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质建模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反映地质认识的地质模型,并对储层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储量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南海P气田正处于开发的前期研究阶段,井点资料少,储层的纵横向变化快,储量不确定性强。该文以地质模型为载体,探讨了该气田地质储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总结了相似气田地质储量不确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变量的敏感性分析,确定影响该气田地质储量的主要变量,以此为基础通过拉丁超立方概率分析法进行储量评价及地质模型的优选,最终确定构造和气水界面的变化是影响该气田储量的主要因素,P50是该气田可动用储量。该方法为前期研究阶段的储量动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地质模型是进行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基础,油田开发初期,钻井资料少,用单一地质模型进行预测会带来很大的风险。采用不确定性评价方法,考虑地质建模参数的风险范围,综合正交试验设计和随机建模方法,建 立多种方案的地质模型。运用响应曲面拟合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概率计算对地质模型进行优选,选取反映油藏风险潜力的高中低模型。以优选的3个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相同条件下的油藏数值模拟获得开发指标范围,从而实现油藏风险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资料较少、不确定性较大的油田开发初期,能够提供油田储量和开发指标的分布范围,对油田开发投资决策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深水气田的特殊性及勘探开发的局限性,其单个气田钻井及基础资料往往较少,给孔隙度下限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孔隙度下限是确定储层有效厚度的关键参数之一,是储层评价及储量评估的重要参数,要准确求取孔隙度下限,需综合单个相邻相似气田的资料,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区域孔隙度下限研究。综合运用传统方法、辅助方法——测试法和最小孔喉半径法及新方法——储层质量指数法对珠江口盆地5个深水气田进行区域孔隙度下限研究,探讨了测试法、最小孔喉半径法思路上的改进,使其更适合深水气田区的孔隙度下限研究,最终得出珠江口盆地深水气田区的孔隙度下限为10%,可以为邻近或相似的、基础资料少的单个深水气田下限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上油田开发初期由于钻井少, 资料录取有限, 且缺少动态资料, 油田储量认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 往往会出现储量与产量之间的矛盾, 而储量再评价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重要方式。为提高开发效率, 缩减成本, 海上油田更多以水平井开发, 受井型的影响, 开发阶段资料录取往往受限, 因此新增水平井资料成为油田储量再评价中获得新的地质油藏认识以及提高储量估算精度的关键。为进一步获得可靠的储量评价结果, 解决油田的动静态矛盾, 笔者在分析珠江口盆地储量变化主控参数的基础上, 根据水平井钻井特征, 充分挖掘水平开发井在提高主控参数精度上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在储量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最大, 是引起储量变化的两个主控参数, 水平开发井在提升油田产能、确定有效厚度下限、微构造研究、岩性边界以及流体界面识别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在资料录取有限的情况下, 利用水平开发井能有效提高主控参数精度, 获得相对合理的地质储量, 解决油田生产动态矛盾的同时, 也为油田后期挖潜指明方向。南海东部多个油田的应用实例也证实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5.
《地质科技通报》2017,36(6):239-244
为解决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13储层参数测井解释难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储层参数精细解释模型。首先开展岩心深度归位以及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保证测井资料的可靠性;然后对储层主要岩性砾状砂岩、细砾岩、砾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进行了定量识别,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测井精细解释模型;最终确立了研究区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为后续剩余油挖掘以及地质建模提供了准确的储层参数。   相似文献   

6.
针对广西北部湾盆地涠洲A油田流一段下层序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量难以动用的问题,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微相研究出发,并结合井控提高分辨率技术,指导砂体精细解释和落实;进而利用振幅统计分析优选地震属性和AVF反演预测孔隙度2种方法相融合刻画优质储层,寻找储层“甜点”。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厘清了扇三角洲多期多旋回沉积内幕及各期砂体的展布、叠置特征,刻画了单砂体内部非均质特征,使储层空间展布形态和内部物性变化得以精细描述;以此为依据,涠洲A油田在二期开发实施前,对井位、井轨迹进行了调整及优化,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技术针对性较强,快速有效,可以作为勘探开发一体化成功应用实施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从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点出发,通过对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本区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关系,以试
油资料为依据,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进行地质、录井、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并充分研究储层中不同岩性夹层的特
征,采用钙质、泥质夹层测井曲线定量统计分析来确定夹层并加以扣除,确定出杏子川油田长6有效储层岩性下限为细砂岩,含油
性下限为油斑,物性下限为孔隙度8%、渗透率0.15×10-3μm2,电性下限为R0.5大于21Ω·m,含水饱和度下限为60%。据此
标准,综合利用多参数解释储层的有效厚度,提高了解释精度,为该油田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油田前期研究阶段,由于井点资料比较少,往往很难从井点获得河流相储层的小层界面,相变程的大小也无法从统计规律中获得,且由于河道的不断摆动,在曲流河表征过程中主变程方向的设置也是难题。渤海海域Q油田河流相储层受河流不断摆动的影响,纵横向变化快,砂体空间分布状态比较复杂,砂体的表征难度大。为了更加合理的表征Q油田砂体在空间的分布状态,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井震结合的砂体表征方法,即:通过井震结合划分小层界面,刻画砂体边界,以砂体边界的方向表征主变程方向,在小层框架内,根据沉积规律的指导,结合现代沉积,设置相变程的大小,利用地震属性的约束建立砂体模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常规渗透率解释模型预测的渗透率误差较大,难以满足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数值模拟需求的难题,在分析渗透率中储层岩性、孔隙度、泥质含量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先使用测井曲线采用交会图技术识别出储层岩性,然后根据不同的储层类型,分别建立不同的渗透率预测模型。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储层岩性、孔隙度以及泥质含量对渗透率的影响,经过在秘鲁B油田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其渗透率预测精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为后期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制订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分析化验、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重新对南堡35 2油田馆陶组沉积特征、油水层测井解释以及油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而非投产初期认为的曲流河沉积,储层沿沉积主水流线方向分布相对稳定;②结合生产动态研究表明,馆陶组存在一定潜力,储层电阻率在6 Ω·m左右解释为油层是合理的,储层沉积韵律的变化是储层底部电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非以前认为的流体性质变化。综合以上分析,馆陶组油藏模式为构造油藏,并不是投产初期由于油水界面不同而认为的岩性或岩性-构造油藏,增加地质储量近300×104 t,为油田增储上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已有的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北部湾盆地流沙港组低渗透油藏精细评价与油藏开发需求的问题,通过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开展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分析,优选储层品质指数、孔隙结构分形维数、主流喉道半径、平均孔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率共6个参数,基于灰色关联权重分析法建立北部湾盆地低渗透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标准,进而开展低渗透储量分类评价,为北部湾低渗透储量开发潜力和攻关方向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Ⅰ类与Ⅱa类为相对优质的低渗透储量,目前已投入规模开发;Ⅱb类与Ⅲ类为较难动用储量,需采取合理的开发策略与开发模式进行试验性开发;Ⅳ类储量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测井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储层发育,油气资源丰富,为克拉玛依油田八区的主力油藏.在该油藏研究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测井资料,首先研究了测井资料的标准化方法和以测井曲线为基础的岩心归位方法,进而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将测井信息转化为地质信息,通过该区117口井资料的综合解释和评价处理,为储层研究提供了基本地质参数和油气评价结论,并采用克里金估计模型绘制了砂体分布、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的平面空间分布图,全面分析了储层在空间的分布规律,为区块油藏综合治理和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该井地热钻探及区内已有石油钻探研究资料,对德州市城区古近纪沙河街组地热资源的地质背景、地热地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沙河街组地热资源属于层控型低温地热田,在沧东断裂以东都有分布,热储层厚度超过120m,地热水中碘、锶、铁、偏硅酸达命名浓度,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质的复杂性和资料的不完备性,地下储层表现为“灰箱”系统,表征结果存在着不确定性.基于系统论和科学哲学的方法,探讨了地下储层表征中不确定性的成因类型、内涵及解决方案,并论述了地下储层表征过程中所应重视的科学思维方法.地下储层表征中存在两类基本的不确定性类型:①随机不确定性,主要由局部预测整体(如应用多井资料进行井间储层预测)以及第二性资料的非完全映射(如应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所致;②模糊不确定性,主要由储层概念模式认知不足所致.为了使表征结果逼近地质实际,除了正确应用和创新相关理论和方法外,需要具备科学的表征理念和思维,包括总体把握、分级约束,多科一体、地质为核,发散求索、聚焦论证,辩证思维、综合分析;同时,应正确理解和处理宏观与微观、绝对与相对、静态与动态、映射与多解、局部与整体、模糊与置信、确定与随机、个别与一般、复杂与简约、手工与自动等矛盾统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il reservoir with logging data are one of most important ways in geologic logging services. For the last decade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oil & gas exploration, great advanc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echniques on the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ve evaluation of logging data. How to identify fluid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e the productivity in light oil reservoir (the crude density being between 0.74g/cm3 and 0.82g/cm3)has become one of the difficulties.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onal interpretation criterion of the study blocks, the optimized logging parameters that reflect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used to establish the chart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oil-water reservoir combining with well logging parameters. Then, to begin with geologic reserves of crude in single well, we establish evaluation criterion for productivity in oil reservoir with determining lower limit value of the reservoir and appl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t parameters. The techniques are verified in production and get better effe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both basin A and B, W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static productivity on light oil reservoir with getting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parameters afte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the date of core, pyrolysis chromatogram and gas chromatogram. It provides new technique 7 for new well interpretation and old well review, as well as evidence for project.design of well testing.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油藏模型更新过程中, 油藏模型的最终优选主要以单井历史拟合结果为准, 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是否合理往往无据可循, 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四维地震是现代油藏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指导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较强优势。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地质模型更新的准确度, 提出在常规地质模型更新过程中融入四维地震监测信息的研究思路, 以四维地震反映的流体变化信息作为井间"硬数据", 形成一套四维地震-地质建模-油藏数模闭环式油藏模型迭代更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四维地震信息可作为动态信息贯穿到从地质建模-油藏数模的大循环中, 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更加完善; 四维地震可作为井间模型参数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实现剩余油监测的定量化, 提升油藏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该方法对于深海浊积岩油藏应用效果较好, 对于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技术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单井分析技术、井间测试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和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的综合。相对稀油而言,稠油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研究起步较晚。辽河油田稠油的多数主力区块都进入吞吐开采中后期,通过油蒇精细描述,应用测井、室内模拟和油藏动态分析等技术研究稠油剩余油的分布,对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类5个亚类反转构造,并与上部含油气系统的大二段次生油气藏具有良好耦合关系.大二段次生油气藏为反转期原生油气藏沿主干反转断裂向上调整形成,以南一中段及下段烃源岩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为源,以大二段砂岩为储层,以伊敏组泥岩为盖层,以主反转断层为疏导为成藏模式;该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反转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反转程度较弱的塔南凹陷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发育的区域,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圈闭是寻找该类次生油气藏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