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自中央实施严格的土地政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地保障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面前.各项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设用地,用地保障成了一个阶段性难题.而从绍兴市的农村用地情况来看,空关房、闲置房、废弃工矿地等粗放用地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六个必须"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作为总量一定的土地资源,要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首要实现方式就是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其次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事关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事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建设的大局,事关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经济建设提供必需的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济宁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区用地结构不合理,整体容积率较低,村庄建设用地量大,采煤区塌陷所引发的人地矛盾,后备资源日益匮乏等土地利用问题凸显。该文通过对各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提出了统筹城乡用地结构,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存量用地,发展区域产业,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等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菏泽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企业在用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项目落地的主要因素,出台有关用地政策,解决企业用地难题,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拓宽发展空间,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项目档次和利用指标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等措施,更好地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菏泽市属鲁西南黄泛平原农业大区,现有土地总面积121.55万hm2,土地利用率为96%。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乡用地比例失衡、村庄建设用地量大、后备资源日益匮乏等土地利用问题凸显。该文在明晰现状、问题和潜力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统筹城乡用地结构,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存量集体用地,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等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途径,实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社会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开发耕地、发展种植业为主。工业社会乃至今天的信息社会,则是以工业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以及交通等公用设施建设用地为主: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丰十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是相对无限的,这样,固有的土地资源与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日益激化。  相似文献   

7.
<正>节约集约用地是由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利用集约度不高,土地闲置比较突出等基本国情决定的。对节约集约用地中央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可供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若按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将更趋尖锐.而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土地资源要素制约问题日益凸显.为盘活土地存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济宁市组织力量对全市土地利用及建设用地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盘活土地存量,保障建设用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倡导土地集约利用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省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对增量建设用地的需求日趋旺盛,但土地可供应量受到本省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制约以及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宏观调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本省域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潜力已趋枯竭,城市建设发展空间日见受限.因此,研究我省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应对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吴江市国土资源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服务经济建设、保障项目供地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但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了,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也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1996年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至2010,年我市占用耕地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将基本用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非农业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土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口继续增加,经济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造成的压力更大.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将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用地需求与日俱增,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本文以莱芜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其面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耕地总量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并从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挖掘土地潜力,实现可持续利用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市域空间发展的载体和基础资源。近几年来,江山市着力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控土地增量,强化存量土地挖潜,大力普及节约集约用地知识,在节约挖潜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仍显粗放,土地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如何有效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本文通过工业平台节约集约用地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求达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栾川县在城东新区拆迁建设中,采用多种有效举措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省下四分之三宅基地,共节地100余亩,大大缓解了城市建设中住宅建设用地外延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青岛市作为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土地资源尤为紧缺.随着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用地供需矛盾愈发突出.对此,我们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通过节约挖潜、盘活存量、集约用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下面,将我市集约用地、存量挖潜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开展这一主题宣传,旨在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地用地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菏泽市牡丹区节约集约用地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菏泽市牡丹区针对区内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急需增加用地日益突出的矛盾。本着"盘活存量,集约用地"的原则,牡丹区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较好地拓展了项目落地空间,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旨在贯彻落实国家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呼吁全社会牢固树立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进一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年,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创建成为辽宁省首批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这标志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将成为全省的示范区,从节地、征地、用地等方面,突破土地资源瓶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绍兴县连续几年位列全国十强县,既是经济强县、用地大县,但同时又是资源小县,全县70万人口(不包括30万外来常住人口),耕地39.5万亩,人均耕地仅0.57亩.近几年,全县用地需求量都在3万亩左右,而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剩余可用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足2万亩.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县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把握机遇,主动自觉地做好集约用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实践中摸索出土地集约利用"九法",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了经济较快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