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实施、独立运营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的应用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文正是以此为契机,通过分析现行生产车辆管理现状,尝试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生产车辆管理中的应用,满足本单位对生产车辆的管理要求,也为其他政府、企业及个人用户提供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2.
加速应用进程,北斗卫星系统开创应用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31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主办,农业部南海渔政局、北斗星通公司共同协办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观摩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机关领导,以及众多国内卫星导航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推广交流活动。本次大会旨在总结南海局经验、交流成果、促进应用,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作为北斗卫星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由北斗星通公司实施的南海局"南沙船位监测系统",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3.
据“北斗星通公司”佟海旭通信员报道,2008年3月31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举办,农业部南海渔政局、北斗星通公司共同协办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观摩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农业部等国家部委机关领导,以及众多国内卫星导航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推广交流活动。作为北斗卫星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由北斗星通公司实施的南海局“南沙船位监测系统”,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4.
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升空,中国开启了建设自主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宏伟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拼搏,2012年底,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并对外公布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掀起了北斗应用的热潮。2013年成为北斗规模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元年,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应用引领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逐步形成,“北斗特色”为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刘波  周炯  李歆  张钊 《四川测绘》2012,(3):111-113
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和通信功能,并利用嵌入式地理信息技术、SOPC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接口通讯控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的车辆管理系统。通过对该系统中各项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实现了车辆终端自主导航、车辆信息管理、车辆远程控制和路线监管等车辆管理功能。研究表明,本文关键技术可以推广到多项基于北斗系统的应用中。  相似文献   

6.
张伟 《中国测绘》2014,(3):10-13
2013年是北斗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齐头并进、北斗联盟与产业园涌现的一年,为北斗民用化进程开了一个好头。2014年卫星导航市场将如何发展,令人期待。我们相信,有2013年辉煌业绩作为良好铺垫,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2014年8月15日,"北斗丝绸之路"追随历史的脚步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本次活动由交通运输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等部门主办,北斗导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方测绘等单位承办。活动以"北斗导航产业发展及交通运输应用"主题,并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结合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对推动北斗产业发展、特别是北斗导航产业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北斗导航产业应用及技术发展专家讲座环节中,南方测绘携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而来。相关  相似文献   

8.
《全球定位系统》2021,(4):I0001-I0004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单位会员、个人会员、专业(工作)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有关单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定于2021年9月在河南郑州召开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届年会(以下简称“北斗应用大会暨年会”),期间举办北斗融合应用成果博览会,充分展示以北斗为核心的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应用成果和应用方案,“十三五”优秀科技成果,以及北斗科普成果等。为做好博览会招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北斗导航开启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事业,拓展了卫星导航的深度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其导航、定位、授时及短文通信于一体,成为国际上别具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成为中国测绘与导航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定位系统》2009,34(1):60-60
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定位技术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之一,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推动我国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加速建立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促进创新技术的学术交流、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普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61年,是我国从事专业无线电导航技术研究的大型骨干研究所,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GPS卫星导航接收机。三十多年来,二十所设计、研发和生产了多种型号的卫星导航用户设备和应用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陆、海、空、天及水下平台。近年来,二十所承担了北斗运控系统的建设任务,其中北斗地面运控系统测量接收机、北斗地面运控系统测量站已开始装站使用,承担的北斗兼容型、抗干扰和高动态等三型接收机多星座多频率多模式接  相似文献   

12.
黄建华 《测绘通报》2012,(5):44-46,49
导航电子地图更新是北斗应用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RDSS与RNSS兼容的特性,提出一个RDSS机制下的导航地图更新设想。设想充分利用北斗具备导航及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功能,实现了导航地图更新数据的安全传输、实时更新。最后通过应用实践充分验证该设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定位系统》2010,(5):81-81
围绕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壁垒、不足,结合北斗系统建设与应用推广的实际需求、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中的国家安全威胁及利益维护、工程化实践经验、管理心得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经验、产业化应用的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推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国家政策、法规的健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谢金石 《全球定位系统》2012,37(5):52-55,75
北斗导航信号源是检测北斗用户机性能的重要测试设备,它通过仿真卫星星座、卫星星钟、电离层等环境效应、用户轨迹等来模拟再现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分析了国内外导航信号源的发展现状以及信号源的功能特点,指出未来导航信号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伴随国家北斗重大工程的建成推广,卫星导航问题呈现行业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复杂特征。解决复杂导航问题已超越单一课程知识领域,学生需具备探索前沿、认识发现、实践应用等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并构建了"前瞻引领、创新驱动、实践提升"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立足学校行业特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前沿思维;结合灾害应用,在竞赛中驱动应用创新;依托北斗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基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晶 《中国测绘》2014,(3):18-19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在经历了2013年的“北斗产业元年”之后,2014年市场迎来新的起航点。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2014)上,众多企业展出了与北斗导航相关的产品。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4年北斗终端销量预计将达500万台。但是,北斗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便指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测绘》2020,(1):9-13
北斗卫星导航的精确定位功能怎样助力精准农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在"北斗导航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报告中,探讨了北斗如何助力新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北斗系统的应用涉及到国家各个领域。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特点和应用现状,指出了制约该系统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推进该系统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代导航卫星系统北斗一号无线电波的频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俊勇 《测绘科学》2006,31(5):11-12
北斗一号是中国第一代区域性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本文综合国外对该系统的无线电波的频谱特征作一综合介绍。论述了北斗一号导航和定位系统的构成、工作频率和地面待定点的定位精度,论述了该系统的工作程序和北斗卫星的频谱,以及北斗卫星信号的特征图。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上海首个北斗CORS应用示范项目由中海达于2012年承建。该项目是中海达与上海北斗导航平台有限公司联合承建的"北斗(上海)位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系统的基础部分。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以上海区域为主,以北斗为主体,兼容其他GNSS卫星,统一的多系统、高精度GNSS地基增强系统网络,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