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从"十五"至"十三五"期间,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工作愈发受到重视,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梳理200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指标设定情况,结合"十三五"时期相关政策要求,探讨"十三五"期间节约集约用地考核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水平,测算集约利用潜力,提出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建议的过程。通过对阜新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潜力规模与空间分  相似文献   

3.
<正>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试点到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构建了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高云  马红敏  胡月 《国土资源》2016,(10):40-41
正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是城市土地资源国情调查摸底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辽宁省确定了沈阳等11个地级城市、新民等10个县级城市,共21个城市参加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3年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一些工作成果,对促进全省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评价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了保证成果质量,成果审核成为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大连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引擎性"城市,随着大连金普新区的成立和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刻不容缓。目前关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指标体系、定量化客观评价节约集约利用现状,缺少对节约集约利用趋势的研究。本文分别从人口、经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趋势,力求为进一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提供依据。一、人口变化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趋势1.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  相似文献   

6.
日前,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发布《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办法》规定,自本年度起,就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对各省(区、市)政府进行评价考核。考核采用量化方法,设置集约用地水平区域位次指标和集约用地水平年度变化指标,前者为位次考核指标,分值为65分,旨在考核该地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后者为激励考核指标,分值为35分,旨在考核该地区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力度。考核结果分别作为分解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干部主管部门对省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国策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粗放利用等基本国情决定的,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求矛盾,解决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2005年,节约集约用地首次被国家层面提出,到"十二五"末期,节约集约用地已经从政策的提出逐步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精  相似文献   

8.
《浙江国土资源》2014,(9):23-23
日前,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下发通知,部署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力争从今年起,利用5年时间全面掌握全省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潜力规模、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山东厅要求,参评城市的国土资源部门要成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评价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幅度提高,2007年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157.59公顷,占全省建设用地供给总面积49.9%。为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该省组织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潜力调查工作。结果显示,全省可供挖潜的建设用地近30万亩。同时,该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研究工作,起草了《关于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和《关于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意见》,加紧开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专项研究。按照建立建设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考核办法的目标,加紧专项研究工作进度。目前,项目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并请国土资源部及有关方面进行了中期论证。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揭示贵州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及动态趋势,分析其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类型及空间异质性,进而提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为优化贵州省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等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柳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全部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分析柳州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定量评价城市及下辖各行政单元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揭示柳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和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柳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2009,(8):57-57
“这一时期大陆的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用地供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在土地利用上的根本出路只能是节约集约用地。”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23日在长沙举行的“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上表示,要建立评奖惩分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并纳入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及土地批后监管考核奖惩机制,定期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各市、县(区)政府效能目标考核内容。为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宁夏强化土地合同的约束功能,对新增建设用地实施全程监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支持工业项目使用未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之本。一定时期,对资源利用与保护意识不强,片面强调经济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普遍存在,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资源集约利用意识逐渐加强,节约集约用地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是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国策的重要手段和渠道,2014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同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实现其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以山西省县域为评价对象,在参考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考核指标体系的同时,借鉴山西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评价指标,构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研究山西省县域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状。研究表明:1)县域之间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造成山西省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差距较大,不均衡性显著。2)山西省市级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省级范围内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均存在较大差距,且较多县域节约集约水平处在较低层次。3)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处在转型的重要阶段,缩小县域土地利用差距,逐步消除两极分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以广西14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转发了《闫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思路,新厅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沈阳市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就沈阳市近几年来节约集约川地制度实行以来的做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用地是否节约集约利用关系到城镇是否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湖南省道县为例,对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进行实证研究,主要从道县的建设用地现状与人口经济的发展出发,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式对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土资源》2013,(4):7-8
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认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当务之急是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传统的扩张用地冲动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地方式粗放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存量建设用地闲置与低效利用现象未从根本上改观",全国政协委员施耀忠建议,应构建新型城镇化节约集约用地考评体系,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益大幅度提高,2007年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157.59公顷,占全省建设用地供给总面积49.9%。为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该省组织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潜力调查工作。结果显示,全省可供挖潜的建设用地近30万亩。同时,该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研究工作,起草了《关于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和《关于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意见》,加紧开展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