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的地球信息科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廖克 《测绘科学》2001,26(2):1-6
分析了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 ,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论述了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以及地球信息图谱等基本概念 ,阐述了地球信息科学在资源清查与管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现代化管理、农业规划决策与生产管理、灾害预测与灾情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变化监测、全球变化监测与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正>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简称太空所,英文名称ISEIS)成立于2005年10月5日,其基础为中国科学院暨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国家遥感中心香港研究开发与培训基地、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遥感和GIS  相似文献   

3.
浅谈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GIS课程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探讨GIS课程教学的目标与特点、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GIS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最后,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目标和定位出发,对今后进一步提高GIS课程教学质量及与其他课程形成体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和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地理信息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门介于地理学、信息科学和测绘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秉承地理信息科学仍然是一个开放知识体系的基本判断, 从地理信息科学的上位学科地理学、信息科学、地球观测科学的基础学科特征出发, 重点论述其基础性和科学属性, 进而探讨了地理信息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科范式, 为地理信息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强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性、基础性和系统性提供潜在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地理信息科学是现代地理学与计算机信息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主要理论、方法来源于这两门学科。随着地理信息科学自身的发展,"虚拟地球"的理念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虚拟地球"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集成了其它各学科的专题数据,大大地拓展了地理信息科学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其中进行各类相关研究,产生大...  相似文献   

6.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开拓者和摇篮。实验室致力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构建国家级行业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立"数据-模型-软件-系统"一体化的地球信息科学研究体系,对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起到学科导向、应用示范及骨干人才培养的作用。现有院士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长江学者1名,杰青6名,优青4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名。  相似文献   

7.
正(《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年1期)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键时期,城市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面向城市的地球空间信息学(Geomatics)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持续融合,产生了城市时空大数据,成为了智慧城市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地球空间信息学和信息学、城市科学不断深入交叉融合,城市信息学(Urban Informatics)逐步形成,并正在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发  相似文献   

8.
地球信息科学 (Geo informatics)是以地球为舞台 ,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题 ,以服务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将卫星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电脑辅助设计与制图、多媒体与虚拟技术、互联信息网络为主体的高速全息数字化集成的科学体系 ,形成能对人流、物流、能流进行时空分析与客观调控的战略技术系统 ,是以地球系统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科学。它依托遥感 (对地观测 )、全球定位系统、地面观测实验台站、网络数据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集成 ,同时也仰仗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模糊数学、景观生态学等的支撑 ,是地球…  相似文献   

9.
王毅  喻鑫  牛瑞卿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12):150-153
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为例,深入分析了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等4个方面探索了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期为地球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测绘科学》是由国家测绘局主管、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反映测绘和地球信息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学术性刊物。《测绘科学》(原《测绘科技动态》)自改刊 2年来 ,受到同行的关注和肯定。该刊得到了许多地学院士或著名专家权威的厚爱 ,每期都有他们的大作刊登。《测绘科学》主要刊登理论探讨、信息科学、最新学术前沿、技术开发与创新、数字地球、3S技术、测绘软科学、测绘应用研究、地球科学的最新进展等方面的文章 ,报导国内外测绘科技动态及测绘书刊评述 ,举办专题讨论和新技术讲座 ,介绍著名学者和专家的成就等。《…  相似文献   

11.
建立国土资源科技信息与外事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国土资源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本文从关键技术、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方面探讨了在ASP.NET的环境下,采用B/S模式,构建三层架构的国土资源科技信息与外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最后利用设计的思路,实现了国土资源科技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系统的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Global challenges (such as economy and natural hazards)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have triggered international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to rethink geosciences and Digital Earth in the new decade. The next generation visions pose grand challenges for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cloud computing as a primary infrastructure provides new capabilit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 conducted using cloud computing to address geoscience and Digital Earth need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We also introduce the five papers selected through a rigorous review process as exemplar research in using cloud capabilitie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emonstrate that spatial cloud computing provides unprecedented new capabilities to enable Digital Earth and geoscienc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everal aspects: (1) virtually unlimited computing power for addressing big data storage, sharing,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ing challenges, (2) elastic, flexible, and easy-to-use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to facilitate the build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geospatial cyberinfrastructure, CyberGIS, CloudGIS, and Digital Earth, (3) seamless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mashing up observation, data, models, problems, and citizens, (4)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riggered by global challenges that may lead to breakthroughs in relevant fields including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GI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and geosciences, and (5) collaboration supported by cloud computing and across science domains, agencies, countries to collectively address global challenges from poli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acquisition, and operation aspects.  相似文献   

13.
天地一体化数字影像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与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地理空间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应急救援服务及国防军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格(Grid)技术正成为继Internet和Web之后的第三代网络技术,地球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的发展是对测绘科技发展的又一次机遇,航空/航天数字栅格图像数据能为现代网格地图,或无级无缝在线服务的电子地图提供丰富的动态的数据源。进入21世纪以来,多种方式的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技术体系不断发展,能全天时、快速、高精度地获取地理空间的数字影像数据。同时,为了适应不同领域和目标应用的需要,建立或更新GIS数据库的数据,图像数据处理与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成果斐然。  相似文献   

14.
展望大数据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德仁 《测绘学报》2016,45(4):379-384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推进,地球空间信息学应运而生,推动了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建设。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集成发展,出现了物联网和云计算,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本文论述大数据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特点(无所不在、多维动态、互联网+网络化、全自动与实时化、从感知到认知、众包与自发地理信息、面向服务)和必须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全球空天地一体化的非线性地球参考框架构建技术、星基导航增强技术、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技术、多源成像数据在轨处理技术、天基信息智能终端服务技术、天基资源调度与网络安全、基于载荷的多功能卫星平台设计与研制)。本文最后给出大数据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定义,即地球空间信息学是用各种手段和集成各种方法对地球及地球上的实体目标(physical objects)和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进行时空数据采集、信息提取、网络管理、知识发现、空间感知认知和智能位置服务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从这个新定义出发,地球空间信息学将在构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时代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艰巨的任务,必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地球系统空间观测:从科学卫星到月基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华东 《遥感学报》2016,20(5):716-723
五十多年来,全球性对地观测已形成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系统体系,在不同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陆地、大气、海洋研究的深入,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正在向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性需求。本文描述了面向全球变化应对、发展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的方案;提出面向宏观地球科学现象探测、构建月基对地观测系统的设想;同时,作为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研究的一个方向,论述了利用地球科学卫星和月基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全球变化"三极"对比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科学中的一些应用成果,包括地貌研究、地壳形变、热异常及震害评估等方面。此外,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家专门用于地震研究的电磁卫星成功发射,为开展地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电离层电磁信息,这类非成像遥感数据对地震电磁科学研究和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成像与非成像)在地震行业的应用将提高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Big Data Analytics for Earth Sciences: the EarthServer approa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ig Data Analytics is an emerging field since massive storage and computing capabilities have been made available by advanced e-infrastructur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 likely to benefit from Big Data Analytics techniques supporting the processing of the large number of Earth Observation datasets currently acquired and generated through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However, Earth Science data and applications present specificities in terms of relevance of th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wide heterogeneity of data models and formats, and complexity of processing. Therefore, Big Earth Data Analytics requires specifically tailored techniques and tools. The EarthServer Big Earth Data Analytics engine offers a solution for coverage-type datasets, built around a high performance array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the adoption and enhancement of standards for service interaction (OGC WCS and WCPS). The EarthServer solution, led by the collection of requirements from scientif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provides a holistic approach that ranges from query languages and scalability up to mobile access and visualization. The result is demonstrated and validat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house applications in the Marine, Geology, Atmospheric, Planetary and Cryospheric scienc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era of rapid global change,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improving species repository to meet requirements toward conservation is costly affairs and needs a practical solution to identify and locate species with habitats.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of citizen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solution for geographical and taxonomical data collection with public engagement, covering local to national scale. As a first step, a mobile app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for the IBIN (Indian Bioresource Information Network), a digitized collection of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of India that serves as a common platform to access spatial and non-spatial information on biorecources can host their data through this single and intuitive platform with full privileges and authenticity. IBIN mobile app can be seen as an efficient and rapid solution to record data on species, utilizing GPS and camera features of mobile devices.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citizen science approaches, its contribution in biodiversity field, outline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BIN mobile app and its first case study carried out at foothills of Himalay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