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性剖面和地球物理资料等,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可识别出的层序界面有古暴露剥蚀面、不整合界面、河流回春作用面、冲刷侵蚀面、岩性与岩相转换面、上超面、最大湖泛面。在详细讨论各类型界面特征的基础上,将成因划分为:构造运动造山侵蚀不整合界面、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暴露不整合界面、冲刷侵蚀不整合界面、最大湖泛沉积界面5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南华北盆地青白口系—侏罗系层序界面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之北、华北陆块南部、地跨华北陆块稳定块体、陆块南部边缘变形带的南华北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42条不同时代的野外剖面详细观测,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把南华北盆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青白口系—侏罗系层序界面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共识别出了8种类型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分别是不整合面、渣状层、古喀斯特作用面、冲刷侵蚀面、超覆面、岩性岩相转换面、最大海泛面、最大湖泛面。并重点讨论了各类型界面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化上,从早到晚由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层序界面经历了海相沉积不整合、古喀斯特作用面、渣状层到陆相不整合面、冲刷侵蚀面等;在空间上,同一层序界面在不同相带表现形式不同,同一种类型的界面可在不同相带出现,但不同相带表现特征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海平面变化和古生物资料,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韩江组划分为SQhj1、SQhj2和SQhj3等3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为盆地边缘的不整合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包括盆地边缘的上超和削蚀不整合,斜坡上的下切侵蚀水道和斜坡扇底,以及盆底扇的底界面等;4个三级层序界面SBhj1、SBhj2、SBhj3和SByh1,分别与15.5、13.8、12.5和10.5 Ma等4期海退事件对应,同时也与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与含量的低值对应。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沉积单元划分,在研究区识别底部滞留沉积、侧向前积体、滑塌沉积、水道轴部沉积和天然堤等5种沉积单元,不同的水道具有不同的沉积单元组合;水道复合体内单体水道叠置方式可归纳为摆动式、垂向加积式、限制性单向迁移式和非限性单向迁移式等4种类型。根据海平面变化、地貌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差异,韩江组水道演化划分为3个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的水道具有特定的沉积结构和演化过程。该研究结果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有利砂体的进一步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西湖凹陷西北缘断裂体系、构造格局、火成岩演变等构造条件综合分析,首次明确了区内中始新世存在构造变革。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变革在平湖组底界形成了显著的不整合,主要表现为削平、削超,愈向西邻近长江坳陷不整合愈发显著;构造变革前后西湖凹陷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杭州斜坡带主要表现为大断裂走向由早期差异到后期逐步趋同,最终导致早期分隔、多沉积中心在后期连片统一。认为中始新世这期构造变革作用的发生与周缘板块俯冲调整有关,构造变革期在时间上与西部印度板块俯冲引发高原隆升和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后撤作用相同步,是在西部挤压作用逐步增强背景下,盆地由整体拉张背景到西压、东张的差异化发育转变作用的主要响应。在西湖凹陷内这种构造变革作用具有广泛性,在平湖组与下伏宝石组地层的烃源岩特征上形成差异,对油气资源差异富集的贡献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木垒凹陷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木垒凹陷油气来源认识不清、成藏特征不明确问题,应用油源对比技术分析油气源;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综合评价生储盖条件、输导体系及圈闭条件。结果表明:木垒凹陷油气来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二叠系平地泉组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纵向上发育砂砾岩、云质岩和火山岩三类优质储层;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多层系、多类型(构造、岩性和不整合等)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断裂和骨架砂体构成立体复合式输导体系。木垒凹陷存在自生自储型和古生新储型两类成藏模式,其中以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为主要油源的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和古生新储型构造—岩性油藏,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扇三角洲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戴南组较为发育的一种沉积类型,集中分布在凹陷南部陡坡带一侧,是该区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根据岩芯、测井、地震、粒度等资料,对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高邮凹陷戴南组的沉积相模式。根据单井沉积相、连井沉积相分析以及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和砂地比图综合分析,确定了戴南组各亚段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编制了戴南组各亚段沉积相分布图。结果表明: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地形陡,存在扇三角洲发育的条件,也存在反映浅水环境的岩性特点,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反映了近物源的条件,还发现反映牵引流和重力流共存的沉积构造特点;从地震反射特征上看,反射结构不稳定,并发现向盆地边缘加厚的楔形地震相。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戴南组扇三角洲相各微相进行了分析,共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水上分流河道、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和席状砂等微相,最后详细阐述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震速度谱资料,结合实测钻井压力、测井数据分析结果,从单井-剖面-平面系统预测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压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储层呈现两套压力系统,分别为正常压力系统和超压系统,超压系统主要发育于花港组和平湖组内,层位上由西至东逐渐变新。泥岩亦表现为浅部常压、深部超压,不同的区带有所差异。西湖凹陷超压顶界面分布受深度控制不显著,主要受层位控制,超压顶界面通常位于花港组下段以及平湖组上段。西湖凹陷关键界面超压带覆盖范围、连续性总体较好,且具一定的区域展布方向,在规模较大断层具较明显的差异性。断层对压力的积累起着一定输导、分割和破坏作用。不均衡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是西湖凹陷超压形成的主要机制,但在不同的区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南堡凹陷下古生界表生岩溶特征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野外、岩心、地震、钻、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总结南堡凹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表生岩溶特征,分析不同类型的岩溶识别标志,确立识别方案并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下古生界表生岩溶可划分为晚印支—早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表生溶洞多呈倒置漏斗形,内部多形成岩溶塌陷体或被各种黏土充填;表生岩溶带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同相轴不连续—弱振幅的杂乱反射特征;泥浆漏失段发育在距不整合面30m范围内;测井曲线上为高伽马—高声波—高井径—低密度—低电阻率—暗色成像斑块的组合特征;表生溶孔在阴极射线下显示明亮的橙色发光条带,碳、氧同位素值呈明显负向偏移的特点.以钻井响应和测井组合特征为主要识别标志,岩石学特征和地震反射标志为次要识别标志,地球化学特征为辅助识别标志,在NP280井中识别3个表生岩溶带.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针对表生岩溶储层进行精细识别,为相似地区的碳酸盐岩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鲁西寒武系中部二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整理了以往多个1:5万、1:20万区调图幅内地层剖面的生物地层资料,结合野外追索,利用生物地层(化石带)的近似等时性,对鲁西地区寒武系中部的二级层序界面进行重点研究。认为该界面赋存在馒头组下页岩段或洪河段与馒头组上页岩段或张夏组下灰岩段之间,在鲁西地区普遍存在,延伸稳定,自西北向东南由假整合一似整合过渡,并在西部地区出现明显的沉积间断。界面类型属Ⅱ型不整合。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吨位可控震源激发和多次覆盖地震反射技术,跨泰州断裂完成一条长度14 km的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与获得的剖面反射波组特征,建立沿测线第四系至古生界的精细地层框架,同时对泰州断裂及其两侧的构造形态、断裂切割深度、构造组合样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地壳存在多个反射能量较强的界面,其中的古潜山面与结晶基底顶界面TG是本区上地壳结构中两个重要的结构面。泰州断裂总体表现为由2条断层组成的断裂构造带,其上部错断第四系底界面,向下错断新近系、古近系等多套沉积层和结晶基底,对该区隆起和凹陷的形成和地层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海XH凹陷沉积地层以砂泥岩互层为主,阻抗界面差异较小,浅水表面多次波发育,导致地震反射弱,波组特征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应用研发的多次波压制、高精度鬼波宽频处理等技术,对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处理,处理剖面上的波组特征明显得到改善,数据低频、高频都得到拓宽,波组更真实可信,利用处理结果进行波阻抗反演和综合解释,能够更好地分析该凹陷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岩性与钻井吻合度较高,证实了这一系列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可靠性较高,达到了砂泥岩互层地震资料高质量成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测井、地震及实验分析数据,分析贝尔凹陷南屯组优质烃源岩-钙质泥岩层的识别特征和地质成因.结果表明,钙质泥岩层具有高自然伽马、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低密度的"三高一低"响应,在地震剖面上为连续强反射;该层形成于广阔湖盆、微咸水、深水沉积环境,沉积稳定且范围广,是凹陷重要的地层对比标志层;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局部夹杂油页岩和泥灰岩,富含钙质(主要为碳酸盐矿物,其次为介形虫等生物化石)和藻类,有机质类型为Ⅱ1-Ⅰ型,丰度高,是凹陷最优质的烃源岩层.该层与南屯组低水位域湖底扇和高水位域扇三角洲前缘进积扇体形成最有利的成藏组合,油气最为富集,其平面展布范围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为贝尔凹陷等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雅克拉断凸东段位于库车坳陷前缘斜坡带,侏罗系-白垩系向南超覆于前中生界凸起基底之上,形成了一系列地层超
覆圈闭。由于大部分侏罗系-白垩系上超尖灭体不同程度地与前中生界区域性不整合(T50)下伏的不同地层接触,地层超覆圈闭
的有效性受控于下伏地层的致密程度。利用地震属性、钻井资料和三维地震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对T05
区域不整合下伏地层的分布、岩性和封堵性进行了分析,按封堵性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震旦系泥岩、泥质白云岩为封堵性底板,元
古宇变质岩、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石炭系砂泥岩为可能封堵性底板,具溶蚀特征的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和元古宇变质岩为渗透性储
层底板。通过二维正演地质模型分析佐证了这3类不同封堵性能地层的地震识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Jse3旋回、Kse1旋回以及
Jse1旋回在DG2井附近可形成可观的、有效的地层超覆圈闭。   相似文献   

1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早第三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生代频繁的岩浆活动是辽河盆地重要特征之一,东部凹陷作为各时期岩浆活动的中心,下第三系火山岩基本覆盖了整个凹陷.受构造运动差异影响,东部凹陷各地区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强度不同,房身泡组火山岩分布最广,从沙三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岩浆活动具有自中部向南、北转移的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主要火山熔岩类型为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和辉绿玢岩;岩石化学组成上具有高碱、高铝和镁,较富集轻稀土元素,Eu异常不明显(δEu为0.70~1.05),弱亏损Ti、P、Sr、Ta元素的特征.岩石εNd(t)和(N(87Sr)/N(86Sr))i组成分别为-2.8~2.8和0.704 6~0.706 7.综合研究表明,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而粗面岩和辉绿玢岩可能源于幔源玄武质岩浆的分异,但辉绿岩受地壳物质污染较重;该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反映出早第三纪辽河盆地处于拉张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是中国海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2001年钻探的Y1井,在西湖凹陷主力油气层之下钻遇了一套厚360m、以泥质岩为主的中—下始新统地层,命名为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初期。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宝石组为近海湖泊沉积背景,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河流相发育于西斜坡北部,表现为低连续变振幅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三角洲相发育于西斜坡及其与中央深洼带的过渡带,表现为楔状或充填状的前积地震相;扇三角洲相发育于凹陷东部断坡带,表现为杂乱楔状地震相;滨浅湖相发育于凹陷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中—好连续中振幅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半深湖相发育于中央深洼带部分地区,地震剖面上为连续性较好、振幅较强的席状反射。通过地震剖面的构造-沉积充填分析,西湖凹陷宝石组发育水下高地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沉积充填样式。  相似文献   

16.
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Ed/Es)不整合结构普遍发育,不同区域的发育特征不尽相同,其中南堡凹陷3号构造区就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综合三维地震、测井曲线、钻井岩芯、物性分析等资料,系统分析南堡凹陷3号构造区Ed/Es不整合结构岩石学、测井响应、物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Ed/Es不整合结构可以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层3层,其中风化黏土层发育程度较低;不整合结构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程度最低,泥质含量高,风化黏土层风化程度高,物性最差,半风化层受改造程度高,物性最好;不整合结构的分布在平面和空间上较为一致,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和半风化层岩石在顺物源方向上较为发育,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发育程度较低,风化黏土层在垂直物源方向上中部地区较为发育,在顺物源方向上欠发育;不整合结构发育程度上的非均一性对油气产生不同影响,其中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和风化黏土层主要作为油气的封盖层,半风化层则主要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层。  相似文献   

17.
火成岩对地震波具有极强的屏蔽和吸收作用,造成下伏地层的地震资料品质变差。讨论了利用多子波分解和地震旋回分析方法去除火成岩对地震反射的屏蔽,并以江陵凹陷金家场地区为例,展示了去除新沟嘴组玄武岩对下伏地层地震反射屏蔽的效果。针对火成岩厚度比较稳定的地质条件,多子波分解技术和地震旋回分析工作流程可以有效去除火成岩地震反射屏蔽,揭示下伏地层的地震反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辽西凹陷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区,发育了世界上最好的烃源岩。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古近系。辽西凹陷古近纪覆水深度可达1 000m,是一个极超深水凹陷;超深水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地震剖面解析古近纪齐家扇体来获得,通过解析1518和1631两条测线(结合岩芯沉积特征)获得了沙三中期扇三角洲前缘前积层的最大高度为1 000m,并将其反演成古水深,发现辽西凹陷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最大水深约为1 150m,在这种极超深水的条件下发育了非常特殊的以含大量泥漂砾的砂砾重力流为主的沉积;扇三角洲前积层倾角为26°~29°;辽西凹陷古近纪的水深变化经历了一个极快速变深和缓慢变浅的演化过程,其快速沉陷是岩浆底辟热侵蚀塌陷及地表侵蚀使得盆地基底快速大幅沉降所致;辽西凹陷的极超深水在这种极端的裂谷快速沉降的动力背景下形成的,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及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辽西凹陷沙三中期与东营凹陷沙三中期极超深水的发现还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沙三中期可能存在超大规模的深水或超深水坳陷,进而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和黄海可能存在大范围的优质烃源岩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9.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砂泥岩普遍发育超压。通过对地层压实特征、黏土矿物转化及有机质演化特征的分析,揭
示了凹陷超压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①营尔凹陷纵向上发育常压带、浅层超压带、过渡带和深层超压带4个压力带,超压带内具
有明显的泥岩密度降低、电阻率减小和声波时差增大的欠压实特征,表明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该区超压的主要原因;②凹陷内
发育3个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浅层超压带,第二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深层超压带,反映黏土矿物转化与
凹陷超压有一定的联系;③深层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o>0.6%),与浅层超压带相比,生烃作用对深层超压带的
超压贡献更大。由此认为,营尔凹陷的下白垩统地层超压是不均衡压实作用、黏土矿物脱水作用和生烃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并
且隆起带和洼陷带的成因机理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东濮凹陷上二叠统砂岩储层物性呈现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属于典型致密砂岩储层.分析上二叠统致密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划分成岩相,建立不同成岩相储层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上二叠统致密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为主,局部发育残余原生孔;机械压实、碳酸盐胶结和晚期黏土矿物转化、交代作用主要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晚期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改善作用;划分4种成岩相,即绿泥石胶结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碳酸盐胶结相和强压实—充填相;不同成岩相储层的孔隙度演化具有差异性;发育绿泥石胶结相的厚层、中—粗粒、弱压实储层物性最好,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储层物性次之,碳酸盐胶结相储层局部层段物性较好,强压实—充填相储层物性最差.该结果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