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前言收苗是育苗生产中费工最多的工作项目之一,试验使用化学药物刺激使贝苗自动脱落达到收苗目的,提高收苗效率,在节省人力和缩短收苗时间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九六七年惠东海养场技术员梁法竞同志曾做过利用氨海水刺激贝苗脱落的试验,取得一定的效果(见试验原始记录,未发表)。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该试验只在室内进行,试验的贝苗数量少,使用氨海水处理后的贝苗培养于烧杯中,其环境条件与海  相似文献   

2.
今年垦区新华农场大面积采用膨化稻壳代替水稻育苗土新技术,全场22万亩水田,节约床土2.05万立方米,相当于20厘米耕层的优质耕地10.25公顷,膨化稻壳育秧解决了育秧取土难和破坏植被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人工飼养马氏珠母贝亲贝,进行早春育苗。比常规生产育苗提前二个月。生长快,贝体健壮,经养殖18个月长至壳高7.1厘米,体重52克。60%以上达施术贝标准,相当于常规生产贝苗26个月的生长水平。相对地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马氏珠母贝人工繁殖贝苗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东兴珍珠养殖场的努力协作下,于1965年试验成功之后就迅速推广开来,马氏珠母贝人工繁殖贝苗技术已为绝大多数珍珠养殖场的工人和社员所掌握,每年生产数千万的贝苗,解决了苗种的来源问题,使许多没有天然苗种发生的海区,都有养殖珍珠的可能,为珍珠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1997年 7月开始进行尖紫蛤人工育苗的研究 ,1999年 11月培育出壳长 4 mm左右的幼苗近30万只 ,首次获得尖紫蛤人工育苗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三角帆蚌流水式人工育苗,采用亲蚌自然授精,静水采集钩介幼虫,流水育苗。在育苗室周围设防护堤,室内各育苗地用砖叠成,砖块间留有缝隙,使之成为一个有微流的水环境。以体长10cm的鳙鱼采集钩介幼虫,作为宿主鱼。流水育苗操作简便,效果较好,每个小池(1.44m2)可培育稚蚌5000~6000只,高产者可达1万只。  相似文献   

7.
尖紫蛤的人工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7月开始进行尖紫蛤人工育苗的研究,1999年11月培育出壳长4mm左右的幼苗近30万只,首次获得尖紫蛤人工育苗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观察影响马氏珠母贝育苗效果的七个因素:EDTA(A)、水处理(B)、换水(C)、充气(D)、光照(E)、抗菌素(F)、倒池(G)。结果表明:影响成活率的显著因素为A、C、D、E、G;影响贝苗生长的显著因素为B、C、D、E、G。加入EDTA、利用砂滤海水、每天换水、微弱充气、较暗的光照、使用抗菌素和定期倒池为浮游幼虫期较优的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珠母贝人工强化促熟、人工授精、幼虫对不同饵料的消化能力、新型采苗器的采苗以及标粗效果等实验,研究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中的有关技术问题。结果表明:使用以骨条藻和天然硅藻做饵料促熟的大珠母贝亲贝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质量较高受精率(达98%);用于亲贝人工授精的氨水溶液最佳浓度为体积分数10×10-6~30×10-6(氨水原液质量分数为25%~28%);D形幼虫对饵料的消化能力较差,宜投喂金藻和面包酵母,壳顶幼虫的消化能力强,宜增加扁藻混合投喂;在附着变态期采用新型的聚氯乙烯绳采苗器可以取得较传统附着板更好的采苗及标粗效果,单个采苗器可采壳长2 mm贝苗3.65万只,标粗40 d后贝苗平均成活率可达66.2%,壳长平均生长率可达295μm/d。  相似文献   

10.
《新疆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2011~2020年)实施方案》近日获批。根据方案,到2020年,新疆煤层气产能将达15亿立方米,煤层气开发利用初步实现产业化。新疆煤层气资源富集,预测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达9.5万亿立方米。去年,抽采总量8889万立方米,利用量634.5万立方米,利用率仅  相似文献   

11.
粤西沿海与广西沿海一带有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场达数百家之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育苗效果欠佳。本文就育苗期间经常出现的面盘幼虫发育参差不齐,壳顶初期前后幼虫大量下沉,附着初期幼虫难变态及附着后脱落等三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海区中养殖珍珠常受到台风、淡水、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敌害生物的侵袭,使育珠贝大量死亡。在岸上水槽系统,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养殖海水珍珠——工厂化育珠,则可避免上述的影响。本文介绍工厂化培育海水珍珠的试验设施、育珠试验、试验结果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雷州半岛自然生活条件、养殖条件下的野生贝和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结果表明:大珠母贝主要污损及寄居生物共46种,其中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24种,养殖条件下野生贝的污损与寄居生物42种,养殖贝的污损及寄居生物有31种;根据附着或寄居部位可将大珠母贝污损及寄居生物可分为4种类型:贝壳表面附生型、贝壳层寄居型、贝壳内侧寄居型、外套腔寄居型;海绵、缨鳃虫、龙介沙蚕、长鳃树蛰虫为贝壳表面附生型主要种类,砗磲江珧虾为外套腔寄居型种类,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小;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才女虫、钻穿裂虫为贝壳层寄居型的主要种类;吻蛇稚虫为贝壳内侧寄居型,对大珠母贝危害较大。自然生活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为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条件下野生贝主要危害种类有石蛏、开腹蛤、厥目革囊星虫、有盾海扇虫、吻蛇稚虫、才女虫、钻穿裂虫;养殖贝受寄居生物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海区插核育珠试验,对不同处理液匹配组进行进一步优化、筛选,找出适于广东育珠海区的育贝小片处理液及与之匹配的珠核处理液。结果表明:1)匹配适宜的处理液有降低吐核率的作用,8个试验小组中W0、Y3组的吐核率仅31%~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2%(P<0.01),说明匹配液有明显增加组织亲和力、降低吐核率的效果;2)育珠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育珠前期,与贝的吐核行为有关;3)小片处理液中,C类药物成分对吐核率的高低有影响,0.6%C2不适宜添加到处理液中,而1%C3添加到处理液中有降低吐核率的效果;4)筛选出W0、W1、Y3三组适宜的匹配方案,即W0、W1、Y3三种小片处理液与核处理液C3匹配适宜,其中W0匹配组育珠效果最佳,即成活率为57.8%,百贝收珠数为101.2粒、优珠率为67.5%,比传统处理组(对照组)有明显提高;5)对W0、W1、Y3三组的不同育珠时限(8、10、13个月)的育珠情况进行了比较,当育珠期延长至1年时,Y3组育珠效果良好;6)利用评价指数(即优质珍珠数占手术贝总数的比例)可评判育珠效果,与分析、综合评估结论一致,前者可量化评判数值,使评判更加直观,简易。  相似文献   

16.
河口捕获平均全长2.5cm的天然花鲈苗种,分二阶段进行培育。第一阶段是流水淡化驯养:包括淡化、暂养和驯饵;第二阶段是分级培育,每隔4~6d分筛分级一次,直至4~6cm的鱼种。试验总成活率是55%。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水泥池及活饵培育配套技术进行尖吻鲈苗种阶段工厂化育苗。投放刚孵化出膜的仔鱼160万尾,经室内池8d的培育,成活率为90%;经13d的培育其规格超过1cm,成活率为56.9%;经24d的培育平均规格达2cm左右,平均成活率为50%,共育出80万尾。苗种生长快,体质健壮,成活率高。关键技术是:基础设施配套;采用不同活饵,做到适口、及时转化、足量;定期过筛分级培育;水质控制良好;注意防病。2cm以上鱼种阶段采用多种方式培育,经15~20d的饲养,规格达3~4cm,平均成活率为65%~75%。  相似文献   

18.
以印度尼西亚引进大珠母贝亲本繁育的子代F1群体进行植核育珠,育珠贝数量8086只,在海区休养20d后,统计育珠母贝的成活率与留核率,比较3月与4月植核手术育珠贝的育珠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休养期结束后,育珠贝的成活率与留核率分别为97.57%和90.69%;育珠期3个月时(6月17日)育珠贝的成活率为81.22%;4月植核育珠母贝的留核率与成活率明显高于在3月的植核育珠母贝,但两者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