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利用时间分布指数、动态度、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Pearson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2010—2017年入境游客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的入境游客数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到访率保持平稳,且年际集中指数平均值为1.8,分布比较均匀;2)珠三角城市群入境游客地理集中指数相对较高,空间分布呈现广州-深圳的"双核"结构,后期"东强西弱"格局有加强的趋势;3)旅游服务及接待设施是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距离、旅游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2.
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获取青岛市2004—2019年游客上传的8132张地理照片及其元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游客时空行为特征,获取游客对时间以及目的地的偏好,并对照片标签深入挖掘,筛选出关键词,采用词频统计方法将游客偏好可视化.研究发现:青岛市入境旅游流分布范围高度集中,呈现"南密北疏"的总体格局,具有明显的边缘化特征;游客偏好夏季以及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区,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目的地趋向,充分说明照片空间分布与旅游资源吸引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理照片元数据对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行为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该文采用密度聚类(P-DBSACN)、路径追踪、UCINET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索了2008—2018年黄河上游城市群范围内入境游客热点区域时空分布格局、游客行为规律。研究表明:旅游热点区域(AOI)在空间上形成以西宁—兰州—银川区域之间的"V"状型特征,AOI分布与城市内部的交通枢纽、旅游资源吸引力、季节性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夏秋季旅游流较大,8月和10月份是入境旅游高峰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运用路径追踪分析法识别出单节点路径、区域内路径、跨区域路径三种轨迹模式;游客偏好于青海湖、雅丹地质公园、丹霞地貌、镇北堡影视城等知名度高的景区(点),且甘青大环线是游客热衷选择的热点旅游流线。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引导黄河上游城市群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河南省2005~2013年《统计年鉴》,选取国内游客收入、旅游创汇收入等原始数据进行河南省入境旅游的特征研究。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具有增长性、梯度性、差异性等特征。分析了河南省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应用定量遥感揭示武汉市热岛强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时空格局演变.首先,选取2002年(1月,3月,7月,10月)及2000年,2004年,2010年7景ETM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其次,经热岛强度指数归一化地温数据,使数据间更具可对比性.对比2002年不同季节地温反演数据,分析武汉市热岛强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及形成原因.比较2000年,2004年,2010年三个不同年份地温数据,探讨热岛强度年际时空格局演变,建立LST与ndvi、城市热岛强度与水域面积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武汉市城区多年ndvi均值以及水域面积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年际热岛强度空间演变格局表现为以沿江地带为中心,以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为主向外延展;LST同ndvi呈负相关关系,其中ndvi值下降0.1,则地表温度上升约1.4℃;热岛强度同城市内水域面积大小亦呈负相关;对比分析了城区多年植被覆盖及水体面积变化趋势,总结出绿地等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减小及湖泊面积逐步萎缩是造成武汉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揭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本文基于1997、2000、2011和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动态变化模型以及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近20年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997—2017年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互花米草沼泽和芦苇沼泽面积不断扩张;景观演替主要表现为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2)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3)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演替受到的干扰呈正相关.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上产生了大量带有游客时空信息的"数字足迹".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游记数据探究北京市旅游流的时空及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2月、7至9月为北京市的客流高峰期;(2)北京市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异特征且密度分布不均衡,总体呈"小聚集、大分散"的特征;(3)北京市旅游流网络中,平均每个节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标准差椭圆、可达性模型等方法,从类型、聚集度、关联性等方面对广东省2010年、2013年以及2016年的A级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及各分区A级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有集聚的趋势,粤北分区的集聚现象则有所缓解。广东省A级旅游点与客源地间的可达性良好区域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总体格局以珠三角中心区域为核心,呈环状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和强度在不断提高,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基于Modis卫星影像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探究了赣州市2001—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并利用趋势分析法研究了像元尺度上赣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1—2015年间,赣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在所有的区县中,章贡区的RSEI最低,多年平均值为0.518;(2)人类活动强度和耦合协调度在市中心发达地区呈下降趋势,在市中心周围呈上升趋势;(3)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关系,人类活动的持续增强,使得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强度的提高不会一直对区域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统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时空特征及其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分步长和分季节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AOT时空变化明显,月均值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分别为4月份(1.133)和1月份(0.635),季节均值呈春、夏、秋、冬递减趋势,年均值则表现为缓慢上升趋稳态势;沿海一带AOT月均值和年均值整体较高,较低值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区域; AOT与AQI的5种回归模型中,决定系数R~2最高的是幂函数回归方程的0.388 3;使用分步长法建立回归模型,总体上呈现步长越大R~2越高的特点,以AQI指数分级的最小间隔50为步长来评价回归模型AQI计算值与地面实测值,其正确率可达77.35%,基本能满足AQI等级预报的要求;分季节建立的回归模型,总体上的R~2比不分季节的略高,其中春季的R~2最低,其他3个季节的R~2相差不大,对于AQI预测的正确率也提高到了83.33%;基于当前的污染遥感监测技术,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进行空气质量等级的反演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区,结合人口密度和1993—2013年的夜间光数据,开展对研究区近20年乡村聚落扩展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增长率指数、扩展强度和平均最近邻分析方法,分析新疆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演变。结果表明:①新疆南部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剧烈,北部和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较为缓和;②从增长率和扩展强度来看,新疆北部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平均扩张强度都呈增大趋势,但东部地区乡村聚落扩张强度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③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新疆南部地区的乡村聚落在空间上呈松散分布,而北部和东部地区呈较紧密分布状况。新疆乡村聚落沿着自然资源丰富的绿洲上以集聚分布,而且一直保持递增扩张。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时空分布及其异质性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监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分布的精细分析,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与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2000年—2013年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差异性,揭示了不同地市不同用地类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碳排放增长趋势和强度趋势。结果表明:(1)2000年—2013年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一直处于增长阶段,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由高速增长转为缓慢增长阶段;(2)人均碳排放强度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长速度减缓;(3)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经历了2005年—2008年小幅增长阶段之后,整体呈现降低趋势;(4)地均碳排放强度方面,工矿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由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增长阶段过渡到危机后的降低阶段,而城镇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持续增长阶段。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城镇用地碳排放持续增长将成为碳减排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可为碳排放估算预测、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面向丹江口市的自然资源景观及其变化展开研究,从景观格局的角度进行量化分析。首先整合丹江口市的历史地理时空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研究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然后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丹江口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性,并据此针对国土资源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研究发现,2009—2019年丹江口市的优势景观类型基本无变化,除交通运输用地,其他景观类型的破碎度和形状复杂度均呈缓慢上升趋势,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整体也呈上升趋势,说明丹江口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研究成果对于丹江口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与效益提高、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晓男  王轶 《测绘科学》2015,40(6):84-91
针对目前就气候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尚未有完整统一的归纳工作的现状,该文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3个模型,对我国城市各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反映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稀缺性的"M形曲线",将旅游目的地分为冬季适游型、夏季适游型和春秋适游型3类,并指出我国冬季适游型城市最为稀缺。  相似文献   

15.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时序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对城市热岛等级进行分类,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同时从下垫面属性、人为活动和植被覆盖等角度探索其城市热岛形成机制,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3—2018年城市热岛现象明显且呈增强趋势,其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呈现“M”型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浙江省和江苏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热岛较强,而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热岛分布范围较小。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热岛与建成区空间分布表现出一致性,其热岛效应的增强与建成区和郊区林地面积的增长有关;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热岛与夜间灯光分布和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均呈现空间一致性,城市热岛与夜间灯光强度成正比关系,与植被覆盖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洱海作为我国重点保护湖泊“新三湖”之一,近30年间环洱海地带经济发展与人地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环洱海地区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对保护治理洱海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以1991—2020年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基础数据,融合光谱、归一化差异指数和增强型植被指数等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环洱海10 km范围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人类活动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城镇化背景下环洱海地带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趋势及人类活动强度. 结果表明:1991—2020年林地、草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出方向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主要转入来源为耕地;水域面积变化较小,湿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上述变化趋势与环洱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有关;人类活动强度总体逐年上升,以低影响区为主且保持相对稳定.高影响区和中高影响区主要集中于环湖南侧和环湖西侧,中低影响区呈零星块状分布且一直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陈鲁凤  刘杰  蔡斌斌 《北京测绘》2021,35(8):1044-1049
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个气象站点1970—2013年月降水量和日降水量数据,运用线性回归、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近44年来山东省暴雨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山东省近44年来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山东省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都受纬度、海陆和地形因素影响,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分布规律,并且在泰山地区形成暴雨发生的高频地带;(3)山东省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的空间变化趋势各有不同,暴雨量与暴雨强度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贵州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旅游客源地和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网络分析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系统测度山区旅游供需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旅游供需要素均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两者之间空间位置错配较为严重;2)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可达性呈现典型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3)贵州省旅游供需联系强度整体较低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随着搜索半径的增大,旅游供需联系强度高值区不断收缩而低值区不断扩张。  相似文献   

19.
鹤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以鹤岗市为研究区域,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2000-2014年统计数据,研究鹤岗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15年间鹤岗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逐渐下降,脆弱性等级从重度脆弱上升为中度脆弱。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10年缓慢下降,2011-2012年急速下降,2013-2014年波动上升。2)从各准则层看,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承载力脆弱性指数总体下降,生态恢复力指数波动上升。3)影响因素:生态压力和生态承载力脆弱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呈正相关,生态恢复力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呈负相关;具体因素有采矿业法人单位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2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NPP数据,估算了区域生态价值,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江苏省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14年,年均生态价值分布呈西低东高的特点,生态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及沿海地区,苏北及内陆地区生态价值均值较低; 2)区域年均生态价值大致呈曲线波动变化; 3) 15年间江苏省生态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北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