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中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与应用对三维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依托高精度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移动道路测量、全景影像、3D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精细测绘与三维建模,并搭建数字化名城保护信息管理平台,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化建设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齐全、规范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数据信息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十分重要,而普查作为数据信息获取的有效手段,其成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本身的价值。本文深入研究并阐述了如何根据成果特点创新地运用质检标准,确定错漏计分与质量评定的方法,从而对历史建筑普查成果进行质量检验,并展望了该质检方法在普查类项目成果的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作为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文化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脱节,导致历史建筑破坏事件频频发生;省市层面对各地历史建筑保护的监管工作缺乏高效机制。针对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的难点,综合运用高精度终端应用、网络平台、新型数据等多项技术,以全过程的信息互通、数据处理和管理手段规范管理历史建筑信息数据,便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实现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4.
高益忠  陈明辉  黄燕 《测绘通报》2021,(7):140-143,149
本文通过对东莞市获批的278处历史建筑的现场调研,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空间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数字化建库,结合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公众服务系统全方位展示和传播东莞市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旨在探索数字化技术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活化利用及传播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落实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完成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本文对历史建筑确定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基于多源数据整合,完成潜在历史建筑的筛选和分类,通过实地调查、拍摄、访谈等方式,获取历史建筑的地理实体信息和属性信息,深入挖掘历史建筑价值和特色,结合专家判定方式,确定北京市东城区历史建筑共计234处/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历史建筑数字化复原有助于建筑历史和文脉的研究,为建筑保护和修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上海徐汇区的1座历史保护建筑为对象,研究点云逆向建模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使用Leica RTC 360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数码相机获取建筑高精度的点云数据和纹理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部件化建模,构建精细的现状三维数字模型,并结合有关资料,对模型进行修改,复原80年前建筑的原始风貌。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场景的高精细的点云数据,将点云与1∶500比例尺的DLG平面文件进行匹配,获取建筑的平面及高程信息。根据获取成果制作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建筑、场景的高精细三维建模,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建筑、场景的三维仿真,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可以永久的记录城市面貌、建筑风貌以及文化底蕴,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复原、修缮、规划及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连城县综合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建立起翔实的历史建筑数字化档案基础数据,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效率和测量精度,并且因为是非接触测绘,能避免对历史建筑的二次损害[1]。多技术融合情况下,系统全面解构测绘目标对象,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各项工作任务的技术指标和重要环节的质量要求,确保测绘成果质量。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后续的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等非传统测绘需求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GIS技术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GIS主要用于建筑的空间信息展示及空间分析;在历史建筑信息采集方面,传统调研方式在调研前期缺少GIS技术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后期数据入库以及统计分析等功能上。本文介绍了基于GIS移动终端的历史建筑信息快速采集技术,通过统一的内外业采集系统,改变了以往内外业工作割裂的模式,并依据统一的数据标准,将外业现场调研的数据直接导入到内业数据生产平台,以缩短中间环节,实现内外业一体化,提高了历史建筑保护数据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普查现状,详细地论述了普查标准及文物"三线"划定的基本要求,系统地阐述了三维激光扫描、可量测实景影像、移动GIS等3S技术的特点及在普查中的应用重点,并通过广州市第五次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践经验,验证了该方法的适应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