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比性地研究了泗顶铅锌矿田闪锌矿的颜色、晶形、显微硬度、晶胞常数、化学成分、硫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成分等标型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特征和形成条件,认为矿田两类矿体是同一成矿体系的产物,但它们的成矿物理化学环境有异。矿田的成矿作用不同于沉积成矿特征明显的和岩浆活动参与成矿的层控铅锌矿床,也不同于典型的岩浆热液或变质热液型铅锌矿床,而是以地下水为主的成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内蒙黄岗梁—孟恩陶勒盖多金属矿床稳定同位素地质特征的研究,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硫有两个硫源,其一为上地幔岩浆硫,其二为多种成因的地壳硫。铅为正常铅,为来自于地槽区深部岩浆的造山带型铅。根据稳定同位素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将区内矿床分为Sn、Ag、Cu、Pb、Zn与W、Sn、Be、Fe两个成矿系列。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重熔、同熔两大系列岩浆,岩浆-大气降水对流循环攫取了二叠纪地层中部分矿质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对广西芒场锡多金属矿田的稳定同位素进行研究。本文根据硫、铅、氢、氧、碳等稳定同位素组成和锶的初始值提供的信息.探讨了矿床成因。并结合矿田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及有关统计参数,参考前人对矿床认识的基础上,修正提出了该矿田混合热液成矿模式,可供类似矿床研究和找矿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瑶山西侧成矿带泥盆系层控矿床中的铅、硫、碳、氢、氧等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探讨了本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和含矿溶液性质。认为,铅主要源于上地壳泥盆系—寒武系岩石,后生阶段有部分印支—燕山期幔源铅(基性岩)加入:重晶石硫源于寒武—泥盆纪海水硫酸盐,而硫化物矿物硫源于细菌还原海水硫酸盐成的H_2S;矿物包裹体流体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说明后生期含矿热液属于大气降水深循环形成的热囱水,部分碳、氧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带北段可能有岩浆期后热液的叠加。据此,将本区划为前泥盆纪、泥盆纪、印支期等三期成矿作用,形成了成岩、成岩—后生和后生层控矿床系列,具有多源、多期、多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5.
凡河元古宙拗拉谷属地幔活化型中的克拉通拗拉谷。从长石石英砂岩—碳酸盐岩—细碧岩组合到石英砂岩—碳酸盐岩—页岩组合序列,表明它是一个夭折的裂谷。关门山铅锌矿床矿物组成简单,多次沉淀,有溶蚀、交代及分带现象。矿石包裹体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属大气降水混合的Na—Ca—Cl型盆地地层水,成矿温度为150—300℃。铅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大约在1900Ma从源区分离出来进入太古宙结晶基底。硫同位素表明硫源相当海水硫酸盐,保存在成岩时由晶间水、孔隙水、软泥水集中起来的层间水里。矿床特征及稳定同位素表明成矿组分的迁移有早期的动静结合的混合模式与晚期的还原硫模式二种,沉淀也有早期的贱金属流体与H,S流体混合机制与晚期的pH值改变、温度降低,溶液稀释机制二种。成矿与基底隆起、基底断裂、盖层断裂、层位、岩性、古水文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矿床类型属密西西比河谷型后生矿床。  相似文献   

6.
应用Rb-Sr等时线法测定了浙江3种不同类型的金、银矿床(璜山金矿、治岭头金银矿、毫石银矿)的成矿时代。璜山金矿床的年龄为358Ma~397Ma,治岭头金银矿床的年龄为127Ma~165Ma,毫石银矿床的年龄为104Ma。3个矿床的铅、锶同位素组成有显著差别,反映了3个矿床的不同来源和成因。璜山金矿床具有低初始锶比值和低μ值或低放射成因铅,主要来自上地幔源区;治岭头金银矿床具高初始锶比值和高μ值或高放射成因铅,以上地壳来源为主;毫石银矿床的铅、锶同位素比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壳幔混合来源。特征的铅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作寻找不同类型矿床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连巴岭铅锌矿区位于太行山北段涞源花岗岩体北侧与阜平变质核杂岩北西缘,产于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带的次级平行断裂带中。分析了连巴岭铅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相学特征以及控矿构造,对比研究了矿石S-Pb同位素组成,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建立了成矿模式。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样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为(-2.7~6.9)×10-3,多数集中在(-1~3)×10-3,平均值为1.1×10-3,与地幔硫接近;硫同位素组成频率直方图呈塔式分布,表明其深源岩浆硫的特点;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花岗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特点,并来源于上地幔—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连巴岭铅锌矿床成矿模式为:岩层因受到多种构造应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裂;中生代燕山运动引起次一级的褶曲断裂和节理,使地壳变得更加虚弱;基底的王安镇岩体发生断裂,花岗岩体乘机侵入;然后酸性、中性、基性岩脉侵入,由于颗粒细小,近于致密,渗透性差的中性岩脉起到屏蔽、遮挡作用,使得含矿热液与白云岩发生交代作用而聚集堆积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矿床地质特征和岩矿测试资料研究,探讨了新路锡矿田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成矿地层岩石特征和锡石的铌钽含量特征。据硫、氧、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它地质事实为论据,认为新路锡矿田成矿物质锡主要源自花岗岩,而铅、锌源自地层,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对地层岩石特征研究表明,有利成矿层位主要是信都组上段顶部至东岗组下、中段与融县组,其岩石组合是由碎屑岩—碳酸盐岩过渡地段,或碳酸盐岩,它不仅有利于充填交代成矿,而且对矿床伴生铅、锌起到矿源层作用。据矿床中锡石单矿物的铌、钽含量、Ta/Nb比值与其它矿床的对比结果认为:①六合坳矿床形成于弱酸性—碱性介质环境,成矿温度较高:②白面山矿床形成于相对偏酸性介质环境中,成矿温度稍低,这个结论与其它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泗顶铅锌矿被列入了国家资源危机矿山,然而对进一步寻找接替资源的看法不一.文章对泗顶铅锌矿矿田地质概况、成矿地质条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泗顶矿床和古丹矿床深部及周边地区不存在有规模的矿床,没必要再投入巨资进行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栖霞地区金矿床的硫、氧、铅等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指出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胶东群地层,成矿热液是以变质热液为主、有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参与的混合热液;成矿温度在160℃—305℃范围内,属中低温热液矿床。金矿床的铅—铅模式年龄为800.1—1200.88Ma。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矿床中方铅矿的化学成分特征对比分析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阐述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并利用方铅矿热电性的标型特征,对矿床扩大深部找矿前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对于胶东西北部地区的太古代胶东群变质杂岩,前人测得其K-Ar同位素地质年龄值仅有1664Ma;玲珑花岗杂岩体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值变化在46—476Ma之间。笔者认为上述同位素地质年龄值与它们所代表的地质体的地质特征不相一致。经笔者研究认为:胶东群和玲珑花岗杂岩均遭受了较强烈的硅、碱质交代作用。这种交代作用是发生在埋深、高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辽宁西部是我国钼矿资源的主要矿产地。作者根据30个K—Ar同位素年龄和一条Rb—Sr等时线年龄讨论了兰家沟钼矿区两种主要类型花岗岩和钼矿化的时代。研究表明,分布广泛的似斑状中粗粒花岗岩K—Ar年龄为219—188Ma,与钼矿化有密切关系的似斑状细粒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54Ma,K—Ar等时线年龄为152Ma。根据与钼矿化关系最密切的钾化细粒花岗岩、云英岩化花岗岩和石英斑岩的年龄,认为钼矿化富集时代为148—60Ma,作者还运用辉钼矿的Re、Os的化学分析数据,计算了Re—Os年龄,其年龄值为180Ma,与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年龄相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生教授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举行代表大会和学术年会中国古竽物学会微体古物学分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分暨第六次不术年会于1996年1月24日到30日在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地质、石油、煤炭的和产、科研和大学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和学术研讨。大会共...  相似文献   

15.
关门山层控铅锌矿赋存于长城系高于庄组五段条带状白云岩中。条带状白云岩属藻白云岩。在小西沟、关门山两工业矿段的条带状白云岩铅、锌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岩石碳、氧同位素表明,白云岩属正常海相白云岩,铅同位素以正常铅为主,模式年龄为1500—1800Ma,铅来源于基底岩石和壳下。条带状白云岩可以作为找矿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介海南省1:5万坝王岭、猴狝岭幅区域地质调查的地球化学简单分段法在地层划分中的应用。根据对下古生界变质岩与白垩系红层两条地层实测剖面的地球化学资料整理,用简单分段法进行划分、其效果较好。它的地球化学组分基本能反映原始沉积物的特点和其沉积环境,且与岩石地层的划分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7.
Applica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isotope tracer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gh-precision isotope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s using multicollector, magnetic-s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MC-ICPMS) have recently revealed that some transition metal isotopes such as those of Mo, Fe, Cu, Zn etc. can be used as biogeochemical tracer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The Mo isotope system may be useful in paleoredox investigations indicating that δ^97 ^95Mo in seawater may co-vary with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anoxic and oxic sedimentation in the ocean, and that this variation may be recorded in δ^97 ^95Mo of anoxic sediments. The Mo continental flux into the oceans and the global Mo isotope budget can be estimated from δ^97 ^95M0 values. The Fe isotope composition in seawat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because Fe plays a controlling role in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oceans and its abundance in seawater may have substantial effect on climate changes. Iron isotope fractionations could result from bio- and abio-processes and have about 0.1% variation ( δ^56 ^54Fe), so Fe isotopes considered alone cannot be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products of abiotic and biotic Fe processing in geological records. Cu and Zn isotopes are also used as biogeochemical tracers, but the researches are relatively less. 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methods for pr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new isotope tracer samples, and on isotope applications in mari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