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基于CHAMP卫星加速度在协议地球坐标系(CTS)和协议惯性坐标系(CIS)之间的转换,推导了加速度的转换公式。经过进一步的讨论,指出加速度转换公式的后两项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力,如果要转换的加速度是卫星的运行加速度(即位置的二阶导数),转换公式就应该加上后两项;如果是实际存在的力产生的加速度应按一般的矢量来转换。最后,利用2002年1月2日一天0时到24时的CHAMP卫星精密星历对加速度转换公式做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元平赤道坐标系J2000下的卫星运动方程,推导得出了协议地球坐标系下的卫星运动方程,以其为依据,分析了GLONASS广播星历参数的卫星位置算法对广播星历轨道精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发现GLONASS的接口控制文件ICD2002E中的PZ-90坐标系下的卫星运动方程模型存在错误。  相似文献   

3.
在天文计算中所用到的观测瞬间的恒星坐标,一般是从某一历元的恒星位置表中的平坐标通过视位置计算得到.但这是针对测站设在地球上进行的,对于以导航卫星为测站的恒星位置计算还没有进行具体的推导.文中通过对基于星心坐标系视位置计算原理的详细分析,给出了基于星心坐标系恒星和卫星的视位置计算方法、公式和步骤,并通过编程试算,对测站设在地面上和测站设在卫星上的视位置改正的大小进行了初步比较,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浅谈地球坐标系及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地球坐标参考系统和国际地球参考系及参考框架;阐述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指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可按精度划分为国家级连续运行基准站、GPSA、B级网、天文大地网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5.
针对相同条件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星历引入的测距误差约为中地球轨道卫星2倍的问题,该文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中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数目对定位的影响。采用实测数据在观测时段内可见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中地球轨道卫星的基础上,逐次增加一颗高度角最大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参与定位;对比分析了不同数目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参与定位时位置精度因子值的变化,以及在北、东、高方向分量误差及总误差的内外符合精度。数据分析表明,按高度角逐次增加1~4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时,系统的位置精度因子值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定位精度与增加一颗高度角最大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时基本相当;对高度角最小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降权处理,定位精度比未降权时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利用变分法解混合边值问题直接计算位系数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可解第一、第二和第三边值问题的混合边值问题直接求得位系数。利用这一原理可较简单地联合利用经典重力测量(即重力点的平面位置由天文或三角测量确定,高程由水准或三角高程确定)、卫星重力测量(即利用卫星定位技术确定重力点的平面位置和大地高)以及卫星测高数据研究地球的重力场。  相似文献   

7.
欧竹斌 《地图》1991,(3):58-59
测绘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测定地面点的位置,包括地面点在基准面(参考椭球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地面点沿投影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大地坐标系和高程系。这是大地测量的基本建设,也是地图制图的基础。建立大地坐标系又包括确定参考椭球的参数、它的中心位置(定位)和坐标轴向(定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建立起一个大小、位置和轴向完全确定的椭球,从而为大地测量和整个测绘工作提供确定的地球数学模型、提供测量和投影计算的基准面以及大地原点的大地起算数据。  相似文献   

8.
程鹏飞  成英燕 《测绘学报》2017,46(10):1327-1335
主要从技术实现和维持方面讨论了我国CGCS2000框架与当前ITRF框架的不同。随着空间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自主的北斗卫星第三代卫星将实现信号的全球覆盖,发展以北斗卫星为主的毫米级全球基准将是我国基准发展的未来目标。毫米级站点坐标涉及两个因素:一是地球质心变化反演;二是站点的非线性运动建模。本文就国际上采用的地心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分析、比较。非线性运动建模部分重点介绍了奇异谱非线性建模技术,此方法相比地球物理效应分析建模方法有很明显的优势,可为我国CGCS2000框架点非线性运动维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是利用三球交会原理精确解算用户位置参数的定位方式。定位的精度体现为解算结果的位置精度,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定位解算所需的主要源是用户观测量(伪距),因此伪距的精度直接影响了定位的精度。在观测到的伪距中包含了多项误差,而地球自转的影响是其中一项主要的误来源,必须加以修正。在实际的定位解算中,伪距的误差将会给定位结果带来相同量级的位置误差。本文详细讨论了地球同点卫星定位中的地球自转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卫星共视法进行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Sagnac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分别以静止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例,推导了卫星共视法时间比对中Sagnac效应在地心惯性系中的基本计算模型,给出了当地面站在赤道上和不在赤道上这两种情况下Sagnac效应的详细计算过程,得出了当地面站与卫星的经度相同以及当地面站与卫星在两极地区这两种情况下Sagnac效应的值为零的结论.这对于地面站之间的时间同步以及卫星导航定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2000(ITRF2000)的定义及其参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国际地球参考框架2000(ITRF2000)的定义、主要参数及其应满足的条件进行了研究,重点指出了它和历史上的各个ITRFyy的不同,并阐述了各个ITRFyy的联系和区别,给出了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大地坐标参考框架转换中,参考点都被固定在同一个历元。由于各种地球动力学现象的存在,以大地测量为目的的静态参考系统已不存在,同时随着高精度参考框架的连续观测和测定,参考框架的转化必须顾及时变性。本文讨论了时变参考框架转换中2个互逆的过程,采纳了相似转换中参考点之间的内在约束来克服转换中人为的公式简化和秩亏问题。通过数值计算分析,该方法成功实现了坐标框架之间的转换,并保持了尺度、旋转和平移参数及其变化率精度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因为我国一些地区性平面控制网(例如城市平面控制网和矿山控制网等)的点位,一般均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表示,所以本文研究了卫星精密定位成果在高斯平面坐标系统中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推荐了卫星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了地面网归算面高程变化而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各种地极坐标系统的状况,包括地极坐标原点的定义、系统的组成和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地极坐标系的原点,就是地球参考系Z轴与地面的交点,因而选择某个地极坐标原点,在实际上也选取了相应的地球参考系。本文还详细叙述了常用的各种地球参考系原点和轴向的定义,实现的方法、精度,不同地球参考系之间的转换参数等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地心恒星参考系和地心本征参考系的惯性性质,指出在距离地心160公里范围之外的空间,地心恒星参考系的惯性性质优于地心本征参考系。然而,为了研究人造卫星系统内部的某些效应,则以建立原点位于人造卫星质心的卫星本征参考系为佳。  相似文献   

16.
CORS系统卫星跟踪基准站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系统控制中心和卫星跟踪基准站。本文着重讨论卫星跟踪基准站建设应考虑的因素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胡明城 《测绘科学》2003,28(2):58-59
本文首先对天球参考标架和地球参考标架作了一般叙述。其次较详细地说明地球参考标架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直到现在它的发展情况。最后说明了地球参考标架在有关学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宁津生 《测绘学报》2002,31(Z1):7-11
概述现代大地测量参考系统的定义及不同参考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我国当代大地测量界常使用的3种用以表示几何位置的参考系统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全球大地测量系统 1984 (WGS 84)、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和一种用以表示物理位置,高程的参考系统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并讨论大地测量中框架和基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精度的 GPS 定位成果来改善地面网的精度,首先要选择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模型。本文从高斯正形投影的基本公式出发,建立了卫星网与地面网之间的转换关系式,从而为上述两网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进行联合平差,提供了必要的数学关系式。  相似文献   

20.
Doppler observations of 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s have been used to strengthen and extend many terrestrial geodetic networks. The main sources of errors in positions determined from these observations are random error of observations, random and systematic errors in satellite positions due to uncertainties in the gravity field, and biases in the coordinate system in which the satellite ephemeris is given. Effects of uncertainties in the gravity field on station coordinates computed with respect to a precise satellite ephemeris are reduced to about 70 cm after 20 satellite passes are observed, but systematic effects prevent assurance that additional observations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further. A one part per million reduction in scale must be applied to positions computed with the ephemeris to obtain agreement with terrestrial and other precise determinations of scale. The origin of the system is coincident with the center of mass of the earth to 1 m accuracy but the polar axis may be tilted three to five meters at the earth's surface with respect to coordinate systems upon which star catalogues are b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