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新加坡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目前绝大部分土地属于国有或公有,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土地征用最终转为国有或公有的。土地征用制度是新加坡土地国有化的一种手段,而土地征用赔偿是土地征用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原则与制度需求的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道林  沈飞 《国土资源》2002,(11):38-40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 沿革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性质的土地征用或征收。第一种是建国初期的“征收土地”,体现在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中,包括没收和征收两种形式,对地主的土地采取没收的方式,对“词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的土地及其他公地” 则  相似文献   

3.
土地征用赔偿是世界多数国家土地征用制度的三个基本要件之一。这是公权对私权侵害的必要赔偿。任何国家都规定了赔偿制度,区别之处在于被征用人所得到的是“公平赔偿”还是“适当赔偿”。具体体现在赔偿程序、赔偿方式、赔偿标准和确定的方法、赔偿支付时间、处理纠纷等方面。这反映了对私人财产保护的力度。 从理论上讲,土地征用是为公征用土地的一种方法,其处理是政府一方的单独行为,因此是行政处理的一种。在过去的君主时代,君主对于私人财产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任意没收剥夺,既不考虑公共需要,又不会给私人补偿。自法国大革命后…  相似文献   

4.
境外土地征用赔偿制度概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国明 《国土资源》2003,(10):52-54
土地征用赔偿是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用制度的三个基本要件之一。这是在公权对私权侵害的必要赔偿。任何国家都规定了赔偿制度,区别之处在于被征用人所得到的是“公平赔偿”还是“适当赔偿”。具体体现在赔偿程序、赔偿方式、赔偿标准和确定的方法、赔偿支付时间、纠纷之间处理方面。这反映了对私人财产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强制取得相对人土地权利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世界各国的土地征用制度无一例外的规定了土地征用的先行前提是公共利益的潜在需要,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福利的增长,但“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本身是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主体所处的利益立场不同,对其  相似文献   

6.
对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括广西在内的全国各地,农民和涉农系统职工对土地被征用现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土地征用权失之于宽;二是征地补偿缺乏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补偿费偏低且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得原土地使用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许多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生活出路缺乏足够的保障。因此,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土地征用制度已变得日益迫切。笔者试图分析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下征地补偿标准和征地补偿机理,探寻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建立新型土地征用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继忠 《国土资源》2003,(11):42-44
土地征用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征用土地成为土地管理的一个经常性工作。虽然《土地管理法》对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但修改后的土地征用制度在征用目的、权限、审批程序、补偿标准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界定、明确、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中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青 《国土资源》2004,(1):50-5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逐渐紧张,土地利用中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日益增多,同时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当公共利益需要利用特定土地时,这种无弹性需求往往无法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实现,唯有通过强制措施使这类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建立了土地征用制度。现在世界各国(地区)都在其相关法律中制定  相似文献   

9.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征用制度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框架,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飞跃。它是以农用地的植物生产力为理论基础,核定征用土地年产值,再参照当地农民收人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补偿安置倍数,形成土地征用年产值倍数补偿安置模式。土地越肥沃,人均耕地越多,土地补偿安置额越高是这  相似文献   

10.
征地及其所涉及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财产权益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给“土地征用”概念正名,科学和合理地界定“公益性”用地和“非公益性”用地范围,并重新确定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当前解决土地征用问题的基本点和关键。提出了实行“征用”和“征购”补偿制度并存的双轨制建议。进行了“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市场化的制度分析。介绍了“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国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征地涉及的群众上访事件较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征地补偿有关规定认识上的差异,也有征地补偿标准的问题,还有征地补偿制度本身的缺陷。就土地征用补偿的现状分析人手,剖析当前土地征用中的主要矛盾,对完善现行法律框架下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土地征用是国家为了公共目的强制取得原土地权利人的土地权并给予合理补偿的行为。作为现代国家对私人财产权最严厉的制约,为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犯被征用者的利益,政府的土地征用必须具有正当性,即征用目的的正当性、征用补偿的正当性和征用程序的正当性。市场利益驱动常常导致基础设施不足、公共空间不足、自然环境保护不足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土地功能发展的干预,都需要有效的土地管理。  相似文献   

13.
2004年3月14日公布实施的《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改直接导致了相应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亟须修改,并将对完善我国的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行土地征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失地农民问题,从目前土地征用制度及农村产权制度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改革完善征地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外如何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加上征地补偿不公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生活出路缺乏足够保障,因此,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里,仅对国外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失地农民。 国外的农地征用制度建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1.过渡阶段。在法律框架支持下,多数国家严格区分公共目的征用和其他目的征用,并根据不同目的执行不同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公共目的征用的补偿由法律或当地政府定…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地征用机制缺陷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新波 《国土资源》2003,(12):34-37
农地征用制度改革是当前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热点,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清和补偿机制不完善又是其核心问题。笔者将从理论上就这两个问题对现行土地征用机制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完善当前的农地征用制度。 “公共利益”界定与“非公共 利益”对农地发展权的侵犯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因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土地经征收、征用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由于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基本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因此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征地制度中关于征地有三个名词,即土地征用、土地征收和土地征购,我国台湾省一般用“土地征收”,西方一些国家一般用“土地征购”。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很长时间一直用“土地征用”一词,其基本特征是政府的垄断性和低价补偿。其实土地征用的叫法不够严谨,土地征收的表达更为合适。征地是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政府行为,是将农民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被征地者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或消灭,而土地征用中的“用”字只涉及“使用”或“用途”,不能说明所有权的变化。土地征用似乎用于国家征用临时用地…  相似文献   

19.
征地机构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产物。它是依据《土地管理法》“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的规定而建立的,是代表政府进行统一征用土地的职能部门。土地征用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强制性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并给予合理补偿安置的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土地征用问题是当前复杂的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焦点是征地的补偿和安置。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由于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力保护,土地征用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7月12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指出:“当前一些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