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测定雷州半岛南部845个耕地土壤样品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的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肥力评价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法对该区域耕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ArcGIS 9.2软件对土壤肥力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南部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平均值分别为26.18 g/kg、1.48 g/kg 、34.63 mg/kg、158.57 mg/kg、133.17 mg/kg;土壤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高,为103.14%,属强变异性,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全氮的变异系数属中等变异性,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低;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肥力中部高,东北、西南部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济阳县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研究,该区受成土母质来源、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影响,土壤元素全量、有效量及有效度表现为:低平洼地土壤中K,P,N,Se,Mn,Fe,Zn,Cu和Mo全量较高,P,N,Se和Cu有效量较高,显示为低平洼地为黏质成分的沉积成因特点;而决口扇形地区土壤Cu,Mo,N,Zn,B有效量和全量均偏低。富含有机质,且pH相对较低的潮土中Se,Cu,Mo和B等元素有效度较高,贫有机质、pH相对较高的草甸风沙土中N,Fe,Cu,Mo,B和S等元素有效量较低,但K有效量和有效度均较高。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K,P,N,S和Cu等元素全量与有效量间具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全量是有效量的重要影响控制因素;有机质含量与K,P,Zn,Cu和B有效度间为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机质较高有利于土壤元素活化;Fe,P,S,Zn,B和Cu有效度与pH值为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酸性增强会增加这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生姜氮钾配施的增产效应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姜的产量,施钾的增产幅度,柴姜为15.3%~58.4%,平均增产率为35.8%;狮子头姜产量提高18.2%~46.9%,平均增产28.7%。增施氮钾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速效K、缓效K、有效Ca和有效Mg含量,降低NO3-盐含量,促使土壤pH趋于中性,对全P和碱解N含量影响较小。土壤N素和P素大量盈余,不施钾时土壤K亏损严重,施钾处理土壤钾基本上处于盈余状态.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基于村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开展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及特色土地资源评价.结果 显示,土壤养分N以较缺乏、中等为主;P以丰富为主;K以中等、较丰富为主;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较丰富为主,土壤养分总体水平较好.土壤环境单指标Zn存在小面积的污染风险,污染等级为风险可控,其他指...  相似文献   

5.
在山东省临沭县北部农耕区进行耕层土壤样品采集,并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量及速效氮磷钾等养分指标来表征土壤肥力,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计算出所有样本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并进行等级划分来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临沭县北部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和全氮、速效钾含量较低,全钾、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比较丰富。因子分析显示TN、OM、AK、AP、TP、pH是影响临沭县北部土壤养分综合状况的主要因素。临沭县北部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IFI)具体表现为:郑山街道>青云镇>玉山镇>临沭街道>蛟龙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生姜氮钾配施的增产效应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 明:氮钾配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姜的产量,施钾的增产幅度,柴姜为15.3%~58.4%,平均增产率 为35.8%;狮子头姜产量提高18.2%~46.9%,平均增产28.7%。增施氮钾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 机质、全N、有效P、速效K、缓效K、有效Ca和有效Mg含量,降低NO3-盐含量,促使土壤pH趋于 中性,对全P和碱解N含量影响较小。土壤N素和P素大量盈余,不施钾时土壤K亏损严重,施钾 处理土壤钾基本上处于盈余状态,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密市耕地表层土壤进行调查,获得了N,P,K,Cu,Zn,Mo,B等7种营养元素全量和有效量,以及pH值和有机质数据,采用数据统计、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有效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受控因素。结果表明,元素全量对有效态具有直观制约影响,元素全量与其有效量均呈正相关,与P,K,Cu,Zn有效度呈正相关,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有N全量对P有效量,P全量对K,Cu,Zn有效量,Cu全量对P,Zn有效量,Zn全量对P,Cu有效量,P全量对K有效量;酸性土壤能够提高N,P,Cu,Zn,Mo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碱性土壤能够提高B元素的生物有效性;有机质能够影响土壤营养元素活化,对有效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机质增加可以不同程度提高K,Zn,B元素的有效度,但会降低N元素的有效度;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有所不同,如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差异,是影响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东省巨野县土壤元素背景值状况的计算和研究,发现土壤中Ca,Cd,Hg,Mg,F等元素显著高于全省和全国背景值;Mo,Pb,Cu,Co等元素则低于全省和全国背景值;其中土壤Mo含量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土壤质地是决定区内土壤N,K,Mg等元素含量的关键;由黄河冲积物发育的土壤P含量普遍较高,TOC空间分布与N密切相关。城镇及工业区土壤中Hg和Pb的积累趋势明显。元素分级结果显示,区内土壤K和有机质比较丰富;N,P和有机质缺乏区占比分别为23.82%,15.39%和6.47%。微量元素中Ca,Mg,S,Cl等元素较为丰富;而Mo,Si,Se,Co,Zn,Cu,Fe,Mn等元素的缺乏状况最突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分等结果显示,全区大部分土地质量优良,区内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土壤肥力较好,但有害元素含量偏高,西北部地区肥力较差导致土地质量等级偏低。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加之局部土壤盐分偏高,对粮食作物生长不利。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水平总体较好,多数重金属元素分布受地质背景控制,但Hg和Pb污染位置与城镇及工业区分布明显存在一定关系,高值区多呈点状分布于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带,说明工业或生活排放对区内土壤中Hg,Pb的积累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汉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锌的分布特征,利用网格法分3层在余姐河小流域采集土样,共采集207个样点。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和Kriging插值法,结合坡向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丰缺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效锌含量逐渐降低;经方差检验,仅0~10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林地0~10、20~40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草地0~10cm土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10~20、20~40cm土层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该流域0~10cm土壤有效锌储量为45.42kg,土壤有效锌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农地、草地;根据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平均密度综合评价指数,该流域土壤有效锌处于丰富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冠县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了土壤29项指标含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冠县土壤背景值等地球化学参数,评价了土壤养分和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结果表明,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冠县土壤中OrgC、I、Mo、CaO、MgO、P、S等元素指标偏高,而Al2O3、K2O、Pb等元素指标偏低;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为良好—优质,优质等级约占全区面积的52.32%,良好等级约占全区面积的45.9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日照茶叶生产基地BDC,BBSZ和BYQ3个茶园的福鼎大白、黄山群体和鸠坑3个绿茶品种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并将其与浙江龙井、福建乌龙茶名种等南方优质绿茶的各生化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绿茶品种中,鸠坑的品质最好,福鼎大白次之,黄山群体最差,但日照绿茶总体品质要.优于各南方绿茶。  相似文献   

12.
江浙典型茶园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土壤有机质分布有明显的空间性,如何凭借有限的采样点数据预测研究区的有机质分布,对了解茶叶种植区土壤状况、指导茶园经营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浙4种名茶种植区,利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模型、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茶园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平均水平均较高,适合茶叶生长,且浙江省2个茶叶种植区的有机质平均水平高于江苏省2个茶叶种植区的有机质水平;(2)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表明,溪龙乡种植区有机质含量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而其他3个种植区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3)各种植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以结构性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地貌)为基础,受人类活动、经营模式、茶园管理等随机性因子影响,整体趋势上表现出局部变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提高日照市巨峰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科技转化潜力,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SPSS软件系统聚类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变异系数法等方法,在查明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评价研究区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区的茶叶生化品质、研究研究区茶叶生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土壤的茶叶宜种性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研究区的生产建设实际及已有茶园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大致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一般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三大类。其中适宜种植区4720hm2,一般适宜种植区7793hm2,不适宜种植区3480hm2。本次工作为研究区茶叶种植区扩建提供了科学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科技转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作为中国的产茶大省,快速准确获取茶园的空间分布对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然而,传统的方法难以保证大范围准确地获取茶园空间分布。本文基于GEE云平台,快速获取覆盖福建省的Sentinel-1雷达影像、Sentinel-2光学影像及地形数据,从中提取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地形特征等98个特征,利用递归消除支持向量机算法(SVM_RFE)对特征变量进行筛选,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进行茶园提取,首次得到福建省2019年10 m分辨率茶园种植区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① 光谱特征在茶园信息提取中占据重要地位,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次之;② 利用SVM_RFE可以有效筛选出最有利于茶园提取的特征子集,有效提高提取精度,总体精度为94.65%,Kappa系数为0.93,茶园的生产者精度为91.64%,用户精度为92.91%;③ 基于Sentinel-1及Sentinel-2影像获取的福建省2019年茶园种植面积为1913 km2,主要分布在安溪县、福鼎市、福安市、武夷山市和寿宁县,其茶园总面积达910 km2,约占据全省茶园面积的48%。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克服大尺度茶园监测运算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Sentinel-1和Sentinel-2影像能够较准确地提取福建省茶园分布,对南方丘陵山区茶园及其他作物提取具有参考价值,并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茶园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planting costs, increas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 of tea industry and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tea industry. This study used Gini coefficient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from three geographical scales: regional level, provincial level and prefecture level from the year 2005 to 2015.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cale effect on the tea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increased from the regional level, provincial level to prefecture level. The type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evolution of the three scales were Ushaped, continuous diffusion, and continuous agglomeration.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tea production could only be found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Meanwhile, at the prefecture scale, we could not only reveal the pattern changes at the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but also identify tea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regions. Compared with the large scale, the small scale could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more details.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s, cost factor,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gglomeration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tea spatial agglomeration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cale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patial transfer of tea production, promot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building tea production bases, and breaking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we proposed several policy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tea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The tea tree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is one of the world's economic crops. It is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crop for sou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tea yield and quality in some high mountain areas of China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These factors are: geology, topography, climate, hydrology, soil and vegetation. Climatological facto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hich are situated at the summit and the base of high mountains, this paper discusses ecological climatic problems in growing tea in China. The ecologic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ous tea areas mainly included are as follows: more . amounts of clouds and fog, less percentage of sunshine, abundant rainfall and high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air, temperatures that rise and fall slowly, daily and annual temperature ranges that are smaller, more days that are suitable for tea growing and low wind speeds in the lee-sides and valleys of mountains. All of these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和NDVI时序差异指数的作物种植区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农作物种植信息遥感监测的效率,扩展数据适用范围,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NDVI差异指数的作物种植区提取方法。随着海量遥感与云计算的发展,Google Earth Engine作为一个全球尺度地理空间分析云平台,弥补了单机计算耗时长的不足,为快速遥感分类带来了新机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为研究区,以2019—2020年杞县地区多时相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结合物候信息,根据不同作物在时间序列NDVI曲线上的差异构建NDVI时序差异指数,从而提取作物种植区,区分不同作物类型,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精度验证和对比。结果表明:① NDVI时序差异指数法以作物物候信息为基础,与GEE高性能的计算能力相结合,形成了作物种植信息快速提取框架,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作物种植区提取,较本地处理具有明显优势;② 杞县冬小麦和大蒜种植区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冬小麦种植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部以及南部的农村居民点周围,而杞县大蒜则由于产品流通需要,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以及东北部,居民点较为密集,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③ 与时间序列支持向量机法和最大似然法相比较, NDVI时序差异指数进行作物种植区提取的总体精度达到83.72%, Kappa系数为0.67,分别比最大似然法提高了10.02%和0.21,比支持向量机法提高了4.18%和0.09,表明该方法能更高效率,更高精度地提取作物种植信息,实现区域作物种植信息的高效准确监测。总体来看,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拓展遥感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空间分布的遥感识别是地理学、生态学和农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多源遥感数据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冬小麦和油菜的种植及生长特点,以安徽省合肥市为研究区域,利用ZY-3、Sentinel-2和GF-1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以高程、坡度等数据为辅助信息,结合以多尺度分割、最邻近法和阈值法等为主要步骤的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合肥市冬小麦和油菜种植的空间分布信息。结合来自于GVG农情采样系统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上获得的地面验证数据进行分类精度验证,计算得到分类结果的混淆矩阵,并根据混淆矩阵数据计算出分类的总体精度为94.43%,Kappa系数为0.914。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区分在冬小麦和油菜的混种区域里两种作物种植区域的空间分布,且这种多种策略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体系,能够适用于其它区域甚至是更加大尺度上的作物分类。  相似文献   

19.
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种植信息,对于农业生产管理和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免费卫星数据可以用于作物分类及生理参数反演。Sentinel-2卫星于2015年6月发射,提供了13个光谱波段,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为不同作物特征区分以及大范围作物种植面积快速提取业务化运行的精度与效率提高带来了契机。随着Sentinel-2数据的免费下载,这就为大面积生产下一代区域或者国家尺度的高分辨率(10~30 m)农情遥感产品提供了可能。物候信息包含了作物随着季节不断变化的特征,利用如NDVI等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找出不同作物的特征进而开展作物分类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油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汉平原为实验区,基于作物物候差异与面向对象决策树的方法,对Sentinel-2卫星影像用于油菜种植区提取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与分析。首先利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各波段光谱信息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等信息的差异分析并找出油菜种植区提取的最佳时相,然后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根据对象特征建立决策树逐一去除非植被、林地等干扰类型,进而提取出油菜种植区域。通过分析发现,基于Sentinel-2影像的图像分割可以有效生成不同作物类型的对象;油菜开花期的特征是其区分于其他作物的关键因素,利用该特征可以有效消除分类时其他地物类型对油菜的影响,提高作物分类信息提取的精度和效率。研究表明:在区分油菜的决策树分类特征信息中,贡献最大的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近红外波段(NIR)和亮度(Brightness)信息。用162个油菜验证样本点计算混淆矩阵,油菜种植面积提取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8%以上,Kappa系数为0.95。说明结合物候信息利用Sentinel-2数据进行大范围作物种植面积提取具有巨大潜力,可以提高大范围油菜种植区域快速提取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多云雨地区遥感数据时空覆盖缺失的问题,以满足对地块尺度作物种植信息日益迫切的应用需求,本文在遥感图谱认知理论框架下发展了一种基于多星数据协同的地块尺度作物识别与面积估算方法。首先,基于米级高分辨率影像提取农田地块对象;其次,通过对多源中分辨率时序影像的有效化处理和指数计算,获取“碎片化”的高时空覆盖有效数据,并以地块对象为单元构建时间序列;然后,在时序分析基础上,建立多维特征空间,结合作物生长物候特征,构建决策树模型进行作物分类识别与面积计算;最后,以湖南省宁远县为研究区开展了水稻种植信息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在农田地块尺度下实现不同水稻类型的准确识别及其种植面积的精细提取,早、中、晚稻的用户精度分别可达94.33%、90.76%和95.95%,总体分类精度为92.51%,Kappa系数为0.90;早、中、晚稻面积提取精度分别为93.37%、91.23%和95.42%。试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为其他作物种植信息的精细提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