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潮汐形变观测数据与理论固体潮数据在增量上的高度一致性,提出对增量一致性高于70%的潮汐形变观测数据,用观测值与理论值增量的日变幅之比作为振幅因子来检测格值变化,并对使用了错误格值的观测数据进行归算。该方法仅用1 d的数据即可检测出格值变化情况,适用于格值骤变和格值缓变两种情况。通过对比格值修正前后的观测数据,说明格值变化检测和数据归算在潮汐形变观测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固体潮汐观测为研究地球密度,弹性等性质提供勒夫数组合的潮汐弹性因子。近年来,监视潮汐因子随时间的变化以探索与强地震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对于变幅仅为30毫秒左右的倾斜潮波,只有在观测条件较好,仪器格值较小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对临汾中心地震台3套摆式倾斜仪同时段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安装于同一观测环境下的3套仪器对相同物理量观测不尽相同,潮汐因子、观测精度、曲线变化形态及同震响应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武昌固体潮基准台曾先后用国内外多台高精度重力仪进行固体潮观测,由于各仪器的格值系统不同,得出的观测结果亦存在差异。本文将不同格值系统的重力仪的观测结果进行惯性改正后,归算到我国自己的系统。用莫洛琴斯基模型Ⅰ的理论潮汐因子作为基准,对归算的结果进行海潮改正,得出武昌固体潮台的重力潮汐因子为: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3~2016年信阳台伸缩仪观测资料和降雨资料,对每次降雨后伸缩仪的变化进行分析,利用M2波潮汐因子分析仪器格值的变化情况,并对观测资料进行格值归化。最后得到信阳台伸缩仪和降雨之间的回归关系,对排除降雨干扰、识别异常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考查仪器格值变化入手,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在分析泰安台站两年零八个月内M_2波γ值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讨论了潮汐因子动态变化与1983年11月7日05时09分菏泽5.9级地震的关系。发现自1983年4月以后,γEW(M_2)出现了系统性偏离。其偏移量为γ因子平均值的1%左右。同时,运用NAKAI法预处理数据,还可以察觉该次地震的短临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7.
用固体潮观测资料将钻孔应变变化换算为地层的应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钻孔应变观测值中潮汐频段部分和钻孔岩芯的弹性系数,将钻孔应变换算为地层应力的格值,用此格值可将钻孔应变的非潮汐变化换算成该地地层的非潮汐应力变化.从潮汐模型研究和潮汐观测结果来看,勒夫数受地球大结构的影响,空间变化不大,据此可用勒夫数的模型值去求定标定应力.由钻孔应变观测值求定钻孔应变的面应力系数和差应力系数,而不必知道耦合介质的力学性能.探头周围介质若非各向同性时,应力系数可用椭圆的解析式拟合.此外,还讨论了同井、同台、台网的校核问题,以及应力场模型的拟合和漂移的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8.
用SG-C053超导重力仪长时间观测数据潮汐分析结果中的M2潮波振幅因子,对同址观测的28台gPhone重力仪标定因子进行了精密测定,结果表明,28台仪器标定因子的变化范围为0.999 9~1.019 6,反应出仪器的标定因子在出厂前已经过测定,但在新的观测位置产生了微小的变化。对经过改正后的观测数据重新进行分析,得到的M2潮波振幅因子精度均优于0.8‰,去除漂移后的残差时间序列中重力非潮汐变化为(4~10)×10-8 ms-2,周日波振幅小于0.1×10-8 ms-2,半日波振幅小于0.3×10-8 ms-2,较之测定前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利用精确的M2潮波振幅因子测定仪器的标定因子,能够保证所有gPhone弹簧重力仪在统一的潮汐基准下观测。  相似文献   

9.
用SGC053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对gPh058重力仪格值的精密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地震局武汉引力与固体潮观测站SGC053超导重力仪与gPh058重力仪的同址观测资料,采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模型,利用同址比测方法对gPh058重力仪格值系数进行精密测定。对同址比测方法中的多项式阶数、采样数、采样时段3个可能影响格值系数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重力仪的稳定情况是采样时段3个因素中影响最大的。计算不同采样时段的格值系数,取其加权均值作为gPh058的格值系数为:1.008 4±0.00 09×10 -8 ms -2 /mV。格值系数的测定前后同址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测定后gPh058重力仪可获得与超导重力仪相近的潮汐参数。经SGC053同址观测数据的漂移改正,残差周日波和半日波振幅只有测定前的1/4,而残差变幅只有±7×10 -8 ms -2。虽然gPh058重力仪出厂前进行过标定,然而同址观测测定所获得的格值系数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0.
对2007—2012年宜昌台DSQ"九五"数字化水管倾斜仪升级改造前后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造后的仪器连续率指标保持稳定,观测数据抗干扰和映震效果明显增强,潮汐因子和中误差精度水平略有提高。受仪器改造完成时间较短影响,观测数据的日均漂移量跟往年同期相比稍有增大,观测系统还需进一步稳定。  相似文献   

1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易县台潮汐形变图像浅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易县地震台潮汐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同步出现的同震阶跃的特征。可以看出,DSQ型水管仪、VS型垂直摆、TJ-2C型体应变仪的同震阶跃呈负值变化,而SS-Y型伸缩仪之EW分量和NE分量呈正值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探讨重力固体潮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地震孕育的关系。收集分析芦山震区附近17个台站震前2 a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采用VAV调和分析方法分析计算日波和半日波潮汐参数,主要研究半日波M 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M 2波潮汐因子趋势变化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上升与下降趋势的四象限分布,芦山地震处于四象限中心部位,可能是由震前存在的“闭锁剪力”引起的区域介质变形或密度扰动所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超导重力仪 GWR- TT70 ( 1986- 0 1~ 1993- 12 )在武昌站的观测数据及潮汐参数的计算结果。采用了非数字滤波调和分析法 ,计算出该仪器观测重力值对气压的响应系数和长周期波潮汐参数 ,得到潮汐因子在 8年中的稳定度为 0 .5%以内。最后分析了仪器漂移特征和武昌站重力长期变化的可能量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小参数扰动法,首先研究了地壳弹性局部变化对潮汐倾斜、应变的调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和计算了地震形成过程中,潮汐倾斜和应变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地壳弹性局部变化对潮汐倾斜和应变的调制作用是显著的。基于扩容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形成过程中,潮汐倾斜与应变变化的动态特征是“异常—恢复—发震”,此特征与荷泽地震(M=5.9)前后,泰安台潮汐因子异常的动态特征基本一致。本文所得结果,为目前用潮汐观测手段捕捉地震信息及对一些观测资料的解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相对标定、四分量自检分析、M2潮汐因子相对中误差计算及与同台站TJ-2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相关性对比等方法,计算邹城地震台RZB-2分量式钻孔应变2020-01~2021-07更换探头前后仪器的内精度、自检情况及M2波潮汐因子精度,综合分析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更换探头后邹城台RZB-2分量式钻孔应变数据内精度高,两组面应变符合四分量自检方程,相关系数接近1,面应变与体应变的面应变数据的相关性也接近1,仪器观测系统稳定,观测数据可靠。但2021年台站周边新建工厂导致干扰增多,数据潮汐因子精度较差,平均值为0.07左右,建议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提高观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2020-07-12唐山古冶5.1级地震为例,探讨流体固体潮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孕震的关系。收集2017-01~2020-07唐山古冶周边16口井水位整点值资料,通过Baytap-G程序计算分析M2波与O1波潮汐参数,研究M2波潮汐因子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唐山古冶地震前,震中附近井水位潮汐因子具有上升趋势,表现为应力积累;2)结合本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可知,震中周边16口井潮汐因子的震时变化形态主要受主应力方向影响,东西向压缩,潮汐因子减小;南北向拉张,潮汐因子增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SS YD型断层观测伸缩仪的系统组成及其基本原理。该系统实行现场自动采集和自动储存并由“数据交换器”进行数据调用和回放 ,具备交直流电源自动转换及有效的避雷装置 ,实现了无人值守。仪器所得观测数据稳定 ,并记录到清晰的应变固体潮汐与台湾“9.2 1”大地震 0 .5 μm的同震阶跃  相似文献   

18.
麻城台应变潮汐观测资料质量评定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麻城台2001—2010年的应变潮汐观测资料质量进行全面评定,结果表明:10年来麻城台应变潮汐观测资料的连续率、年零漂、年变幅、M2波潮汐因子及相对中误差、相对噪声水平五项评定指标均达到了国内优秀水平,且仪器运行正常稳定。麻城台应变潮汐长系列调和分析结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长周期观测数据,为本区域固体潮正常背景变化及前兆异常信息识别提供了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天水重力固体潮观测站1974年7月——1977年6月松潘地震前后3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震前该站的潮汐因子δ值有长达7—8个月,幅度为10%的负异常。结合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地形变、流动重力测量等其它资料,对松潘地震的发震模式及潮汐因子δ值震前下降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本文初步认为在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临震前。震源区及外围区构造应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岩石所承受的应力变化速率不断增加,导致岩石的弹性模量E发生很大变化,从开始的静弹性模量变为动弹性模量。根据δ与弹性模量的关系,E的变化必将导致δ的下降变化。这可能是潮汐因子δ值震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汶川 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 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对实际观测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初步表明: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存在75%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比模拟值大约1~2个量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仅有33.3%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变化与模拟计算值相当或仅大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