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地图制图理论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使地图学产生了深刻的技术革命,数字制图技术使地图从阅读、分析、处理、使用,到表现形式、制作出版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又使数字地图制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论述了数字地图制图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传统地图制图的关系和数字地图制图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地图自动综合的研究随着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入,从早期的地图目标几何量测与图形简化至制图综合知识的运用、制图综合方法评价与集成、乃至在线综合与综合服务的出现.本文针对当前移动地理信息服务对地图随时、随地为所有人和所有事提供实时服务的要求,主要探讨了移动环境中地图自动综合的概念、特征与系统架构等相关理论与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究中国古-近-现代地图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有地图制图技术传承和地图数据资料传承两重含义。中国古代地图学对近代地图学影响最大的是“计里画方”技术、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唐代贾耽的制图方法和作品、宋代沈括的二十四位向和“制图七法”、元代朱思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其地图作品5项成果。明代地图制图的传承和发展有3个分支(传承线),即传统疆域和全国地图制图、航海图和海防图、引入西方制图技术后的近代地图萌芽;清代地图学的传承和发展的5个分支(传承线),即皇家主导的全国地图制图、民间自发的全国地图制图、世界地图制图、海洋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民国时期的地图制图传承和发展的6个分支(传承线),即私营出版社制图、专题地图制图、航海和航道地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地形图制图、军事地图制图。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对当今的地图学而言,有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也有一定的信息承载价值,但在利用上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合的地图再利用模式;从地图表现形式来看,现代地图学似乎有“仿古”的趋势,但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代表了从古代地图到现代地图传承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式升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图制图理论有了较快的发展,如何将信息传输和视觉感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环境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制图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编制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图为例,就制图过程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明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罗洪先(1504-1564年)所编制的《广舆图》(1541年)和利玛窦带来西方精确地图测绘技术开始,中国的地图制图技术已经迈入了近代地图学的门槛,因此,明-清-民国是中国近代地图学从雏形走向成熟的完整阶段[1]。随着现代地图的应用与发展广泛、深入,抽象的概括型地图符号及普通的二维平面地图已不能满足读图者的需求,制图者开始探索虚拟现实、三维地图等表达方法,这与中国近代传统制图的写景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对中国近代地图制图技术及表现方法的研究,对于现代地图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国近代(即明、清、民国时期)的地图资料,查阅前人的研究资料,总结和提炼了中国明、清、民国3个不同时期地图制图的技术,分别阐述了3个时期地图要素、表示方法及其制图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艺术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脱胎于中国山水画,因此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人更多将关注点放在地图的艺术特征层面上。古代风景名胜地图是中国特有艺术与文化的产物,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值得探寻与传承。本文从地图学的符号设计、制图综合、比例尺、方位与色彩、注记与文字、传统思想等多种角度对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图的形式对相应特征作了阐述。这些艺术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结晶,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从根源上无形有形地影响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的发展。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能为当代以二维居多、艺术性严重不足的现代地图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与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质灾害发生时对于应急专题地图的迫切需求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快速制图工艺流程。首先以地理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地图符号信息的总结归纳,扩展设计了面向地图制图的数据模型,实现了图库一体化的制图数据库设计。根据制图要素自身的地理特征及其周边的环境,在经典地图综合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基于制图要素输出时的状态表达,构建了多比例尺制图数据生成与表达模型,设计了矢量数据动态选取及加工处理的算法,实现了地质灾害应急制图中制图要素的自动化快速选取。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以及个人用户获取专题数据变得越来越简单,因此,他们对于专题地图的需要也越来越大。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专题地图的发展,可是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专题地图学发展的同时,也随之而来涌现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矛盾。传统制图周期长,对制图者要求高,地图的制作都是由专业制图人员完成,制图过程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制作成本昂贵,地图制作完成后只能静态使用,这与地图需求者期盼信息动态更新、形式自由组合、使用便捷和制作简单等需要产生了明显冲突。本文基于以上用户需求,提出了一个引导式的在线专题制图模式。通过对传统专题地图制作流程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在线分步制图流程模式。与此同时,考虑到在线制图的用户层次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在每一步制图过程中添加进专家制图引导,协助用户在线快速制作专题地图,从而解决以往用户由专题数据到专题地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2023年8月13日至18日,第31届国际制图大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第31届国际制图大会概况。然后,在详细分析大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重点归纳和总结了国际上地图制图学在基础理论、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技术、地图数据、地图产品、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应用、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伦理八个方面的研究新热点,并分析得到了以下特点:一方面地图制图更加注重多要素融合制图、用户/场景体验增强和快速制图能力;另一方面,地理信息技术在多模泛在感知、大数据融合处理、人工智能分析、知识构建与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化;此外,面向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的全球/区域/国家/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用,已成为各国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共同努力的热点方向。另外从国际地图大赛获奖地图可以看出地图可视化方法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文化印记,更加注重“人-图”互动。最后,探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地图制图学在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应用服务方面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地图制图学科发展与国际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次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国际地图学术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第17届国际地图学会议的特点,国际地图展览的特色,当前国际地图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作了分析与论述。这些进展与趋势主要是:计算机制图与可视化;电子地图集与地图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与出版系统一体化;计算机地图概括(制图综合);GPS、RS、GIS、地图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地图制图要素分类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数字化地图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一致化,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是数字地图数据规范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工程时,人们往往在数字地图上对"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进行工艺性扩展,没有有效区分数字地图制图要素与地理信息要素,从而导致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不同的地理信息要素分类编码体系。本文认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地图制图要素与地理信息要素是不同层面的概念。因此,本文根据功能特征,把数字地图制图要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地图制图要素,一类是G IS要素,并引入虚要素概念,把要素代码划分为G IS码、伪码、虚码三种类别,以此解决数字地图要素与地理信息要素的概念冲突,实现数字地图制图要素分类编码的可操作性,达到数字地图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一致化的目的。本文同时举例说明了符合地理空间信息要素分类代码标准要求的数字地图制图要素的分类编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湖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基本资料,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地图制图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印刷技术等,论述了利用先进的自动制图综合软件和网络化印刷技术完成地图编制和印刷。  相似文献   

13.
地图模式识别是由计算机来对地图进行识别与理解,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研究和分析地图上的各种模式信息,获取地图要素的质量意义。其过程类似于人对地图的阅读。它是近年来在地图制图领域中新兴的一门高新技术,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在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地图作为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和传输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演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地图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地图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变革不仅表现在地图的制图过程和手段上,同时也表现在地图的表达对象与形式上,为地图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网络地图制图目前已成为网络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专题地图的网络制作尤为重要。OGC提出的SLD/SE标准是目前网络地图制图的标准和规范,但其描绘的地图质量不高,并且在描绘专题地图方面存在很多缺陷。随着网络地图制图的发展,一些SLD/SE标准外的网络地图样式语言逐渐兴起。与SLD/SE标准相比,新兴地图样式语言在制作专题地图方面存在优势。本研究从现有新兴地图样式语言中选择Mapbox GL和CartoCSS地图样式语言与SLD/SE标准进行对比,并总结当前标准的在专题制图方面的缺陷。研究发现,SLD/SE标准当中缺少设置分类方法的功能,同时还缺少用于准确表达未分类比例符号图的功能。针对这些缺陷,本文提出Classify和ProportionalSymbol扩展方案,将扩展后的SLD/SE标准应用于荷兰上艾瑟尔省的点、面矢量数据与使用当前标准描绘的地图进行对比应用研究,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扩展在描绘专题地图方面更具优势。同时采用北京地区的点、面矢量数据并验证了扩展的普适性。SLD/SE标准目前仍处于不断改进的阶段,在未来的标准更新中,本文提出的2种扩展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制图者使用SLD/SE标准制图的工作量,并能改进SLD/SE标准不能描绘未分类的比例符号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移动GIS地图服务应用发展及趋势;研究了移动GIS地图服务中对等网络和地图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的构建方法;基于P2P技术和QoS技术,针对移动GIS地图服务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弊病,提出了四种服务模型:数据分层分块模型、地图服务匹配模型、数据缓存下载模型和地图数据传输模型,这些模型对于移动GIS地图服务应用中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型网络地图符号概念模型及其描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网络地图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空间信息都落户在网络终端上。网络地图已经成为地理信息传输与发布的有效途径和人们获取空间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作为地理信息表达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地图符号在网络上的应用仍存在着理论不完善、共享性差、难于扩充和缺乏矢量符号等问题,一些纸质地图和桌面地图系统制图中符号设计与表达的理论与方法,不能直接移植到网络地图符号系统。本文在充分研究已有的地图符号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地图符号概念模型,并建立了网络地图符号的描述体系,结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在线统计地图制作与发布系统和Web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对本套体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手持设备自身的限制及无线网络环境的特点,要求地图在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制图综合作为地图生产与制作的重要环节,是当前移动环境下地图应用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居民地综合算法为例,探讨了部分算法在移动环境中的执行效率,并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尝试将移动环境中用户位置以及用户的当前任务等上下文信息用于综合算法中,设计以用户位置及当前任务为中心的实时制图综合算法,最后以案例证明了算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9.
西部测图工程以"丰富产品种类,拓展服务领域"为设计宗旨,力求地图新产品开发,在传统4D产品的基础上,根据西部地物地貌特征补充了地形图要素内容,开发研制了影像地图、晕渲地形图新产品。本文针对原有地形图在表达西部地物地貌特征方面的不足,介绍了西部测图工程中地图新产品的内容设计与制图表达,包括地形图要素扩充内容与制图表达、影像地图产品内容设计与制图表达、晕渲地形图产品内容设计与制图表达等技术内容。地图新产品设计与表达技术已应用在西部测图中,指导生产了我国西部首批1:50000地形图、影像地图和晕渲地形图产品,丰富了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产品种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各个学科转向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地理空间智能(GeoAI)技术在解决传统制图学任务注定会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地图学也因此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产生智能地图制图新领域,形成智能地图制图学。地图学研究有人工智能传统,但是过去受限于人工智能工具的计算能力等原因,并未取得很大的进展。随着进入智能化时代,人与机器都将成为制图与读图的主体。地图内容的产生经历了专家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的阶段,正在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阶段发展。人工智能与地图传输模型的结合衍生出智能地图传输模型,包括制图信息智能获取、智能制图、智能读图、地图信息智能解读4个环节,进而从这4个方面对智能地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研究显示,使用智能化方法解决地图学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与地图学结合仍存在诸多挑战,包括缺乏训练数据集、模型算法缺乏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等,这些也是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