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期刊博览     
数字海洋虚拟水下数字地形实现的关键技术数字海洋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字地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陆地系统,数字海洋系统相对较少。与以陆地数据为主的数字地球相比,数字海洋系统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建立方法与常规的陆地数字地球有较大差别,这往往会造成常规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不能完全满足数字海洋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2.
数字地球建设中的地理空间Metadat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数字地球建设中现有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的共建共享,有效管理和利用,结合国际地理空间Metadata标准规范,对数字地球建设中所需的地理空间Metadata的定义,作用,分类,内容,实现模型与实例及其应用进行详细研究和设计,提出用于数字地球建设的地理空间Metadata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并设计实现了原型系统,为数字地球建设中现有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建共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对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地球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数字地球的诠释,结合与地相学的本质联系,论述了二者的形成与发展的关联程度,提出了数字地球是地相学的“量化”;地相学是数字地球的理论支撑与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数字地球的学科定位“解”。进而,阐明数字时空的实现是数字地球更宽泛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数字地球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该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知识界、科技界的关注。进入21世纪,世界主要大国对数字地球系统的建立更加重视。文章介绍了数字地球概念提出的背景,并对数字地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WebGIS和数字地球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它们只是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WebGIS是从GIS的观点,数字地球则是从普通用户的观点,来共同研究同一个对象——地球信息空间世界。WebGIS三维可视化技术是实现数字地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建立数字地球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介绍WebGIS可视化相关理论和数字地球相关概念,论证了在建立数字地球工程中WebGIS可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华东 《遥感学报》2009,13(S1):38-45
数字地球展现了空间科技、信息科技、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服务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介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推出的数字地球原型系统(DEPS/CAS), 阐述了DEPS/CAS 理论框架、关键技术和领域应用, 描述了该系统对推动数字地球的作用, 指出数字地球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数字地球的开源框架平台的搭建,研究了OSGEarth数字地球开源库的整体框架、实时地形渲染机制及三维地形场景中的交互响应机制,并结合Qt绘图引擎,设计了基于Qt平台下的数字地球平台,利用该框架实现矢量、影像、高程数据的加载和坐标查询、距离测量、注记符号添加等地理信息查询功能,通过加载Google全球影像与地形数据实现三维地形场景的渲染,实现地理信息查询功能验证了该数字地球平台的可用性,拓展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数字地球的诠释,结合与地相学的本质联系,论述了二者的形成与的关联程度,提出了数字地球是地相学的“量化”;地相学是数字地球的理论支撑与生存、发展的土壤,球的学科定位“解”,进而,阐明数字时空的实现是数字地球更宽泛的归宿。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地球GlobeSIGht系统中,统计分析不同采集时间尺度的4个系统日志,得出了影像数据瓦片请求均符合幂律分布中的Zipf-like分布的结论。该结论有助于数字地球系统在诸如影像数据存储分布和缓存等方面的性能优化设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建设北京的数字地球-数字北京之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单介绍和回顾了国外、国内及北京市数字地球技术的发展情况 ,分析了北京市建立自己的数字地球之必要性和现实性。论述了北京数字地球与中国数字地球的关系及其构成 ,分析了北京数字地球的建设差距 ,指出了北京数字地球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Digital Earth on our life is vital. Developing and updating Geospatial data in Digital Earth is also essential.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a new approach of image registration in Digital Earth. Th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based on registering a mono photograph on a master 3D model. The result is a 3D vector model, which can be broadly applied in visualisation, map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planning, change detection, as well as Digital Earth. The approach does not require parameters of correction for transform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output depends on the accuracy of the master data. This approach is very versatile and able to register any image on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igital surface model and topographic 3D model.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间件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正射纠正的分布式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摄影测量系统软件正向分布式并行处理方向发展,目前大家研究比较多的是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如刀片机)下进行并行数据处理,而研究普通PC机集群分布式并行处理数据则相对比较少。因此本文在多PC机环境下按照分布式处理思想提出了一种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的基于中间件模式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着重叙述了该系统的组成以及任务调度中的相关处理等问题,并在实践中验证了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分析了数字地球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探讨了伴随着IT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这一新的基础设施,设计了基于全IP架构的物联网的平台框架和典型应用,并展望了从数字地球发展到智慧地球的趋势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Defining a Digital Earth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a 1998 speech before the 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 in Los Angeles, then US Vice‐President Al Gore called for a global undertaking to build a multi‐faceted computing system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hich he termed “Digital Earth.” The vision was that of a system providing access to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planet and its inhabitants’ activities – currently and for any time in history – via responses to queries and exploratory tools. Furthermore, it would accommodate modeling extensions for predicting future conditions. Organized efforts towards realizing that vision have diminished significantly since 2001, but progress on key requisites has been made. As the 10 year anniversary of that influential speech approaches, we re‐examin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ystematic software design process and find the envisioned system to be in many respects inclusive of concepts of distributed geolibraries and digital atlases. A preliminary definition for a particular digital earth system as: “a comprehensive, 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 is offered and discussed. We suggest that resumption of earlier design and focused research efforts can and should be undertaken, and may prove a worthwhile “Grand Challenge” for the GIScienc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讨论了面向第三代Internet和Web2.0模式下的空间信息服务需求,提出了空间信息服务的数字地球影像体系,并给出了一种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获取、组织管理以及与4D产品集成的技术途径。首次提出了可量测实景影像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对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全球离散网格是面向空间大数据的模型框架,常用于构建数字地球平台。基于球体的剖分瓦块不仅可以构建真三维的数字地球模型,而且可以实现天地一体化的空间数据集成、融合、表达和应用。本文详细论述了球体大圆弧QTM八叉树网格的剖分原理、网格几何特征分析和编解码方法等理论体系,并利用剖分瓦块实现了球体的任意分割以及地下、地表和空中实体的可视化建模。研究表明,球体QTM网格具有剖分规则简单、体系规整、几何特征明晰,适用性强等特点,尤其是可以推广到椭球。因而,该方案可用于天地一体化的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SIG中的元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刚 《四川测绘》2005,28(1):7-11
元数据是数字地球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建设信息化城市和实施空间信息网格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Web服务对象及其标准,建立了分布、异构的网格环境下的元数据服务管理模型,包括基于Web服务的空间元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空间元数据服务与发布流程及其实现。最后,探讨了如何使用目前JAVA技术中比较流行的JDBC和懒加载技术开发空间元数据服务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
The Earth Observation (EO) Web is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network for digital Earth. The EO Web including Data Web and Sensor Web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Digital Earth 2020. This paper summaris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the major types of EO data web service systems, including architecture, service pattern and standards. The concept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O Sensor Web were reviewed. Furthermore, we analysed the requirements on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next-generation EO Sensor Web system, namely Spaceborne-Airborne-Ground integrated Intelligent EO Sensor Web system, and highlighted the virtualization, intelligent, pervasive and activ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uch system.  相似文献   

19.
大型无缝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析了大型无缝影像数据库的数据管理需求和系统设计原则,提出了多比例尺、多数据源、分布式异构的海量影像数据管理模型,并详细地讨论了大型无缝影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具体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20.
数字流域中的WebGIS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基于WebGIS体系的数字流域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以渭河流域为试点的数字流域建设的设计及实现方案,实现了该流域信息的可视化及地图交互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