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省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地区中生代断层性质及褶皱排列方式的总结分析,目的是探讨其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结论:侏罗纪受NW-SE向挤压兼具左行扭动形成(N)NE向褶皱及压扭性断层,局部并形成次级近EW向或NE(E)向褶断带、NW向及近SN向张性正断层.白垩纪受左行走滑扭动应力作用形成NW向唐河断陷及向北东凸出的弧形褶皱,南部受秦岭构造带右行扭动应力影响,形成NWW向构造带及近EW向次级褶断带.  相似文献   

2.
江南古陆东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构造属性逐渐被认识,但该区是否存在叠加褶皱及其叠加样式如何则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褶皱构造。通过对区内叠加褶皱特征和应力场恢复研究,并应用构造解析和赤平投影法研究叠加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盖层发育3期区域性叠加褶皱变形:区内早期遭受SN向挤压,形成加里东晚期近EW向褶皱(第一期褶皱);其后遭受SE—NW向挤压,形成印支早期NE向或NNE向褶皱(第二期褶皱);晚期遭受NE—SW向挤压,形成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近SN向或NNW向褶皱(第三期褶皱)。区域叠加褶皱主要有横跨和斜跨叠加褶皱,发育多样干涉样式。结果表明:第二期褶皱斜跨第一期褶皱,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深入研究叠加褶皱构造特征和变形演化史,对区内构造格架重建和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天山特克斯达坂尔戈带金矿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西天山伊什基里克山东段的尔戈带金矿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室内显微构造和岩组分析得出,金矿赋矿层位属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上段岛弧火山碎屑岩。矿区在海西期发生了3次构造活动:早石炭世晚期,伊什基里克背斜核部产生的右行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无论沿走向还是顺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带内发育片理化带、S-C面理、A型褶皱、A型线理、石英亚颗粒、波状消光、旋转碎斑系和构造透镜体等,石英亚组构均具有小圆环带趋势和强极密部(c+g)型式,开角约36°,σ1≈317°∠84°;晚石炭世,韧-脆性剪切带经历左行剪切,随着脆性程度的增加,近东西向左行压扭性断裂形成,应变椭球为三轴扁椭球状,平面压扁型应变;晚石炭世末期到早二叠世,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带产生。尔戈带金矿体位于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与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带)的叠加部位,韧-脆性剪切带使部分金元素从矿源层分溢出来,产生初步聚集,其后压扭性断裂中局部张扭性部位是金沉淀、富集的有利场所,并在此形成金矿体。因此,早石炭世晚期到早二叠世,矿区内发育的韧-脆性剪切带和断裂(带)对尔戈带金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 要:安徽张八岭隆起区内成矿期构造是郯庐断裂带长期性、多阶段活动的产物。以该区西张郢和瓦屋刘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地质测量共厘定出4种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分别为NWW向、近SN向(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NW向和NNE向断裂构造。其中NWW向断裂与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规模较大,为郯庐左行走滑断裂带的派生构造,前者为右行扭压断裂,后者为左行扭张断裂;二者控制了矿床( 点)的区域分布,是主要的导矿构造。N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张郢矿区,为NWW向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受扭张性应力作用,使张八岭群片理构造发生活化,形成顺层滑动破碎带;N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瓦屋刘矿区,为近SN向断裂(管店-下马断裂、宋圩-石店子断裂)的次级断裂,成矿期在扭压性应力作用下形成挤压破碎带。NW向断裂及NNE向断裂均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是张八岭隆起区内重要容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使矿体在平面上具有平行斜列,近等距性分布特征,垂向上具有南西向侧伏,尖灭再现、尖灭侧现规律。在对张八岭隆起区断裂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控矿规律,建立了张八岭隆起区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盆地演化规律及断层穿层性,将海拉尔盆地断裂分为盆地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根据活动时期和变形特征,分为早期伸展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断裂系统、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系统、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结合海拉尔盆地岩心和野外观察,建立3种断裂带内部结构模式:致密储层中断层角砾岩结构、泥质岩盖层中泥岩涂抹结构和泥质岩盖层内断层泥结构.与油气垂向运移有关的断裂系统包括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正反转断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活动的断裂系统(反转再活动正断层)和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活动的断裂系统.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海拉尔盆地断层封闭性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牟平-即墨断裂带是胶东地区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断裂带。通过研究断裂带两盘不同构造层的共轭节理系、纵弯褶皱以及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对古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即墨段白垩纪时期构造应力场具有以伸展为主,并与急剧的挤压作用交替进行的燕山旋回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带经历了莱阳期、青山期的张性活动、各构造期末的左行压扭活动,以及王氏期的张性活动,最终以右行压扭性活动结束白垩纪的演化历史。伸展构造与岩石圈的减薄作用关系密切,而挤压作用则与周边板块,尤其是东部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阜新盆地盆缘断裂研究入手,应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讨论。阜新盆地发育有6组盆缘断裂,即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其中以前4种断裂为主。所有盆缘断裂除具明显的压性、压扭性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力学性质,其运功方式也是多变的。盆缘断裂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期次:第1期力学性质表现为压性、扭性、张性;第2期力学性质为压性、压扭性、张性为主兼扭性;第3期为压扭性、扭张性、张扭性。它们具有统一的应力场,是一定方向、一定方式地壳运动的产物。燕山运动第四幕导致盆地强烈回返上升,燕山运动第五幕和喜山运动形成了现今阜新盆地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9.
福吉山铜矿成矿地质特点不同于山东已有的铜矿类型,属于构造热液成因类型。近SN向的平移断裂同时具有张扭性和压扭性双重力学性质,其中张扭性破碎带造就成矿空间,造成了矿体近等间距雁列式排列。受断裂构造的影响,矿区内节理、裂隙发育,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和积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区内沿裂隙充填形成的石英脉、褐铁矿脉、铜矿脉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断裂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分层、分期和分区发育强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断裂可以分为以逆冲构造为主的盐下基底构造、以盖层滑脱为主的盐上下古生界、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的上古生界和新生界4个构造层,自盐上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造变形总体逐渐减弱;平面上,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更为强烈,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密集分布,而玉北地区中西部冲断作用较弱,以逆冲滑脱、高角度逆冲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不太发育,相对分散分布;断裂演化时间上,加里东中期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强,中西部断裂活动较弱,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东部断裂相对稳定,中西部断裂活动相对较强,反映断裂活动自东向西的迁移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位置、走向和分布受先存基底构造、构造应力场背景和膏盐岩滑脱层等共同控制;加里东中期断裂主要密集发育于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受SE向挤压应力控制,断裂沿中、下寒武统由NW向朝SE向被动逆冲,形成多排NE向差异分布的逆冲断裂带。  相似文献   

11.
对漳县含盐红层盆地的构造节理、褶皱等构造形迹进行野外观察、测量、分期配套,应用吴氏网赤平投影法来反演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漳县红层盆地白垩系沉积地层形成后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活动:第一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第二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向,第三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第四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S-N向,4期构造应力场中间主压力轴(δ2)多近于直立。反演结果显示,该区域自白垩系沉积后区域构造特征以走滑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胶北地区的下元古界荆山群、粉子山群的构造特征。依据不同轴向的褶皱的叠压关系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将胶北下元古界的主要构造变形分为三期:第一期:大致发生于2375Ma,以上覆岩系由北向南作顺层剪切为特征,形成新生的顺层面理和一系列显示强烈扁平化特征的小褶皱,沿底面形成大规模的具滑脱性质的韧性剪切带。第二期:发生于2171Ma 左右,由 NE—SW 收缩体制的作用,形成轴向 NW 的褶皱构造。第三期:发生于1800Ma 左右,由于自 SE 向 NW 的推挤,早期形成轴向 NE 的叠加褶皱,晚期则形成大规模的自 SE 向 NW 推覆的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3.
西涝口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北缘,区内盆缘断裂发育,控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压扭性断裂和NE向滑脱构造。控矿断裂构造形成受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动力学背景制约,在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库拉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侧向应力挤压作用下,牟平-即墨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矿区近EW向断裂构造形成,后期受拉张活动而呈张性容矿构造。NE向断裂构造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侏罗纪叠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队,在“七五”期间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东山铅锌、锡隐伏矿床预测专题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在桂东北首次发现钨铅矿。该区处于南岭东西向多金属成矿带上,出露寒武纪—二叠纪地层,而且其中泥盆系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分布较广、发育齐全,赋存的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较多,是桂东北层控矿床的重要控矿部位;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压性、压扭性、张扭性断裂较发育,该两组断  相似文献   

16.
曲堤断鼻是济阳坳陷一个大型中浅层富油断鼻构造,受张、扭、拱应力复合作用形成。古近纪以来NW向拉张应力和NE向右旋走滑扭应力持续作用使其在基底鼻形背景上形成NE走向的“两阶两垒夹一堑”构造格局,古近纪晚期以来叠加的基底块体差异性拱张又使其形成NW向地垒型“鼻脊带”。不同应力机制对油气有不同控制作用,张应力作用下断鼻主体区断层活动弱但油气丰度高,东西两翼断层活动强但油气丰度低;扭应力作用下断层压扭段附近油气富集,张扭段附近含油性变差;拱张应力作用使油气作垂向大幅疏导从而形成系列新断块圈闭并形成“鼻脊区”最有利聚油场所。断鼻内不同构造部位因应力作用不同从而形成不同构造单元并具有不同含油气丰度特征,约95%已探明储量赋存于张扭形成的“两垒夹一堑”断鼻主体区内,其中近60%已探明储量又富集于基底上拱“鼻脊区”,显示构造高部位是控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金宏金矿位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金矿集聚区,经过近30年开采,矿山资源已接近枯竭。矿区成矿严格受构造控制,开展矿区控矿构造研究,进行深部矿体预测及找矿,具有重要意义。矿区容矿构造以次级褶皱和断裂为主,矿体易产于次级褶皱轴部扩容带,主要以似裙边状倾伏开阔式横跨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向及北西西向两组,均为压扭性断裂构造,断裂带往往控制了矿化蚀变带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矿区控矿构造特征的研究和分析,矿区深部找矿取得了突破,就矿找矿和深部新盲矿体的发现均获成效,其意义对本地区或同类矿山找矿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外剖面勘测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金锁关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金锁关-淌泥河剖面延长组总体呈现为褶皱-冲断构造变形样式,剖面北段的淌泥河处发育较为强烈的斜歪褶皱-冲断构造;该冲断构造属于瑶曲-云梦山冲断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中侏罗统卷入了与延长组协同的褶皱变形,并与其上覆的下白垩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表明其构造变形时间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剖面上强、弱变形区段2件延长组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中值年龄和池年龄非常接近地分布在(105±7)Ma和(93±6)~(94±6)Ma,表明金锁关地区延长组抬升冷却至AFT封闭温度以浅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100 Ma左右;砂岩样品AFT热史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延长组最晚在早白垩世中期的120 Ma左右已达到最大埋深增温,之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120~115 Ma的快速抬升、115~40 Ma的缓慢抬升和40~17 Ma以来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连山关地区早元古代辽河群主要经历了两期区域变形,形成了两个世代的变形构造组合。早期为塑性-准塑性固态变形构造组合,由多种位态的层理褶皱、结晶片理、矿物拉伸线理和韧性剪切带组成,并以大型平卧层理褶皱及其枢纽与拉伸线理互相平行为特征;晚期为难塑性固态变形构造组合,由中小型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组成,同早期褶皱近共轴叠加。  相似文献   

20.
湘南江永地区处于华夏陆块西北缘,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关于这些变形的研究对探索湘南地区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永地区古生界褶皱的构造要素测量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识别出了3期4个方向的褶皱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第一期(D1)NE向褶皱,第二期(D2)NNE-近SN 向褶皱、NW 向褶皱,第三期(D3)近 EW 向 褶皱。其 中 D1 期 NE 向褶皱为下古生界独有的构造样式,本 区及邻区上古生界仅记录了后2期(D2 和 D3)3个方向的褶皱作用。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岩浆活动及区域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3期褶皱作用分别对应早古生代后期加里东陆内造山运动 NW 向挤压、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 NWW向挤压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近SN 向挤压等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