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基于Web Service/GML的空间互操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志梅 《四川测绘》2007,30(5):213-216
基于WebService的分布式GIS系统具有分布式、可互操作的特点,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是Web GIS的主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WebService、GML和现有几种数据共享方式的深入研究,认为基于GML的数据集成能很好地解决多源数据的异构问题,并进一步架构了一个基于WebService/GML的空间互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WebGIS中异构环境下数据互操作问题,分析了XML和CORBA各自的技术特点,初步设计了在WebGIS中将XML和CORBA集成的整体框架,为实现WebGIS中分布式异构数据源之间透明的互操作提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异构地理信息处理环境互操作的InterentGIS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提出了异构地理信息处理环境互操作的InternetGIS方法和基于互操作怀的InternetGIS构造模型,即分布式超图型,阐述了其具体实现过程,并以自主开发的InternetGIS-GeoSurf为例验证了此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种GIS互操作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描述了空间数据互操作、互操作GIS的概念,提出了一种互操作GIS模型——开放式虚拟模型。基于公共虚拟接口的思想,讨论了模型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用以解决空间数据和GIS软件功能的互操作。基于OVM模型,利用GIS软件AFC/Info8和GeoStar4进行了分析处理层的互操作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框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地理信息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具有分布式、数据量大、格式多样以及商品性和共享性等特点,随着地理数据的内容和种类的增加,共享的需求和难度也日益显现。本文总结了当前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途径和方法,即数据格式转换与直接访问、地理数据互操作、基于GML的共享、网格与数据网格、地球科学标记语言以及符号多接口显示技术。最后提出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框架,其中数据网格是基础和保障,互操作规范是核心和关键,符号多接口显示技术和地球科学标记语言等其他共享和互操作技术是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在分布式信息环境中,元数据是描述、管理和组织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有效地查询、检索、利用元数据描述的共享资源,就存在元数据的互操作问题。元数据的互操作系统实现了对元数据的检索、编辑等操作,进而加大加深数据共享的应用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面向服务的3D WebGIS异构系统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檀丁  李明峰  陶虹  谭海权 《测绘通报》2011,(10):65-67,84
提出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利用Web服务技术,解决构建3D WebGIS时选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带来的数据共享及异构系统互操作等问题。并在研究面向服务架构(SOA)及Web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基于ArcGIS Server的3D WebGIS试验系统,验证SOA在3D WebGIS互操作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B/S体系的Internet GIS分布式异构空间数据库的集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Internet GIS的蓬勃发展使得通过网络获取空间信息成为可能,然而,由于地理数据格式的多样性(异构数据),限制了用户透明的获取远程数据以下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格式、不同存在形式的数据用户端无缝的操作与表现。提出了Internet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交互的服务器端虚拟DBMS听概念,以对终端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组织、管理,以及实现异构数据获取与互操作。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GIS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Internet/Intranet的快速发展、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使得GIS空间数据管理与应用呈现多用户、分布式和网络化的特点。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传统GIS软件平台普遍采取的单机或二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开发基于三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GIS软件平台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三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GIS软件平台的基本设计思路和体系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socket技术构造中间件,建立了一个试验性平台-VirtualWorld,同时介绍了此体系上解决GIS互操作方案,最后对试验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小琥  周旭  陈军 《测绘科学》2006,31(1):96-97
分布式GIS是解决跨平台、跨地域实现多软件平台及远近程数据与系统互操作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若干个主要分布式GIS的实现技术手段和方案,探讨了各技术方案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水汽监测的关键参数。针对中国区域地形起伏较大的特点,本文构建了顾及精细季节变化的Tm垂直递减率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2007—2014年的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GGOS)atmosphere格网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的Tm格网新模型(简称为CTm模型)。以2015年GGOS格网数据和无线电探空资料为参考值,对CTm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并与常用的Bevis公式和GPT2w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以GGOS格网数据为参考值,CTm模型的年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RMS)分别为-0.52 K和3.28 K,相比于GPT2w-5和GPT2w-1模型,精度(RMS值)分别提高了27%和13%;②以探空数据为参考值,CTm模型的年均偏差和RMS误差分别为0.26 K和3.75 K,相对于GPT2w-5和GPT2w-1模型,精度分别提高了21%和16%,尤其在中国西部地区,CTm模型表现出更为显著的优势。此外,将CTm模型用于GNSS水汽计算,其引起的水汽计算RMS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29 mm和1.36%。CTm模型不需要实测气象参数,因此,在中国区域的GNSS实时高精度水汽探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High-resolution airborne infrared measurements of ocean skin tempera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irborne measurements of ocean skin temperature T/sub s/ are presented from the Coupled Boundary Layers, Air-Sea Transfer in Low Winds (CBLAST-Low) Pilot Experiment in August 2001 off Martha's Vineyard, MA. We used an infrared (IR) camera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1 m or less and temperature resolution of roughly 0.02/spl deg/C. Using subframe sampling of the IR imagery, we achieve lower noise and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than reported by previous investigators using IR radiometers. Fine-scale maps of T/sub s/ exhibit horizontal variability over spatial scales ranging from O(10 km) down to O(1 m) that are related to atmospheric and subsurface phenomena under low to moderate wind conditions. Based on supporting measurements of wind and waves, we identify coherent ramp-like structures in T/sub s/ with stratification breakdown and meandering streaky features with internal waves. Regional maps of T/sub s/ show the standard deviation for the region is /spl plusmn/1.04/spl deg/C, while the meridional and zonal variability is 0.23/spl deg/C /spl middot/ km/sup -1/ and 0.27/spl deg/C /spl middot/ km/sup -1/, respectively. This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results in meridional and zonal scalar heat flux variability of 7.0 W /spl middot/ m/sup -2/ /spl middot/ km/sup -1/ and 7.6 W /spl middot/ m/sup -2/ /spl middot/ km/sup -1/,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airborne IR imagery accompanied by high-quality ocean data to identify T/sub s/ features produced by subsurface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15.
坡体是自然地形实体的基本组成单元,利用综合性坡体因子分析和挖掘地形隐含信息,有助于区域地形地貌分析及规划利用。本文针对当前坡体综合表达因子(LS)未顾及坡宽因子的缺陷,采用归一化几何运算法将坡长(L)、坡度(S)、坡宽(W)进行融合,获取了一种新的坡体融合因子LSW。以DEM为数据源、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局部范围为典型研究区,在提取L、S、W及LS因子的基础上,分别以L×S×W、L+S+W、LS×W及LS+W共4种方式进行融合试验。结果表明,L+S+W融合方式获取的坡体LSW因子标准差矩阵均值最小,为0.234 4,有效平衡了各单地形因子对融合坡体因子LSW的贡献度,信息熵值计算分析也实证了L+S+W融合方式具有最优性。  相似文献   

16.
LEO卫星轨道根数型星历参数与接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轨卫星是导航增强系统发展的新兴力量,具有独特优势。广播星历参数是其实现星基增强的重要指标。中轨GPS星历采用16/18参数模型,若直接用于LEO的星历参数拟合,卫星沿迹方向的位置分量拟合误差大,且对小偏心率近圆轨道有潜在的拟合法矩阵病态问题。基于第一类无奇点根数,通过增加或修改轨道沿迹向和径向摄动参数,设计了适用于近圆低轨卫星的16~19参数的5种星历模型。基于300~1500 km高度LEO的拟合试验表明:提出的16/17/18/18~*/19参数星历,URE最大值分别优于10/6/4/5/2.5 cm。最后,根据拟合参数的变化范围,对5个星历模型进行了接口设计。在数据截断对URE的影响为毫米量级要求下,总比特位分别为329/343/376/379/396,其中16/17参数星历模型比GPS16参数模型减少了29/15个,18/18~*/19参数星历模型比GPS18参数星历模型减少了64/61/41个。  相似文献   

17.
18.
加权平均温度(Tm)是将天顶湿延迟转换为大气可降水量的关键参数,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水汽高度分布复杂的特点,本文利用2010—2014年GGOS Atmosphere Tm格网数据和地表高程数据建立Tm垂直递减率函数,进而建立一种顾及Tm垂直递减率变化的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新模型(QTm模型)。此外,利用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和GGOS Atmosphere Tm格网数据评估模型精度和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与GGOS Atmosphere Tm相比,QTm模型的年均Bias和RMSE分别为0.29和2.49 K,相对于GPT2w-1和GPT2w-5模型,RMSE分别提升了38.97%、67.06%;与探空数据相比,QTm模型的年均Bias和RMSE分别为0.16和2.90 K,相对于GPT2w-1和GPT2w-5模型分别提升了31.12%、39.46%。新模型的构建为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可靠的Tm值,进而提供实时、高精度GNSS水汽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TanDEM-X生成DEM的精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学者对TanDEM-X生成DEM开展了一些研究,其研究成果也显示了TanDEM-X生成高精度DEM的可行性。为了验证TanDEM-X/TerraSAR-X干涉生成的DEM能否满足测图要求,需要对其进行精度评价和分析。相对于C波段的ERS、ASAR和L波段的ALOS,X波段的高分辨率TerraSAR影像干涉条纹更密集,解缠更加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低分辨率SRTM辅助高分辨率的X波段的TerraSAR干涉相位解缠方案,提高了解缠的效率和精度。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协方差函数的方法对TDX/TSX DEM进行精度分析和评价。该方法通过对各个距离上的协方差值进行拟合,消除了高程误差异常对InSAR DEM精度评价的影响,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DEM的精度。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协方差函数方法来评价DEM的精度是可行的,对于试验研究区域,TDX/TSX干涉生成的DEM总体精度为1.42 m,能够满足1:10 000测图要求,为我国空白地区的测图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