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亲泥土     
"泥土",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是又有什么词语能比它的含义更深刻、更厚重呢? 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承接我们生命的便是这厚实的泥土,滋养我们成长的也是这厚重的泥土.尽管它是那样的贫瘠,那样的匮乏,但它像母亲似的永远给予我们关爱与付出. 我们人生旅途的第一个脚印便或在泥土里滚成了一个泥孩,她从不会苛责我们,因为她知道,只有坚实地站立在泥土上,孩子的人生才迈出第一步.我的童年是在家乡的泥土地上度过的,泥土的味道弥漫了我的整个童年.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人们吃土地,穿土地,生长在地上,归葬于土中。可以说,无数的先人在大地上舒展的个体命运汇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人与大地的故事集,就是一部厚重的华夏史。本期继续连载《中华五千年国土资源风云录》的第一部———《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掌控土地资源的,它用尽可能忠于过往但又不失鲜活滋味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惊心动魄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的另一面。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宫廷内的权谋术数,闺房里的儿女情长……这些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人与土地的千古传奇,才更宏大,也更精彩。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人们吃土地,穿土地,生长在地上,归葬于土中。可以说,无数的先人在大地上舒展的个体命运汇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人与大地的故事集,就是一部厚重的华夏史。本期开始连载的《中华五千年国土资源风云录》的第一部——《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是一段旨在梳理人与大地故事的文本。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掌控土地资源的,它用尽可能忠于过往但又不失鲜活滋味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惊心动魄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的另一面。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宫廷内的权谋术数,闺房里的儿女情长……这些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人与土地的千古传奇,才更宏大,也更精彩。  相似文献   

4.
仿佛是老天爷有意要考验中国人——2008年的第一场雪在国人快要过大年的时候来到,它是那样的迅猛、密集和旷日持久。雪压中国!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继"非典"之后经受的又一场突如其来、猝不及防  相似文献   

5.
又是一年12月。 此时此刻,掐指一算,《河南国土资源》杂志从创刊至今,已走过了整整一个年头。 那是2002年12月,当一本内容鲜活健康、装饰高雅大方、散发着中原泥土芳香的《河南国土资源》杂志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捧在手里是那样的惊喜、那样的兴奋——河南国土资源战线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宣传媒体啦! 如今,一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年内,每月一期,加上安阳增刊,共有13期; 刊载文章,共有585篇,总字数85.92万; 发表照片、图片共790张(其中照片456张)。 目睹这沉甸甸的果实,耳闻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与肯定,我们…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用沧海桑田这个词来形容世界变化之大.在欧洲的濒临北海的"低地之国"荷兰,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个词的厚重历史感和它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7.
正桂平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景观,引来无数人攀爬驻留、观赏咏叹。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将这片石灵水秀的大地渲染得更为迷人。位于桂平市麻垌镇的白石山,其巨大成群的灰白色岩石在丹霞地貌中本身就罕见,而更为神奇的是有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赞为"青霄第一峰"的独秀峰,还有被中国道教列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的"白石洞天"等景观。这一神奇的洞天府地,吸引着我们前往探访,欣赏这堪称小小的丹霞地貌博物馆,亲眼见证白石山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引言: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国际? 很久以来,我们时常在中国的媒体、领导人的讲话、知识精英们关于"知识"或"文明"的传播上听到一些含混不清的词语,比如"世界主义"、"与国际接轨".但让我们常常不明白的是:谁是世界?世界是谁?我们算不算世界?当我们追问这些为甚么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往往是我们眼睛中心灵中的"他者",而不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9.
正一辆辆大货车上面装的不是石头,而是一车车泥土,忙碌而有序运进矿山,整齐地堆放在矿山已废弃的采坑,挖机把泥土码平、压实,工人在上面栽上一排排树——这是郴州苏仙区良田镇廖家湾苎麻园采石场开展"矿山复绿"的真实情景。近年来,苏仙区在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并举,把矿山复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10.
赵凡 《国土资源》2016,(4):10-13
正"我喜爱野外生活。朱龙关河还覆盖着冰雪,两旁的山巍巍峨峨,山上白雪皑皑。四周是那样静寂,除了哗哗的水响,万籁无声。"——摘自《温家宝地质笔记》1974年4月19日日记写这篇日记时,作者32岁,在地质队工作的第六个年头。这段文字的场景主线是内心与自然的对白,很难将它与日后国家总理挂上钩,但它是的。《温家宝地质笔记》的通篇,都充满了这种文气。  相似文献   

11.
“他从未想过永垂不朽,只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血汗融进脚下的泥土,在这泥土里,终将生长出苍翠的青松,终将回荡着孩子的笑声。而他,青松一样的汉子,就如同这泥土一样,长存,不朽!”  相似文献   

12.
“他从未想过永垂不朽,只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血汗融进脚下的泥土。在这泥土里,终将生长出苍翠的青松,终将回荡着孩子的笑声,而他,青松一样的汉子,就如同这泥土一样,长存,不朽!”  相似文献   

13.
<正>偶然发现,当今世界上的"节"和"日"很多,差不多每天都能摊上一个,大概是有话语权的国际、国内组织太多的缘故。不过,我们每天都被提醒、被教育,去思考、去行动,还真不是多余的。盼着天天有好日子,其中,三个好日子,是我们更有向往、更有责任、更有行动的:"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6·25全国土地日"。这"三日",事关国计民生,事  相似文献   

14.
穿越龙江     
正有些地方,你不走进去,就不知道它的芳容;你不深入探究,就不了解它的内涵;你不认真考量,更不知晓它的厚重。比如龙江。一龙江,亦称龙江河,发源于贵州省三都县甘务村月亮山的西南侧,称樟江。樟江进入荔波县境内,由北至南贯穿荔波县全县,在捞村出境,进入广西南丹县。自樟江出来,干流河段分别有打  相似文献   

15.
正"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摆在我们面前,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案例、是故事,但对当事家庭和个人来说就是灾难,我们一定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守好底线、把好关口。"7月20日,孟州市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李玉芳给全体干部上了一堂推心置腹的廉政党课。这是自今年3月以来,孟州市国土资源局班子成员为全体干部职工上的第6堂廉政党课。干部职工表示:"这种面对面、心交心的廉政党课形式很受欢迎,真心的教育和提醒,更有针对性,更及时、更贴心。"据了解,孟州市国土资源局廉政党课由班子成员轮流授  相似文献   

16.
野菜记忆     
正对我这样在农村长大的这代人来说,野菜始终是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带给我们味蕾的享受,更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白蒿"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只能当柴烧。"这句民间俗语形象概括了白蒿的生长性状。白蒿是草是菜也是药,具有清热除湿、保肝利胆的功效。正月里,先从根部萌发的嫩苗叫"茵陈",药效最佳,只是多分布于荆棘丛生的向阳处,不易采挖;二月里天气渐暖,散落田间地头的种子破土而出且生长迅速,幼苗多被人当作菜肴食用。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集体的土地"分田到户",引发了中国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安徽小岗村农民,最近几年又以当年"分田"那样的勇气,把田合在一起,说是要走"合作化道路",搞起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了.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但细思量,我们还不得不佩服小岗村农民的智慧和胆识,他们最少保守,懂得"与时俱进".这"分分合合"正是遵循了一个哲学命题--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8.
正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题记有人说:"人生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挫折,成功不再有喜悦,更得不到成就感;没有沧桑,我们不会有同情心。因此,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满,生活的四季不可能只有春天。"我很喜欢这句话,将它写在记录本上,时刻提醒我要经得起考验,不怕千山万水的跋涉,既然选择了地质这个行业,就要学会品尝苦涩与无奈,不怕挫折与失意。牢记——苦难,是成长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9.
冬天,是许多女人不喜欢过的季节,因为一些美丽的时装,亮丽的首饰都被厚重的衣物所遮盖。但,这并不是绝对,因为在你的眼前,也会不时出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介绍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曾将官吏之德比作"风",将百姓之德比作"草",上行下效,风吹草随.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说的那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这是一条铁的历史规律.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领导干部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是每位领导同志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