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位于毛乌素沙地中部的乌审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采样和室内试验测试分析,研究了裸露流动沙丘、灌木覆盖沙丘及乔木覆盖沙丘在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洼地3种微地貌类型下0~4m深度内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灌木覆盖沙丘和乔木覆盖沙丘微地貌平均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丘间洼地、迎风坡、背风坡;裸露流动沙丘丘间洼地平均土壤含水量较高,但迎风坡和背风坡平均土壤含水量变化无明显规律;不同类型沙丘在各微地貌采样点不同层段土壤含水量变化差异明显,变化趋势不统一;同一沙丘微地貌条件下,植被对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的变化有较大影响,且灌木植被的影响大于乔木植被;迎风坡和背风坡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有植被覆盖的沙丘普遍大于裸露流动沙丘,而丘间洼地处浅层基岩的存在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更大;有植被覆盖的沙丘土壤含水量与土壤黏粒和粉砂等细粒级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沙丘地表植被通过拦截空气中的粉尘提高了土壤黏土和粉砂体积分数,从而提高了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每年有8×108~10×108t泥沙进入河口地区。由于黄河的受水盆地浅,区域上又位于构造强烈沉降区,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有80%淤积在陆上及滨海地区,逐步形成了现代的黄河三角洲。通过RS与GIS综合对比和地质成因分析,可揭示整个三角洲在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综合作用下的快速淤进、蚀退,河床抬高和尾闾改道等一系列演变,其中又以海岸带的演变最为明显。近几年,受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和人为加固堤坝等因素影响,河口地区造陆速度减缓,其他地区海岸带蚀退变慢,河床进一步抬高,整个三角洲基本处于淤蚀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海岸带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和信息流通交换最活跃区域之一,具有动态变化的盐度、溶解氧等地球化学梯度,其界面过程体现在大气降水-河水-海水-地下水-沉积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海岸带面临着气候灾害、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滨海湿地退化、水体富营养化以及重金属、新型污染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海岸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岸带环境问题、海岸带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海岸带海陆交互界面观测新技术新方法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展望了海陆交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龙口市20年间海岸带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龙口市20年(1984~2004)来的12个时相的遥感图像,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了不同年代的海岸线、高潮线和低潮线。通过与基准线和人为因素的对比分析,研究海岸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海岸带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龙口市海岸带总体变化趋势是:除人工海岸外,海岸带趋于向陆地移动,岸滩变窄、变低,潮间带变宽、坡度变缓,防潮能力下降;人类活动是导致海岸带时空演变的最根本因素,包括沿海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结构的调整、采砂业的无序发展。其次是自然因素,包括沿岸流侵蚀与堆积以及海水入侵等。  相似文献   

5.
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在土壤质地空间变化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壤信息推测研究中,遥感技术通常被作为辅助手段,用来提供地形和植被数据,并利用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推导土壤空间信息。然而,在平原等地形平缓的农业区,易于观测的地形和植被等环境因素,通常与土壤的协同程度较低,不能有效用于推测土壤质地等属性的空间变化。对于这类地区,如何寻找新的易于获取的变量,以准确地揭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捕捉这类地区土壤质地空间变化的方法。采用光谱-时间响应线对多时相的光谱数据进行组织表达,使用光谱信息散度定量刻画不同光谱-时间响应线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下,土壤质地相同的区域,其地表动态反馈模式明显相似;土壤质地不同的区域,其反馈模式也明显不同;土壤质地越相似,反馈模式也呈相似趋势。这表明,高时间分辨率遥感获取的地表动态反馈能够有效地指示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本文的工作表明了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在土壤空间变化识别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三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分析2000—2019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区植被恢复时空变化状况,厘定人类活动与气候要素对植被恢复的贡献,探究植被恢复对土壤风蚀影响,评估植被恢复潜力空间,可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未来规划管理和科学施策提供参考。本文在选取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表征植被恢复状况基础上,利用地面数据,结合模型模拟,定量评估了2000—2019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程度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并对植被恢复潜力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19年植被恢复程度高、较高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5.29%和13.16%,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及北部区域和风沙区与东北华北平原农区的部分地区。人类活动与气候因素对植被恢复贡献率为10.45%和89.55%;② 土壤风蚀以轻度侵蚀和微度侵蚀为主,呈逐年下降趋势,剧烈侵蚀面积减少了66.45%,防风固沙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植被恢复程度与土壤风蚀模数呈负相关关系,植被恢复程度较好有助于降低土壤风蚀模数;③ 三北工程区森林、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仍有8.16%的恢复潜力,内蒙古高原北部部分地区、哈顺戈壁北部和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及周边区域、黄土高原南部部分区域存在较大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水土流失区植被遥感信息的准确提取,本文采用2007年ALOS 10 m多光谱影像,利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MSAVI,对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马尾松林不同植被覆盖密度的3个实验区进行植被提取,并选用不同的土壤调节因子(L=0.25,0.5,0.75,1)做实验,将结果和以NDVI植被指数提取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提取效果及受土壤噪音的影响程度。实验表明,SAVI指数能提高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提取精度。在中、低植被覆盖区,其提取的总精度比NDVI高出2%~7%,Kappa系数高出7%~18%;而土壤调节因子L的取值对植被信息的提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随着L从0向1递增,SAVI提取稀疏植被的能力上升而探测阴坡植被的能力下降。总体来看,对于低植被覆盖和中等植被覆盖地区,可分别用SAVI(L取0.75)和SAVI(L取0.5)来提取植被信息,对于高植被覆盖区,仍可直接用NDVI进行植被信息提取;研究发现MSAVI在植被信息提取中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海岸带处于陆地和海洋的接合部,人类开发活动密集,环境影响因素日趋复杂。选取烟台南部海岸带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686个表层土壤样品对As,Cd,Cr,Cu,Hg,Ni,Pb,Zn共8个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量,采用多元统计法及地统计法分析了8个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分布特征。最后对烟台南部海岸带地区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南部海岸带地区整体污染程度较轻,所有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中Cr,Ni,Cu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As,Pb为混合源;Cd,Zn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农业生产。研究区整体处于中低生态风险水平,Cd,Hg元素高生态风险点数量较多,需优先治理。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环境系统与海岸带信息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海岸带环境系统的概念模型,分析了海岸带环境系统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论述了自然控制和等级调控理论、全球变化和区域调控理论是海岸带环境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阐述海岸带环境系统调控的信息机理。海岸带综合管理是海岸带环境系统调控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进行海岸带信息集成与综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复杂的海岸带环境系统动态时空模型,为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近2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部地区、陕西和宁夏交界地区、甘肃部分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植被NDVI下降。从不同植被类型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DVI都在提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整体上都呈弱的正相关。但与其年内变化则都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当月均温量超过20℃时,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当月降水量在0100mm期间,植被NDVI随降水线性增长,当月降水量超过100mm之后,不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植被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植被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人类干扰活动强度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基于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区域人工沟渠建设情况,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尺度直观揭示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并探究区域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活动的响应,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调控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域人为干扰度和人工沟渠密度均明显增加,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南部向东部、北部,自内陆向沿海的扩展趋势;②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强,研究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区域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景观整体连通性减弱,景观复杂性降低;③ 景观格局对人类干扰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呈现出地区和时间差异;人类干扰活动强度相对较低的保护区受人工沟渠建设的影响,也呈现出斑块团聚程度降低、景观多样性增加和景观复杂性降低的变化趋势;④ 人为干扰度指数和人工沟渠密度指标互为补充,互相印证,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干扰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12.
Multiple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in estuarine wetlands result in complicated l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with distinct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ie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difficulty in identify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lant diversity. A unique estuarine wetland gradient system(UEWGS) consisting of soil, vegetation, heat, distance, landscape, and anthropogenic gradient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estuarine wetland through remote sens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It resolved the complicated l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all aspec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lant diversity, and possessed distinct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ies.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largest estuarine wetland in the northern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demonstrate UEWGS in four seasons in 2017. A total of 123 species were recorded with considerable seasonal difference. Phragmites australis, Suaeda salsa, and Tamarix chinensi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and crop species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single effect, all aspects of gradients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yet only vegetation gradient possesse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in all seasons. In comprehensive effect, soil, vegetation, heat, and distance gradients showed significant gross influences. Moisture content in soil gradient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vegetation gradient possessed significant net influences in all seasons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and indicator, respectively, of plant diversity. The results valid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UEWGS in revealing the plant diversity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UEWGS possessed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in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plant diversity in estuarine areas.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GIS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利用1979-2008年间共6期TM遥感影像与非遥感数据,对天津滨海新区近30年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滨海新区湿地(以人工湿地为主),1979-2004年滨海新区湿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各类型间转换较大,主要是自然湿地转变为人工湿地,沼泽湿地几近消失。2006-2008年,由于城市建设大量滨海滩涂湿地被围填占用,到2009年5月自然海岸线的90%以上被占用。景观破碎度增加,湿地斑块数量从137个增加到704个,同时造成平均斑块面积下降。驱动力分析表明,降雨量减少的同时,年平均气温上升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因素。和自然因素相比,人类干扰为主要人文驱动因素,表现在水产养殖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和围海造地等方面。目前,滨海新区几乎没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和人工化是该区域湿地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珠江河口区1973-2015年8期海岸线数据,分析了海岸线长度、类型、空间位置的时空演化特征,提出岸线利用程度指数并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影响,最后对海岸线变化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珠江河口区海岸线长度总体持续增加,岸线变化强度具有阶段性,1990年以前变化缓慢,1990-2000年为变化高峰期,2000年后变化强度减弱;② 1973-1990年珠江河口区以自然岸线为主,之后人工岸线成为主导岸线类型,建设围堤岸线1973年占总长度的7.09%,2015年所占比例增加到46.49%,在所有岸线类型中变化最大、比例最高;③ 研究期内,珠江河口区海岸线以向海域推进为主,年均速率达到39.10 m/a,鸡啼门-虎跳门段、磨刀门-鸡啼门段和蕉门-洪奇门段为向海延伸的热点区域;④ 40年来岸线利用程度指数稳定上升,1995年前增速较快,之后相对平缓。伶仃洋东岸岸线利用程度增幅最大;⑤ 口门整治、开发建设和围海养殖等人为活动是珠江口海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环境条件、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及政策因素是岸线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湿地景观的时空动态发展过程其形成空间格局的分析,构建了基于ANN-CA的银川平原湿地景观时空模拟模型,并对湿地景观格局过程与主要驱动力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情景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对天然湿地中的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的驱动作用呈正相关关系,对水稻田和坑塘湿地的影响不显著;人口密度对人工湿地的驱动作用呈正相关,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水稻田和坑塘向各个方向大面积蔓延,河流和湖泊等天然湿地的面积则逐渐减少;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强、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河流和湖泊缓慢减少,水稻田和坑塘等人工湿地分布迅速扩张。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研究其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对促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1980年、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地转移及景观格局特征,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耕地是黄河三角洲最主要的地类,占比在60%以上,1980—2020年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之间。(2)1980—2020年黄河三角洲景观斑块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区域整体趋向简单化和聚集化。(3)黄河三角洲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环渤海分布,1980—2020年各级风险区转出最大面积均为更低级风险区,生态风险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is the youngest wetland ecosystem in China's warm temperate zone.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its landscape pattern has changed over time and the underlying factors responsibl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wetlands using five Landsat series of images, namely MSS(Mulri Spectral Scanner), TM(Thematic Mapper), and 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 sensors in 1976, 1986, 1996, 2006, and 2016.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and spectral features and both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 as well as brightness characteristic indices,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images in eCognition software.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were then delineated using transition matrix and landscape index methods.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1976 to 2016, the total area of wetlands in the study area decreased from 2594.76 to 2491.79 km~2, while that of natural wetlands decreased by 954.03 km~2 whereas human-made wetlands increased by 851.06 km~2. 2)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al wetlands was extensive: 31.34% of those covered by Suaeda heteropteras were transformed into reservoirs and ponds, and 24.71% with Phragmites australis coverage were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Some human-made wetlands were transformed into non-wetlands types: 1.55% of reservoirs and ponds became construction land, and likewise 21.27% were transformed into dry farmland. 3) From 1976 to 2016, as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landscap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continuously increased. Patches were scattered and more fragmented. The whole landscape became more complex. In shor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the wetland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ve been degraded, with the area of natural wetlands substantially reduced.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dominant forces driving these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之一。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能准确及时地监测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动态演变。本文以1976年以来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形成统一投影与坐标体系的遥感影像,运用平均高潮线法,对20景时间序列影像经分类处理后提取海岸线;另经GIS叠加分析,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钓口河口地区海岸线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生态经济区,该地区的海岸带地处海陆交接地带,属于陆缘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海岸带地形地貌系统性阐述甚少。在开展该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及以往文献的研读,对该地区海岸带地形地貌、岸滩地貌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海岸带地貌分黄河三角洲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湾南岸潍北平原区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砂质海岸3个部分。岸滩类型分为黄河三角洲岸段冲淤平衡潮滩、侵蚀潮滩、淤积潮滩3种及莱州湾岸段侵蚀潮滩及侵蚀砂质海滩2种。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15.3万hm2,与国内外其他河流三角洲沉积相比,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黄河三角洲平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河流沉积地貌景观、微地貌景观和河口地貌景观。研究和保护这些地质地貌遗迹,对了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发展趋势以及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