全国农村居民点信息,分析了中国农村规模分布的基本特征。中国农村居民点密度呈现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西部较低。农村居民点规模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地区大于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平均规模越小的地区集中在规模较小的居民点较多。全国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孔隙度指数与农村居民点密度相关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的地区,孔隙度指数较小,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均匀,距离较低,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小的地区,孔隙度指数较大,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景观指数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沿海区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状况进行研究。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研究区,从天地图影像中提取居民点信息,以乡镇为单位,利用地理科学、景观生态学、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理论方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选取的16个景观格局指数进行降维处理,得到4个主成分;然后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把赣榆区全部乡镇分成6类进行分区研究。每类景观格局指数可表征该分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范围、分布的聚集离散度以及整体分布形态。研究成果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医疗教育等农村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江市景观格局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地表土地景观格局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丰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高程、坡度、降雨量、植被指数、地层岩性和距构造距离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乡镇为统计单元,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定量地探讨了景观格局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平均斑块面积、景观蔓延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易发性与部分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景观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质灾害易发性的空间分布,可以在今后的地质灾害评价中将景观格局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考虑,同时也为实现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省麻城市2009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指数和核密度测算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运用传统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模型从全域和局部角度分析自然地貌、社会经济、生态限制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得出:麻城市2009—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率达6.92%,斑块主要以分散式外延扩张为主,空间结构演变总体上呈现沿沪汉蓉快速铁路和武麻公路向四周扩散的连续分布特征。从全域上看,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与坡度、公路、建制镇、风景名胜区、河流呈空间负相关关系;从局部影响程度来看,最大正向影响因子为人均收入和高程,负向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和河流,其他影响因子随地理位置变化正负向影响均存在。  相似文献   

16.
辜寄蓉  何勇  蒋谦 《测绘科学》2015,40(5):63-70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不足的现状,文章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总结前人提出的7类典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拓扑结构定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包含廊道空间特征和斑块空间特征的空间结构识别指标体系,对空间模式进行识别;结合经济因素,分析了不同用地结构空间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仙湖是我国水质较好的大型淡水湖泊之一,其总体水质为Ⅰ类。近年来由于流域内开发强度增加,水体水质呈现下降的趋势。为探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对湖泊水质产生的影响,利用1992—2010年的Landsat TM和ETM+数据,结合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与湖泊水质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抚仙湖水体面积缩小,流域内林地和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与水质污染指数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交通运输用地和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与水质污染指数响应呈显著正相关;景观斑块数目、形状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增加,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加重,与水质污染指数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可以作为研究抚仙湖水质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的特大城市群。本文利用多期遥感数据,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大湾区2000—2020年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①大湾区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为林地、耕地与居住及建设用地,3种地类总占比多年来均在80%以上;②大湾区的居住及建设用地在20年间增长了115.21%,面积达到9 183.47 km2,是大湾区内面积增长最多、变化速率最快的用地类型;③大湾区内的景观格局破碎度、斑块密度不断降低,景观聚集度与景观丰富程度不断升高,区域景观格局分布状况日趋合理。  相似文献   

19.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1992年和2002年TM图像为基础,采用斑块密度、斑块平均面积、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相对聚集度指数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十年重庆开县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地、未利用地、旱地、果园和水田面积净减,森林、建设用地、灌木林和水域面积增加,退耕还林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浙江省东部仙居县永安溪流域选取位于上、中、下游地段的3个乡镇,分别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研究,主要是对各类斑块的面积、分维数、伸长指数、最小距离指数等计算,发现从上游到下游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如耕地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乔木林地所占比例则相应降低。此外,人工干扰形成的耕地、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表明居民的聚居程度逐渐增强。土地垦殖和耕作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在3个乡镇中,人工景观如耕地、园地、居民点的最小距离指数均小于人工干扰较少的景观(乔木林地、未利用地等)。在3个乡镇中分别选取居民点面积最大的3个斑块,并以这3个斑块为中心,分别建立了距离为1000m和2000m的缓冲区(缓冲区A和B),均发现在中游地段的破碎度最大,下游次之,上游最小。除缓冲区A外,在缓冲区B和乡镇范围内,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强,多样性指数增大,优势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