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以深水砂岩形成为线索,讨论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以及后期底流改造作用,分析争议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并揭示油气勘探意义。重力流沉积砂岩成因机制复杂,将浊流严格定义为紊流支撑,悬浮沉降的重力流,有利于砂岩成因机制解释及砂体分布预测。具有正粒序构造的砂岩为浊流成因,块状砂岩和逆粒序砂岩为砂质碎屑流成因。浊流砂岩沉积在平面上向四周散开,形成朵叶状砂体,碎屑流砂岩沉积沿流体搬运方向展布,形成舌状砂体。重力流沉积受后期底流改造而形成含牵引流构造的砂岩,但牵引流构造不是底流改造砂体所特有的标志,需结合砂体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加以鉴别。水道内重力流沉积受底流影响,天然堤不对称发育,水道发生单向迁移,砂体平面展布范围变大,但砂体垂向厚度变小。同时,受底流改造的天然堤之间会形成局部负向地形,为后期水道、朵体有利沉积场所,易形成连续垂向叠置砂体。深水砂岩预测需将重力流沉积和底流改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满都拉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上段的重力流堆积特征对理解该区中二叠世晚期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哲斯组上段地层野外露头精细的沉积学研究,识别出了4种重力流沉积岩相组合类型:①碎屑流沉积,灰色砾岩,砾石长轴平行层面排列,基质多富含泥质;②混合重力流沉积,下部为灰色砾岩,上部为灰色砂岩或泥质砂岩,砾岩中砾石长轴平行层面排列,基质富含泥质,砂岩和泥质砂岩中见较多细小碎屑;③高密度浊流沉积,灰色块状砂岩或泥质砂岩,内部常见细小泥质碎屑,偶见干净块状砂岩中分布较多泥质粉砂岩、泥岩团块和撕裂屑;④低密度浊流沉积,下部为灰色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向上变
为薄层泥岩.垂向上4种重力流沉积类型相互叠置,发育多个沉积旋回;空间上呈席状展布.剖面对比揭示了重力流沉积由以碎屑流和混合重力流沉积为主-以高密度浊流沉积为主-以低密度浊流沉积为主的相变趋势.该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流体转换需要周围水体的存在,指示其发育于水下环境;而以较薄的席状展布的高密度浊流和低密度浊流沉积为主,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相互叠置,并且缺乏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沉积构造等现象,则暗示在该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时期,满都拉地区可能处于远端较深水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地层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组合,确定下石盒子组一段(盒一段)岩性组合及展布特征;在小层平面展布基础上,根据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背景,分析下石盒子组的物源供给和水动力变化,确定盒一段沉积微相纵向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盒一段沉积物以灰白、浅灰色含砾粗砂岩、砂砾岩,灰色、浅绿色细砂岩,灰色、棕色泥岩为主,剖面上各小层呈下砂上泥的正韵律组合特征,平面上砂岩呈近SN向条带状展布。盒一段沉积一套以粗碎屑岩为主的、砂泥组合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盒一段水下辫状河道为有利储集相带,辫状河道较发育,平面上摆动、迁移频繁。盒1-1和盒1-2亚段比盒1-3亚段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更大,连续性更好。该研究结果为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沉积相分析、高效砂体预测及勘探方向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长7段主要发育以浊流及砂质碎屑流为主的深水重力流沉积。通过对盆地南部旬邑地区延长组长7段野外剖面露头进行详细考察时发现,该组砂岩中发育大量类似浅水环境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及波痕等。在综合研究区古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露头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刻画,认为盆地南部旬邑地区延长组长7段发育以等深流、内波、内潮汐为主要类型的深水牵引流沉积,上述类似浅水环境中的沉积构造为深水牵引流对先期形成的重力流沉积再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研究区主要发育5种类型的深水牵 引 流 岩 相:①具双向交错层理粉细砂岩;②具单向交错层理粉砂岩;③具波状层理泥质粉砂岩、粉砂岩;④具平行层理细砂岩;⑤具大型交错层理中细砂岩。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深水牵引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大涝坝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砂体井资料少,分布集中,沉积微相研究薄弱.根据岩心观察、岩矿鉴定和测井相分析,基于密井网区单井、连井沉积微相,采用叠后波阻抗反演及地震相刻画拟合、匹配和拓展方法,预测疏井网区沉积微相类型,刻画巴什基奇克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合岩相古地理特征,建立巴什基奇克组理想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巴什基奇克组岩相主要包括砾岩相、(粉)砂岩相及泥岩相,进一步划分为块状层理砾岩相、含砾砂岩相、斜层理(粉)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粒序层理砂岩相、变形层理(粉)砂泥岩相和氧化色泥岩相;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形成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和河道间湾等沉积微相类型.该结果可为研究区制定勘探开发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深水重力流成因的浊积岩储层已成为我国东部断陷湖盆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沉积分异不足和成岩破坏,重力流砂岩的储层质量通常整体较差,优质储层的预测成为制约其有效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因素。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及储层物性、岩石薄片分析结果,研究了南堡凹陷东北部东营组二段重力流砂岩的岩相特征、成因类型、储层特征,以探索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和发育规律。研究表明,区内重力流沉积可细分为8种岩相,解释为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4类成因。储层物性参数统计分析证实,本区重力流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质量受控于砂岩成因、砂-泥结构及其影响的溶蚀强度。从成因看,砂质碎屑流和浊流对重力流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贡献最大。砂质碎屑流成因的块状砂岩厚度较大、泥岩夹层较少、钙质胶结物的溶蚀程度高,储层质量最好;而浊流成因的砂岩厚度较薄,与泥岩呈互层或夹层产出,成岩环境封闭、钙质胶结物溶蚀程度低,储层质量较差。本研究为湖盆深水重力流砂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一种基于成因和结构的储层预测思路。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的延长组长6-长7段发育厚层无沉积构造的块状砂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和开发效益,然而关于该套砂岩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晰。确定长6-长7段砂岩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对于该套低渗砂岩储层"甜点"形成机制的理解,"甜点"分布模式的预测,以及后续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彬长区块36口取心井的长6-长7段1 024 m长的岩心进行了沉积学特征描述,结合粒度分析资料及地质制图分析,确定了该套厚层砂岩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区块的延长组长6-长7段砂岩共发育15种岩相和3种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即:砂质碎屑流、浊积岩和震积滑塌岩微相,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3类组合关系。其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可以概括为扇根(坡折带斜坡上半部分)的震积滑塌相-砂质碎屑流亚相(沉积组合)、扇中(斜坡中下部位-坡脚)的砂质碎屑流-浊积岩沉积亚相(沉积组合)和扇端(坡脚-盆底)浊积砂等亚相(沉积组合)。通过对彬长区块延长组长6-长7段发育的致密砂岩沉积特征的分析与讨论,确定了该厚层块状砂岩的主要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分布,为致密砂岩储层的高效开发及"甜点"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与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部地区中二叠统盒8段为主力产气层,厘清其沉积相特征对指导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府谷剖面与苏里格东部地区具有相似的物源体系与沉积环境,通过对府谷剖面进行实测,结合剖面岩石颜色、岩石学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岩相特征等相标志分析,对盒8段沉积相进行准确划分并明确其沉积特征,可以弥补苏里格东部地区盒8段研究大部分局限于钻井、地震等方面,缺乏露头沉积相支撑的不足。结果表明:府谷剖面盒8段以灰绿、黄绿色粗—中粒岩屑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中等—较低;微量元素V/(V+Ni)值表明盒8段沉积时期为氧化—弱还原过渡环境;共划分出12种岩相,其中,块状砾岩相(Gm)、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t)、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平行层理砂岩相(Sh)为河流沉积中的典型岩相,不同岩相组合构成盒8段沉积体两种不同的垂向沉积序列;盒8_下段—盒8■段为辫状河沉积,盒8■段为曲流河沉积;辫状河的垂向沉积序列由滞留沉积(Gm-Gst-Gsp)→心滩(Gst-Sq-Sp-St-Gm-St)→河道充填(Gm-St-Sh-M)→废弃河道(Sh-Fr-Mh-Sh-Fr-Mh)→越岸沉积(Sh-Fr-Mh-Fr-Mh)→泛滥平原(M-Mh-Mc-Mh-M)等6类微相构成了一个二元结构不明显的正粒序沉积序列;曲流河的垂向沉积序列由滞留沉积(Gm)→边滩(Sp-St-Sm-Sp-St-Sh)→河漫滩(M-Mh-Mc(Fr)-Mh-M)等3类微相构成了一个典型二元结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9.
平邑盆地老第三纪沉积了一套以内陆湖相为主的岩石组合 ,称官庄群。其早期形成的固城组以砾岩为主 ,夹含砾砂岩及砂质泥岩。《山东省岩石地层》定义的固城组层序因断层影响而与平邑盆地实际情况不符 ,其所划的下部红色粘土岩实为卞桥组一段 ,而红色粘土岩之下真正的固城组则被错划为白垩纪青山群。本文将固城组重新厘定为 :不整合于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之上 ,整合于古新世卞桥组之下的一套以砾岩为主 ,夹含砾砂岩和砂质泥岩的岩石组合 ,并引述了有关的地层剖面。  相似文献   

10.
塔巴庙地区下石盒子组盒1段发育了辫状河道相沉积,砂体厚度10~60 m,横向上连片,分布较稳定。勘探证实,盒1段砂岩非均质性较强、含气性呈局部分布、不连片,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气藏。根据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及压汞分析等资料对盒1段砂岩进行微观分析,了解其自生矿物类型、成岩作用及成岩序列、孔隙演化特征和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胶结物组合类型及其对储集性能影响关系。认为以胶结物主要组合类型进行盒1段砂岩成岩相划分,结合录井油气显示、试气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各成岩相储集性能、含气性和测井曲线上反映特征,找出有利的成岩相,以此在平面上预测盒1段砂岩天然气富集有利区,为勘探寻找天然气富集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因富含油气而备受关注,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岩性-地层油气藏成为蠡县斜坡增储上产的主要目标,明确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分布演化规律是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综合利用岩芯、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蠡县斜坡北段沙一下亚段地震沉积学研究。依据沙一下亚段顶、底界面T4和T42地震反射标志层以及内部T43地震反射标志层,将沙一下亚段划分为尾砂岩段和特殊岩性段。浅水三角洲成因的尾砂岩段可细分为浅水三角洲平原、浅水三角洲前缘(内前缘和外前缘)及前浅水三角洲等3种亚相类型;特殊岩性段以滩坝-湖泊沉积为特征,砂体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岩滩坝,碳酸盐岩滩坝次之。尾砂岩段沉积时期,浅水三角洲体系在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范围广,最大推进距离达15km,是研究区的主力储层;从早到晚,伴随着湖平面逐步上升,西南部物源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而北部物源影响范围减小。特殊岩性段沉积时期,湖平面迅速上升,浅水三角洲体系完全退出蠡县斜坡北段,沉积体系以滨浅湖—半深湖和滩坝沉积为特征,砂体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岩滩坝,分布在研究区东部(面积约12km2),大多平行于湖岸线呈条带状展布。根据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研究,分别建立了研究区尾砂岩段和特殊岩性段时期的沉积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莺歌海盆地东方气田莺二段发育浅海砂质碎屑流,对其沉积特征与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岩心精细描述入手,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地震剖面、地球化学实验,综合国内外重力流研究进展,确定了研究区浅海砂质碎屑流的岩心、测井、地震相特征,并通过分析研究区沉积背景,进一步探讨了东方气田莺二段ⅡL、ⅢU气组浅海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砂质碎屑流的岩心相为富漂浮泥岩碎屑的块状砂岩、"泥包砾"等典型砂质碎屑流特征;测井相上表现为齿化现象十分严重的逆粒序漏斗型及无粒序钟型-漏斗型复合型特征;地震相上表现为中振幅平行席状反射和低频平行-亚平行空白反射特征;剖面上呈席状和平缓透镜状展布。研究厘定了研究区砂质碎屑流为西侧三角洲前缘由于风暴作用引起沉积物滑塌再搬运和北侧红河洪水重力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浅海砂质碎屑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及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矿物岩石学、沉积构造、测井相及地震相等各类相标志,巴基斯坦下印度河盆地K油田白垩系上砂岩组为典型的开阔海岸相的沿岸砂坝沉积,其相标志包括:储层以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为主,含有海绿石、鲕海绿石等海相指示矿物,呈分散状分布;发育平行-低角度交错层理或块状层理及潮汐层理类型,岩心中见丰富的生物介壳,具有大量的生物潜穴和强烈的生物扰动现象;测井相多呈漏斗型或箱型,以反旋回为主;地震相以平行-亚平行席状为主;陆棚风暴沉积与之伴生。分析认为,沿岸砂坝平面上多呈条带状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纵向上多期沿岸砂坝叠置,砂体连通性好,构成该油田最为重要的有利储集层。但砂体内部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特征,据此进一步划分为坝中、坝缘及坝间沉积微相类型,其中,坝中微相以细-中砂岩为主,孔隙类型包括原生粒间孔、铸模孔和次生加大孔,孔、渗性较高,储层物性良好;坝缘微相以细砂岩和粉砂质砂岩为主,孔隙多被胶结物充填,储层物性中等;坝间微相以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微孔隙为主,储集性能差。不同微相类型的砂岩相互叠置形成砂坝复合体,加剧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对北部湾盆地涠西 南 凹 陷 C洼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湖底扇发育模式。研究区重力流沉积类型主要有滑塌、砂 质 碎 屑 流、浊 流3种 沉 积类型,受涠西南低凸起物源、外界触发机制以及古地貌的共同影响,多期重力流在研究区湖盆形成湖底扇。近 源区湖底扇沉积以滑塌和厚层砂质碎屑流为主。湖底扇中部主要充填大套砂质碎屑流成因的厚层砂岩。随着流体运移和稀释,砂质碎屑流逐渐转变成远端浊流。在湖底扇末端主要沉积正粒序浊积岩和湖相泥岩。在 高 精 度 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研究区流沙港组一段下亚段湖底扇砂体可划分为5个期次,即 U1~U5。受5号 断层 带 差异性活动影响,5期砂体垂向叠置,平面上不断迁移摆动。早期北部分支断层活动较强,砂体主要沉积在分支断层下降盘;后期随着南部主干断层活动性增强以及北部分支断层活动性降低,砂体厚度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5.
依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沉积期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相对天然气成藏富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南部地区盒8沉积期自北向南依次发育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相,亚相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滨湖和浅湖,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滨湖砂坝、滨湖泥湾和浅湖泥湾;各微相在空间上相互叠置,复合加积;各微相水动力条件的差异造成微相在沉积物成分和组构上各异,导致其成岩作用不同;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发育处密集形成相互叠置的大面积骨架砂体,构成区内主砂带,成为天然气优质储集层,是有利勘探相带;沉积相明显控制优质储集层的分布,进而影响着天然气的富集成藏。总之,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优质储集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发育大型缓坡背景下的粗粒扇三角洲沉积,岩性复杂,钻井取心主要集中于油气显示较好的井段,影响整个地层组岩石相的研究。在岩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识别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10种岩性及5种沉积构造,提出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的双属性岩石相划分方案,包括12种砾岩岩石相、14种砂岩岩石相和2种泥岩岩石相,精细划分百口泉组全井段的岩石相。结果表明:块状层理小中砾岩、交错层理小中砾岩、交错层理细砾岩是储集层最主要的岩石相类型;块状层理泥岩较发育;百三段各类砾岩岩石相较少、泥岩和粉砂岩岩石相较多。该方法可为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西北部分布着下震旦统两套厚度大的杂砾岩系,即长安组与南沱组,均由含砾泥质岩、含砾砂岩及其夹一些砂。泥岩组成。过去认为与冰川作用有关,称之为“冰碛层”等等。近年来,人们对其成因有所争议。笔者借实习之机,在该区对南沱组杂砾岩系进行野外与室内研究,根据其岩性特征、砾石成分,砾石形态和表面特征,以及其夹层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结果,认为这套杂岩系不仅具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且还有正常海洋沉积性质,它是由大陆冰川携带碎屑入海消融后迅速堆积,受重力等因素形成的泥石流沉积物,属冰融泥石流沉积。  相似文献   

18.
以川东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为研究对象,在综合野外剖面、钻井、测录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颗粒滩岩石类型包括颗粒白云岩和颗粒灰岩,颗粒类型以砂屑为主,其次为鲕粒和砾屑。颗粒滩主要发育泻湖-颗粒滩、泻湖-颗粒滩-台坪、滩间海-颗粒滩3种向上变浅、粒度变粗的沉积序列。单个沉积序列中的颗粒滩厚度一般小于2 m,纵向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表现为多个单旋回薄单体的叠置;横向上,颗粒滩规模小,连续性较差,具有滩核向滩缘快速尖灭的特征;平面上,颗粒滩主要分布在古地貌高地核部和翼部,总体上呈点状沿北东向展布,平面连续性差。颗粒滩分布的主控因素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了颗粒滩的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古地貌决定了颗粒滩的横向连续性和平面分布特征。对比研究表明,围绕泻湖等台内较大型洼地周围发育的古地貌高地为川东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相储层发育有利区,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下段的上部与上段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心描述以及粒度、薄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古地貌特征、地震相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北部梅山组砂质碎屑流砂岩沉积构造特征及识别标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砂质碎屑流沉积模式。研究区梅山组砂质碎屑流砂岩主要为厚层块状构造粉砂岩-极细砂岩以及具有丰富同生变形构造的粉砂质泥岩、泥岩与粉砂岩互层2种岩性组合,成因为陆架坡折之上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物发生整体性"冻结"滑动、滑塌再沉积所形成,其平面分布主要受陆架坡折所控制,大致呈平行于陆架坡折带分布的舌形形态。结合区域油气成藏要素研究认为研究区砂质碎屑流砂岩可通过沟源断层沟通深部烃源岩,形成下生上储型岩性油气藏,为琼东南盆地大中型油气藏勘探突破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本溪期(海侵)、太原期(海侵扩大)、山西期(海退)、石盒子期(海陆交互)和石千峰期(陆缘湖泊)等5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和平面展布特征。得出这5个时期在盆地内构成了一个海侵海退旋回,形成了从滨浅海相到海陆过渡的三角洲相、河流湖泊相陆源沉积。控制生成了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砾岩、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以及潮坪相砂坝等有利储集岩带,潮坪相发育的煤系地层为烃源岩。上石盒子组洪泛平原形成泥质岩盖层。生油岩和储集岩叠置或互侧式组合关系,形成本区受砂体分布控制的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