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用GAMIT/GLOBK软件解算安徽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AHCORS)2013-01~2018-06数据,得到参考站坐标时间序列,并对其进行噪声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境内参考站的最佳噪声模型为白噪声+闪烁噪声(WN+FN)模型。在顾及有色噪声影响时,AHCORS在ITRF2008框架下的平均运动速度为31.72 mm/a,方向为E22.76°S;以欧亚板块为参考的平均运动速度为6.28 mm/a,方向为E2.65°N。垂直方向上整体平均运动速率为-0.71 mm/a,以淮河为界呈现出南方隆升、北方沉降的趋势。其中,大别山地区的隆起速率大于江淮丘陵区和黄山地区,江淮丘陵区抬升速率相对平缓,淮河以南一带平均抬升速率为2.94 mm/a。淮北地区沉降明显,平均沉降速率为10.92 mm/a,最大沉降速率为32.82 mm/a,发生在宿州砀山(SZDS)站,可能是近年来开采矿产资源所致。  相似文献   

2.
基于 ITRF2008 参考架下 225 个 GPS 测站的速度场对 NNR-MORVEL56 板块运动模型中13个板块的运动参数及不确定度进行估计。在测站的筛选过程中,利用全球应变率模型 GSRMv1.2 的结果对测站第二不变应变率进行双三次二维平面插值,若测站的第二不变应变率小于10-14/a,则测站位于板块的刚性区域。考虑到冰期回弹对测站速度场的影响,基于冰期回弹模型ICE-3G(VM2),用TABOO直接对测站的水平位移速率进行定量计算,若冰期回弹引起的测站水平位移速率大于0.5 mm/a,则测站位于GIA地区,应予以剔除。分别比较本文计算结果、Altamimi计算结果和基于地质资料的MORVEL板块运动模型,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所采用的测站筛选准则具有可行性。简要分析了本文和Altamimi计算结果的差异以及个别板块偏差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ITRF2000无净旋转对中国大陆地壳形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计算全球14个1级板块的总角动量以及ITRF2000速度场相对NNR-NUVELIA的旋转分量,研究了ITRF2000的无净旋转(也称无整体旋转)符合特性。结果表明.虽然ITRF2000的速度场通过50个核心站归算到NNR-NUVELlA上.然而在研究中国大陆区域地壳形变时,它们之间的差异仍是不可忽视的,其差异性表现为:ITRF2000的速度场相对于NNR-NUVELIA模型的速度场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前者速度模量大于后者;两个速度场的差异量表现为东部大于西部,E-W向差异量最大值达到5mm/a以上,N-S向差异量接近4mm/a。提出了2种消除这两个速度场之间系统差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双差计算测站坐标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GNSSer精密单点定位方式多核并行处理测站数据,加快解算速度;针对测站速度含有随机信号导致速度场建模精度降低的问题,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来估计随机信号,并引入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来调整噪声与信号协方差矩阵间的不合理关系,建立精度更高的速度场模型。以新疆陆态网络2011~2017年连续运行基准站为例,利用GNSSer精密单点定位方式获取坐标时间序列,大幅提升了解算效率,验证了GNSSer的可靠性和高效性,证实精密单点定位可获得与双差定位基本一致的速度信息(差异在1.5 mm/a以内);建立新疆水平速度场格网模型,结果表明,新疆水平运动速度为27.1~34.8 mm/a,整体趋势为北向偏东,自西南到东北部,运动方向由北偏东向东偏转。  相似文献   

5.
用GPS资料揭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运动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利用GIPSY软件计算分析了1999年、2001年以及2004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000多个台站的GPS数据(包括区域网、基本网和基准网数据)。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其中绝大多数测站速度分量的估值精度优于2mm/a,基准站精度较高。优于1.5mm/a)。同时结合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采用连续介质假设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中国大陆的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模拟结果还显示出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分区特征,揭示了现阶段青藏高原向东挤出运动及其内部变形在调节印度-欧亚板块汇聚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PANDA软件计算2011-01~2014-10“陆态网络”所有基准站的单日解坐标,并采用QOCA软件解算基准站水平运动速度场。分析显示,PANDA软件水平定位精度达到2 mm,且根据QOCA软件计算的“陆态网络”基准站水平运动速度场与中国地震局发布的速度场互差RMS在东西、南北方向分别为112 mm/a、0.95 mm/a,表明计算结果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基于速度场数值结果描述了中国大陆相对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针对机场飞行区车载差分北斗/SINS组合导航系统中卫星信号衰弱、断续和中断时引起导航系统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运动检测的高精度组合导航方法。该方法基于运动检测的差分北斗/SINS组合导航系统框架,根据车辆运动的特性,利用零速修正与动态零速修正相结合的模式来约束SINS误差;建立系统误差最优估计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并结合惯性测量单元输出的陀螺和加速度计信息以及SINS输出速度来实现车辆运动状态的检测;最后通过车载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卫星信号有效时,差分北斗/SINS组合导航定位精度优于1 m;相比于传统运动学约束技术,2.5 km信号中断场景下,组合导航系统的经度误差最大值由5.21 m减小为1.35 m。  相似文献   

8.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不具备速度场信息,不能完整表述中国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的动态性和现势性,因此,有必要基于CGCS2000建立中国大陆速度场模型。介绍了基于CGCS2000中国大陆速度场获取的方法;利用2000~2010年国家GPS连续运行站及国际IGS站的大量重复观测数据,获得了高精度GPS连续运行站点位成果及速度场成果,发现点位水平方向的精度优于±2mm,垂直方向的精度优于±3mm;速度场南北方向精度优于每年±1.6mm,东西方向精度优于每年±1.8mm;研究了11年来国家GPS连续运行站的变化趋势及变化量,获得了各个站点的运动趋势,并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合点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差异较小,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说明CGCS2000为速度场模型的建立可提供高精度数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现时地壳运动与地震动力学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东亚大陆动力学和西太平洋动力学背景下 ,定量研究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海的现今区域地壳运动、动力学及地震危险性。基于 1994~ 1998年福建 -台北网、中国大陆网、台湾 -吕宋 (菲律宾 )网和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的 IGS网等 4种不同空间尺度的 GPS测量结果 ,结合近 10 0年来的强震震源机制解、近 2 0余年来跨断层形变网、精密水准网、激光测距网及原地应力测量等结果 ,以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与地质学成果 ,通过对多层次构造运动的分析、多学科结果的互验互补和整体综合研究 ,获得如下结果 :( 1)本研究区同时存在陆、海相互对进的两种地壳水平运动 :大陆东南沿海 11~ 12 mm/ a向东南、海洋对大陆 3mm/ a向西北以及台湾东海岸 53mm/ a向西北的运动 ;( 2 )台湾岛可能存在着以 2 4°N附近为其旋转轴的右旋运动 ;( 3) GPS和地形变测量求出现今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 NW( NWW)向 ,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学和地质学结果一致 ;( 4 )观测与数值模拟共同证实 ,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联合动力作用是导致本区上述地壳运动的原因 ;前者导致的地壳运动速度比后者约大 4倍 ,但前者仅导致准均匀场 ,而后者则可产生变形局部化过程的非均匀场 ,从而为强震孕育提供动力 ;( 5)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东侧对欧亚板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壳运动速度场--GAMIT和GISPY解算结果比对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1999、2001年的观测资料,利用GAMIT和GIPSY解出了测站位移速度值,并对这两种解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920个观测站中,位移速度差东西、南北分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25±0.08) mm/a与(1.33±0.07) mm/a,服从(0.2,2.3)、(1.3,2.2)正态分布,两者无大系统差异,但大约2/3的测站速度差幅度在2~6 mm/a之间.导致速度场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实现统一参考框架的误差和观测时间间隔不长对季节性地壳变动的放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板块学说发展史上存在着造山作用的仰冲和俯冲两种成因观点。俯冲说难以解释中脊俯冲、板缘构造、板内变形及海沟构造。仰冲说认为板块会聚边缘处在两个相向运动着的对流系交会带。根据板缘构造平、剖面特点,结合威尔逊旋回、板块运动史、地壳结构等分析,大陆仰冲板块是在克服属弱对流系一方的洋板块的抵抗,迫使贝尼奥夫带不断向洋退却过程中向前推进.而造成各种板缘和板内构造的变形机制的。据此,提出一个断续仰冲模式以代替传统的连续俯冲模式。用仰冲观点分析了形成板内变形的内、外条件和常见的变形型式。还试用板内仰冲作用来解释华南加里东期构造特点与钦州地槽之谜。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描述板块边界断层运动的力学模型,即将板块边界的地壳运动表述为板块的相对刚体运动加边界断层面上的负位错分布。应用该模型描述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处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并用该地区近30年的大地测量数据反演了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模型方法可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确定沿板块边界断层带的相对闭锁区,从而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3.
日本9.0级地震断层分布和错动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日本区域地质构造、板块运动、震源附近日本区域GPS站点同震位移,及余震震源机制解,对日本9.0级地震的断层分布和错动方式进行了探讨,初步推断此次地震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和挤压,造成板块边界附近应力不断集中,当应力/应变强度超过摩擦强度或岩石的破裂强度时,在欧亚板块内部深度为10~20 km范围内、倾角...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东南陆缘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测量、地热测量、地学大断面编制以及天然地震的层析成像等大量深部构造研究结果作综合分析。地热异常、地壳内存在低速层和高导层、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等现象说明,这一地区是现代构造运动的活动区。中国东南陆缘的现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WW-SEE,认为是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以及冲绳海槽的扩张等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地区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阐述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和研究板块运动的基本方法、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 ,并和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用地质学方法与用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在整体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但对某些板块而言两者相差甚大 ,超出了模型误差的范围 ,其中 ,所有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速率都大于地质模型 ,极位置经度都偏小。不同作者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所利用的数据类型、板块及其边界划分方案、测站的数量与分布状态及测站取舍的原则有关 ,尤其是与测站的分布及强变形 (非刚性板块运动 )测站的取舍有关。在研究区域性地壳运动时 ,采用不同的板块运动模型将会得到不同的背景场 ,从而会得到不同的区域运动图像 ,因此选择合适的背景场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相对板块运动不能表明板块各自的运动速度,绝对板块运动才能表明板块在不动的地球空间中的运动速度。对于不随板块运动的观察者,ITRF的速度场是近似的。为了探求绝对运动速度,考虑到非洲板块几乎不动,利用ITRF2000速度数据,研究了相对非洲板块的板块运动,得出了全球主要板块的站速度。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洲的板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绝对板块运动;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的ITRF2000运动方向及欧亚板块的ITRF2000运动速率,相对于绝对运动可能有显著偏差。  相似文献   

17.
In the Middle Jurassic,a large-scale tectonic-magmatic activities and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Jilin province.The deposit types consist of the orogenic gold deposit,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and skarn gold deposit,etc.,which constitute regional 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eries.The magmatic bodies related to mineralization belong to calc-alkaline series,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The above-mentioned different types of deposits formed in a uniform tectonic setting,which resulted from the combined processes between the subduction of Pacific plate under the Eurasia plate and the persistent post-collisional convergent force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Siberian plate.The mineralizations were happening in the deceleration period,after which Paleo-Pacific plate was strongly subducted under the Eurasia continental block,i.e.transition period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the Indo-Australian plate near the Ninetyeast Ridge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plate boundaries, its tectonic problems are complex and most of them are poorly known. 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tecton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bathymetry, gravity and magnetics. Bathymetry and gravity maps show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many fold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of the Indo-Australian plate due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Asian plates. Gravity anomalies show the structure of fracture zone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seafloor spreading and transform faul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ds and fracture zon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diffuse plate boundaries and redefined plate components would occur within the Indo-Australian plate. In addition, compiled magnetic data demonstrate magnetic lineations, abandoned spreading centers, southward ridge jumps and plate motions. These feature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rebuild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tudy area. Magnetic anomalies suggest that an additional plate boundary of transform fault type is developing.  相似文献   

19.
Starting from the Simplified Navier-Stokes(SNS)equations presented at first by Godovachev-Kuzmin-Tsopov,and Gao Zhi,Davis,the authors analyze the character of the SNS equations for the laminarflow near the leading edge of a flat plate and far away from the plate by using the Weiner—Hopf meth-od and Fourier transform.It is proved that the solution of the SNS equations agree with the solution of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for flow near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plate and far away from the plate.How to match the solution of the SNS equations to the Blasius solu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研究大陆板块为内容,提出了应用古基底构造来划分大陆板块的新看法。主张在研究板块水平运动时,注重于力偶转换间升降运动的研究;强调两板块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主张以活动论的观点,把有用元素的转化迁移作用,作为矿化预测的理论模式。并根据我国陆地板块及其铀矿化控矿特征,为深化研究大陆板块构造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