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当前,人口的快速增长、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开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削弱了土地的承载能力。为了缓解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尖锐矛盾,寻求一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入开展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为拓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空间,揭示土地利用的内在规律和反馈机制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资源环境保护措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3发展土地资源保障与支撑能力分析 3.1发展用地预测 以2005年为基期,2020年为目标年,分析未来15年内经济圈发展及用地情况。全省人口总量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也将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峰值,因此,分析预测2020年左右的用地需求情况对认识经济圈的土地资源保障与支撑能力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途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应从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考虑制订统一的土地资源法、拓宽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加快城镇化发展,同时在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资源用途管制、做好土地评价工作、实施资源和能源替代战略、发挥民众参与作用等方面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北京市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确定其适度人口规模,对引导区域人口合理流动和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综合承载力,对已有的适度人口模型进行了改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生态、经济和资源承载系统的权重;经济承载人口测算指标不局限于地区生产总值(GDP)这一单一指标;资源承载人口综合考虑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本文通过综合分析2004-2014年北京各项承载人口和适度人口,结果表明:① 生态承载人口规模在波动中有增长的趋势,由717.38万人上升至753.14万人,一直处于人口超载状态;② 经济承载人口一直处于富余状态,但规模由5297.18万人减少至3802.06万人。第三产业产值所承载的人口对经济承载人口的贡献最大,在2014年达到65.15%;③ 资源承载人口规模处于波动状态,2014年为139.61万人,超载率逐年增加。土地资源承载力对资源承载人口的贡献大于水资源,2014年贡献率达79.91%;④ 北京市适度人口规模从2004年的2031.15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1550.67万人,2008年开始出现人口赤字,且人口超载率逐年攀升。经济承载人口对适度人口贡献率维持在80%以上,生态和资源承载人口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14%和3%。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的9.45上升至2014年的15.41,资源约束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承载力是维持适度人口规模缓慢减小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遇到新的挑战分析入手,深刻分析造成土地与人口矛盾的根源,说明我们的发展思路必须改变,指出新时期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新的发展观的思路来开展工作,作政策、战略、制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处理好土地资源管理与城镇规划建设两者的关系,成为当前形势下土地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用地形势,笔者认为要统筹看待土地管理工作和城乡规划建设,并从规范土地管理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退化逐年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齐齐哈尔市区人均耕地低于全省人均0.109ha和全国的平均水平0.107ha,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仍将继续下降,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可以作为耕地使用的未利用土地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8.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广东省徐闻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耕地锐减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和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及技术等措施来保护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议程》第十章(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综合方法)第14节中提出:应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并考虑环境、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和政治因素,以此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我国作为《21世纪议程》的签约国,建立我国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既是我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广东省徐闻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耕地锐减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和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及技术等措施来保护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正>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已经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我们的土地管理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信息化革命。在有关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临测、等方面的科研项目中都应用了GIS及其相关软件,所以对GIS数据库的连续性、完整性都需要很高的要求。下面就是对GIS数据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承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活动强度也将更高,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不可避免地日趋激烈,因此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十分必要。以荣成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技术实现了属性数据的空间化,完成了各项指数的计算,分析了荣成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分乡镇对荣成市土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并形成综合分区引导。研究结论显示,荣成市资源环境基础性评价为可载,基于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临界,基于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系统的综合承载状态判定为可载。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区位特点,荣成市各乡镇可按新兴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4个方向引导开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用地需求与日俱增,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本文以莱芜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其面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耕地总量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并从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挖掘土地潜力,实现可持续利用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当前土地供应、城市土地经营与管理存在不少问题。结合我省实际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同时对土地市场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充分认识山东省土地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是保障经济社会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基本问题。土地资源与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土地资源以宏观调控的方式,促进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是保障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有效手段;新旧动能转换又是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的内在需求。该文从新旧动能转换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质量和土地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旧动能转换对土地保障能力的要求,探究了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中的旧动能和新动能,总结归纳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提出了保障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以"十一五"时期为例,分析了全省土地资源的需求数量和供给能力,认为土地供给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但同时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控制增量,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公路里程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针对我国近几年公路的发展现状和公路占地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对目前所存在的公路不合理占地进行分析,并针对设计、施工及营运三个时期分别提出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东营市土地资源的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土地后备资源的潜力,研究了东营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实现东营市耕地总量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生存和生产的场所与空间,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和景观价值等功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基地,因此,土地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中居于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如何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聚的区域,集约利用好城市土地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