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层地下水的蒸发、入渗,通常为大气降水在不同岩石内部的垂向运移。饱气带中的水分向上运移,潜水处于蒸发。水分向下运移,潜水接受补给便处于入渗。浅层地下水的入渗受地下水位埋深、岩性、降雨量、降雨时间等因素控制。降雨入渗补给的滞后时间长短与一次降水强度大小、水位埋藏深、浅有关。深部岩层长期有入渗量补给,主要是降雨的迟后作用及空气中水分在温差变化条件下的再分配。浅层地下水的蒸发不但与气象因素有关,而且与岩性、水位埋深、降雨强度等因素有关。在浅部,潜水的蒸发主要受气象因素制约。深部则受岩性、水位埋深影响。水位每浅5厘米,蒸发量便增加1.O毫米。埋深越浅,年蒸发量越大。水位埋深小于1.2米时,潜水蒸发折算系数与水位埋深和水面蒸发度均呈直线反比关系;水位埋深大于1.2米时,潜水蒸发折算系数与水位埋深呈指数曲线关系。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蒸发天数计算,不应都按365天算,应按实际而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黑山县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黑山县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高氟水的成因,并提出了防氟改水的途径。结果表明,仅在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达1-5毫克/升;黑山县的深层地下水中的氟离子含量皆小于1毫克/升。本文建议,取得好水的途径主要是开采10-40米深度以下的深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省北部(鲁北)地区,当地群众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深层地下水,极易导致地氟病,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取样分析,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致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依次增大的趋势,并且同一地段不同深度、不同岩性的氟离子含量也不尽相同,粘土中氟离子含量普遍大于粉砂层中的含量,高氟地下水多为弱碱性水,高氟地下水Na/Ca比高,高氟水与Na/Ca呈对数相关,相关性较好;高氟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_3·Cl-Na型。从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角度初探了鲁北平原深层高氟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认为鲁北深层高氟水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环境、径流条件以及开采量的影响。由于沉积物来源的不同、水化学特征的迥异以及深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粘土层压密释水过多补给,同时由于粘土层由南向北厚度逐渐增大,地下水径流进一步变缓,造成氟离子含量逐步增高,形成了南北部相差较大的氟离子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银川平原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野外调查、取样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等,介绍了银川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利用概况,探讨了土壤盐渍化、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盐化、地下水超采以及土地荒漠化等水环境问题及其演化成因。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主要接受渠系渗漏及灌溉入渗、大气降水入渗、平原周边地下侧向径流、洪水散失、黄河水等补给,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是排水沟排泄、蒸发和人工开采等,大部分地区潜水埋深在3 m以内;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黄河引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土壤盐渍化总面积8.17×104hm2,呈逐年缩减的趋势,主要分布于银川平原北部,平原南部仅分布在邵岗东部、灵武东部秦渠和东干渠等;湖泊湿地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北部,永宁以北、平罗以南区域比较集中,滩涂沿黄河两岸分布;潜水总含盐量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不断增大;银川和石嘴山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超过500 km2;沙漠化土地分布在银川平原的东西两侧;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盐化主要由潜水位埋深过浅,蒸发强烈造成的。最后,提出了防治上述水环境问题的对策: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配;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田间工程配套,实现渠道防渗管道化;改进田间灌溉技术;严格污水排放,积极开展污水净化处理,实行污水资源化;加强对水土环境质量的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5.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近年来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受到烟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该文在系统搜集烟台市城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抽水试验、回灌试验、现场热响应试验等工作手段,基本查明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涉及的地下水富水性特征、地下水回灌系数、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及岩土体结构等系列基础条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法对烟台市城区地下水源热泵与地埋管地源热泵两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中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分布于牟平城北部,面积约53.66km~2;较适宜区分布于黄垒河、柳林河、夹河、辛安河等河流下游地区,面积约91.99km~2;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区分布于调查区大部分地区,面积约739.09km~2;较适宜区分布于区内冲洪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261.58km~2;不适宜区分布于福山邢家山、王家庄一带,面积合计2.29km~2。经概算烟台市城区100 m以浅,浅层地热容量为165.41×10~(12)kJ/℃,其中适宜区浅层地热容量为120.76×10~(12)kJ/℃,较适宜区浅层地热容量为44.26×10~(12) kJ/℃。城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冬季换热功率为24.40×10~5 kW,夏季换热功率为48.80×10~5 kW;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夏季换热功率为1.04×10~8 kW,冬季换热功率为0.79×10~8 kW。该成果为促进烟台市节能减排,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翔实可靠地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湖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对于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温度示踪的原理,采用解析法、数值法2种方法,分析了湖床底部埋深0~0.4 m湖水与浅层地下水交互关系,并与水动力学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18年5月20日至28日,湖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垂向渗流速度为2×10-7~1×10-6 m/s,且在埋深0.4 m时大于埋深0.2 m处。降水会对解析法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0.4 m处受到降雨影响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无降雨干扰情况下,数值法与水动力学方法估算结果较为吻合,且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处于同一数量级。同时,湖床沉积物体积热容和孔隙度2种参数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在半干旱地区湖水与地下水交互研究中,数据较完备时,数值模拟法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流场、变异特征及其孔隙水系统渗流场的演变,分析得出临汾盆地地下水流场及其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水温17℃、水位埋深10.14米、气压1.029千帕……日前,在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办公室内,工作人员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实时获取了远在300多公里外某处地下水监测井的水温、水位、气压等详细数据。这就是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4年、总投资1亿元建成的国家和省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初步形成了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一张网"。据悉,该平台依托覆盖全省范围的1580个监  相似文献   

9.
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地下水动态遥感监测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是我国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为敏感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着绿洲和湿地的演化,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西北地区地下水监测网尚不完善,动态资料相对缺乏。遥感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地下水位监测手段的不足。由于降水极少,西北干旱区地表反射率与地下水水位埋深关系极其密切。选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数据,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建立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位遥感监测模型。提取MODIS影像中的NDVI和LST产品上的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信息,作为模型的输入,通过合理选择核函数进行支持向量机的回归分析,从而建立地表植被指数、地表温度与地下水位的相关数学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核函数所拟合结果。在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运用MODIS数据开发地下水动态模型反演水位变化是可行的,模型拟合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细土平原地下水浅埋地区模型应用效果更为理想。一次多项式核函数适合模拟埋深小于3m浅埋地下水,径向基函数RBF核函数和三次多项式核函数法则更适合模拟较大埋深情况。开发的地下水位遥感监测模型可为西北干旱区水循环研究和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多少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工农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淡水资源逐渐减少,而咸水入侵的发生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地下淡水变得更加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该文以20世纪80年代咸淡水分界线为背景,通过取样分析获得博兴县浅层地下水现状年的咸水入侵锋面在利王—辛张—寨高—鲁崔一线;截至2017年的入侵面积为18.45km~2;最大入侵距离为2.15km;最大入侵速率为0.06m/a。经过资料分析,目前博兴县浅层咸水入侵处于稳定状态。该研究对博兴县南部咸水入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加深入,为当地的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德州市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市德城区由于长期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了水位区域性大幅度下降,形成了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并产生了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环境问题。为保护德州市地质环境和深层地下水资源,于2002年开展了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根据回灌试验成果和深层地下水目前开采强度推算,利用德城区现有部分(65%)深机井在丰水季节进行人工回灌,单井回灌量保持1200m3/d,每年保持90d的回灌时间,回灌量可达到1080×104m3/a,可增可采资源量675×104m3/a。因此开展人工回灌可以有效地补给地下水源,解决深层地下水资源枯竭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德州市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德州市德城区由于长期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了水位区域性大幅度下降,形成了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并产生了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环境问题.为保护德州市地质环境和深层地下水资源,于2002年开展了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根据回灌试验成果和深层地下水目前开采强度推算,利用德城区现有部分(65%)深机井在丰水季节进行人工回灌,单井回灌量保持1200 m3/d,每年保持90 d的回灌时间,回灌量可达到1080×104m3/a,可增可采资源量675×104m3/a.因此开展人工回灌可以有效地补给地下水源,解决深层地下水资源枯竭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是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已处于超采状态。依据冀中山前平原不同农业区长观孔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对浅层地下水位响应连年降水偏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连年偏枯(少雨)时段的春灌期大规模集中开采浅层地下水,是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动因;春灌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位降幅与前一年和当年1月到6月降水量密切相关;当年降水量小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528.4mm)时,随着降水量减小,农业用水开采对浅层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增大;当年降水量大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尤其大于620mm时,农业用水开采对浅层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显著减弱;合理调控农业区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是缓解冀中山前平原农业区浅层地下水超采情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鲁北地区于2001年已陆续开始应用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但区内的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工作却严重滞后,制约了区内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为促进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省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资源评价工作,前期在调查区域内开发利用现状和摸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地下水换热方式和地埋管换热方式进行了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采用热储体积法对该区的浅层地热容量进行了计算,得出鲁北地区浅层地热容量为29.386×1015kJ/℃;并根据适宜性分区结果,分别对地下水式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可利用换热量也进行了计算,得出地下水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0.848 9×1010kW·h,地埋管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6.526 1×1012kW·h。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北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土质多为潮土,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地貌多为洼地、斜平地、高岗地、河滩地等多地形相间的微地貌。海拔高度一般在4.0~7.0 m之间。受海水浸透的影响,水质差,地下水位高,一般地下水埋深在地表下1.5 m左右,大部分地区无浅层地表淡水  相似文献   

16.
水文地球化学是识别地下水流系统的重要方法,然而区域尺度上多级嵌套地下水流系统的复杂性使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分析和解释难度增加。以鄂尔多斯北部盆地湖泊集中区典型的胡同察汗淖地下水流系统为例,基于丰水期和枯水期3个期次不同深度地下水样品的物理化学数据,应用时空聚类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地下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水化学时空聚类结果对多级嵌套地下水流系统划分的可行性。该聚类结果将地下水样品分为3类,其中C1为以Na-HCO3型为主的深层地下水,具有偏负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 < -70‰,δ18O < -9‰)和极低浓度的NO3-;C2为Ca-HCO3为主的浅层地下水,具有偏正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 > -70‰,δ18O > -9‰)和高浓度的NO3-;而C3呈无优势阳离子、δD和δ18O变化范围大且显著线性相关等深、浅地下水混合特征。呈南北条带分布在苏贝淖-胡同察汗淖排泄区的C2和部分C3水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季节变化。研究验证了研究区受地形和湖泊排泄控制的浅层局部和深层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空间分布,识别了苏贝淖-胡同察汗淖排泄区受浅循环和深循环共同影响的强烈作用带,证明了水化学时空聚类方法识别多级嵌套地下水流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广西赋存丰富的浅层地温能资源。文章在分析广西地级市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基础上,经过野外现场钻探及热响应试验研究,获取了地层岩性及热物性等相关参数,并对这些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进行分区计算,结果显示,广西地级市在200m深度范围内的浅层地温能总热容量为14.91×10~(14)kJ/℃。地下水热泵系统换热功率为41.0×10~6kW,地埋管热泵系统换热功率为85.18×10~6kW。同时,针对冬无严寒、夏季炎热的浅层地温能制冷及制热水耦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分析,为广西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控制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对大同盆地地下水高氟区31个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
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均检测出氟,且氟含量高,最大ρ(F)达10.37mg/L。该区高氟地下水以
Na-HCO3 型水为主,具有典型的富Na特征。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为不饱和状态,地下水中ρ(F)主
要受到萤石溶解影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及Na-Ca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大同盆地地下
水氟富集的主要水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邹平市北部平原区孔隙水分布广泛且南北差异较大,摸清邹平市地下水资源储量,进行开采潜力分析,提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现实措施,对邹平市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邹平市地下水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本文利用地下水均衡原理,对区内浅层及深层孔隙水进行资源量计算,并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进行分区。分析表明,邹平市地下水分布较为不均,存在"南超北余"不均匀分布的现状。调整开采布局的原则是以环境地质问题为约束条件,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水资源潜力。遵循以调控浅层地下水合理水位为中心的资源开发利用总方针,依据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潜力和开采现状等,主要分为强化开采、稳定开采、控制开采、补源开采和半咸水改造利用5个大区。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阶段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F-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氟水的区域范围相比历史阶段明显增加;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补给区(Ⅰ区),到中部冲积湖积平原缓慢径流区(Ⅱ区),最后到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排泄区(Ⅲ区),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呈低→高→低的变化;高氟水的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HCO3-和Na+富集的苏打型碱性水化学环境有利于F-的富集,而Ca2+、Mg2+则会抑制F-的富集;高氟水的形成与其迁移、赋存的环境条件有关,在Ⅰ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主要受萤石溶解作用、F-解吸作用控制,在Ⅱ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受蒸发浓缩作用、萤石溶解作用、方解石-白云石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等控制,而在Ⅲ区高氟水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