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2.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叠系不同组段顶面构造图分析和主干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具有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特征。该构造带走向上可划分为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等4排北东东向雁列式滑脱褶皱带,与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背斜构造带近直交;垂向上以雷口坡组内膏盐层为界分上、下两个构造层,上部构造层发育滑脱断层及其相关的褶皱构造,下部构造层产状平缓,断层、褶皱构造不发育。多组平面、剖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孝泉—丰谷北东东向滑脱褶皱带可能是在龙门山褶皱隆升产生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和秦巴山系褶皱隆升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构造带可能是在北西方向的应力单独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雷口坡组内膏盐层在空间上不均衡分布是产生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580高地金铜钼矿处于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东段,罕达气优地槽褶皱带的北西侧,三矿沟—裸河北西向构造带多宝山复背斜的北西翼。  相似文献   

4.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侏罗纪叠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5.
一、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位于大兴安岭一内蒙古褶皱带额尔古纳地块北部,额尔古纳金、有色金属成矿带内。区内出露地层有;中生界下一中侏罗系统绣峰组;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漠河组;中一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下白垩系统光华组;第四系全新统。区域构造发育,主要有火山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以北西、北北西向断裂为主。区内侵入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晚侏罗世石英闪长岩。  相似文献   

6.
济宁煤田济北矿区构造展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济宁北矿区区域构造特征以及区内各井田地质资料的统计研究分析,系统总结了该矿区断层构造的发育特征和展布组合规律。研究发现:在区域上,研究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且规模和强度较大,褶皱强度小,均为宽缓褶皱。矿区内的主要断裂有两组,一组为SN向的区域性断裂,构成井田边界,另一组为由其附生的NE向断裂,使其开采地质条件复杂化。区内NE向褶皱发育,多呈背、向斜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秦巴地区的构造单元若按习惯以五条深断层带为界划分成四个褶皱带,就使早古生代构造特征显得模糊不清。但若以下部构造层的特征为依据,以靖口关—丹凤—商南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构造单元,就显得十分明晰。在早古生代推覆构造的控制下,晚古生代使南部构造单元中形成山间槽,发育了泥盆系层控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
一、地质矿产概况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天山-兴蒙造山带大兴安岭褶皱带与小兴安岭优地槽隆起带耦合部位的扎兰屯-多宝山岛弧带,其北侧为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南侧为贺兰山-黑河蛇绿混杂带及孙吴上叠构造毓地的西北段。  相似文献   

9.
商丹地区幔源侵入岩是北秦岭活动陆缘型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Sm-Nd等时线年龄(973.9±85.9)Ma。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分属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三个系列的岩石均不同程度地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不相容性高场强元素,不同程度地贫化相容元素、过渡族元素、相容性高场强元素和TNT组元素,显示了系统的板块会聚边缘型地球化学特征。北秦岭侵入岩带与同时代的蛇绿岩带有力地证明,北秦岭晋宁运动的构造体制是板块体制。而且,该体制下形成的基本构造格局至今仍清晰可辨。所以,晋宁运动是秦岭褶皱带漫长演化历史中的一个独立阶段。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震资料、钻井和野外调查等研究,认为天井山构造带广泛发育重力滑动构造、断层转折褶皱、倒转背斜和双重构造等构造样式.天井山构造带变形具有垂向分层特点:上部构造主要为断层转折褶皱,02tjs10测线附近变形强度最大,向两端变形逐步减弱;下部构造为多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双重构造.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天井山构造带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变形序列为前展式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天井山构造带存在多个滑脱层系,才会形成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不协调收缩构造变形.该研究可以为天井山构造带乃至龙门山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浅析北巴颜喀拉造山型金锑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巴颜喀拉是松潘—甘孜构造系向西延伸部分,北部具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特征;南部具印支造山特征。区内发现了多个具有相似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造山型金矿床。近侧的东昆仑含金建造为三叠系提供了物源,成为Au、Sb、As的高背景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松潘—甘孜海盆自东向西逐步闭合造山,形成的大型剪切带及其旁侧的次一级褶皱和断裂-裂隙系统是矿化的定位构造,强烈发育的黄铁矿化、辉锑矿化、褐铁矿化是成矿的标志。这类矿床形成于印支造山晚期,是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法库城子山一带硅灰石矿床分布在吉黑地槽南缘调兵山背斜,赋存于早古生代富拉堡子岩组与岩体接触带附近,属接触变质型矿床。区域上构成了东、西两个硅灰石矿带。矿石类型有: 致密块状硅灰石- 方解石- 石英型, 硅灰石- 石英型, 巨晶硅灰石- 方解石型等三种类型。其主要围岩蚀变为硅灰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及角岩化,局部见矽卡岩化。富硅灰岩- 三叠世侵入岩- 构造裂隙系统是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3.
江南古陆东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构造属性逐渐被认识,但该区是否存在叠加褶皱及其叠加样式如何则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褶皱构造。通过对区内叠加褶皱特征和应力场恢复研究,并应用构造解析和赤平投影法研究叠加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盖层发育3期区域性叠加褶皱变形:区内早期遭受SN向挤压,形成加里东晚期近EW向褶皱(第一期褶皱);其后遭受SE—NW向挤压,形成印支早期NE向或NNE向褶皱(第二期褶皱);晚期遭受NE—SW向挤压,形成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近SN向或NNW向褶皱(第三期褶皱)。区域叠加褶皱主要有横跨和斜跨叠加褶皱,发育多样干涉样式。结果表明:第二期褶皱斜跨第一期褶皱,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深入研究叠加褶皱构造特征和变形演化史,对区内构造格架重建和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坪金矿床产于黄茅园与中华山花岗岩体之间外接触带.赋矿地层为上元古界及震旦系浅变质绿片岩相碎屑岩系,金源物质丰富.区域构造变形强烈,褶皱断裂发育,矿床总体受NE向大型韧脆性剪切带(F8)控制.矿化明显分为NW向和NE向两组,以NW向矿脉蚀变强,矿物组合复杂,金含量较高,富矿体产于两者交叉处.主要矿体均分布于变形强带内部及附近,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毒砂关系密切.目前发现含金矿脉37条,矿体近30个,找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的构造岩相学实测剖面研究,认为萨热克巴依复式向斜构造有利于盆地流体大规模聚集成矿,且萨热克铜矿床受构造和盆地流体作用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褶皱群落+顺层断层+层间连通性复式断裂-裂隙带,后期具有强沥青化流体侵入特征;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传播褶皱+侵入构造+穿层断裂-裂隙带。典型钻孔及坑道的构造岩相学相体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旱地扇扇中亚相杂砾岩为矿质的初始富集岩性,矿体在膝折构造及沿断裂构造侵位的辉绿岩脉部位增厚;层间和切层断裂-裂隙发育最密集构造应力区为富烃类还原性成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及储矿空间;总体显示萨热克铜矿具有构造与成矿流体叠加耦合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隆或金矿在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这三个时代的地层中均有产出,且矿化有选择性地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和粘土质岩的接触带发育,矿化岩石岩性主要为凝灰岩、粉砂质泥岩、构造角砾岩等。矿化明显受层间破碎带及断裂控制,不具有沉积矿床的特征;赋矿岩层的厚度很小,不具备作为层控矿床矿源层的条件;矿床附近及矿区大范围内无岩浆岩出露,缺乏岩浆成因的直接证据。结合区域矿床对比.认为隆或金矿属大气降水渗滤成因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一、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多宝山岛弧是大兴安岭弧盆系中次~级构造单元,北西侧为十二站火山弧,东南侧为贺根山一黑河蛇绿混杂岩带。早古生代多宝山岛弧的弧基底为兴华渡口岩群和落马湖岩群,晚古生代多宝山岛弧之上叠加了罕达气弧问裂谷,中生代盆岭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1977年对挡阳山—安坡山登封群剖面的地层、岩性、构造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首次发现登封群中有两个不整合存在;并将登封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青羊沟组、郭家窑组、金家门组及老羊淘组。前者置下太古界,次者置上太古界,后两者置下元古界。登封群中两个不整合,即青羊沟组与郭家窑组之间不整合(下不整合)和郭家窑组与金家门组之间不整合(上不整合),其依据是:(1)不整合上下两套岩系地层岩石组合有明显差异;(2)上下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有较大差别。并由此引起斜长石结构状态及角闪石光学常数不同;(3)上下两套岩石混合岩化程度不同;(4)构造形态和构造格局明显不同;(5)青羊沟组上部有类古风化壳物质存在;(6)接触带处(不整合附近)岩脉发育;(7)上下地层在时代上有明显差异等。  相似文献   

19.
一、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兴安地槽褶皱系-喜桂图旗中华力西褶皱带-喜桂图旗复背斜的北东段。喜桂图旗中华力西褶皱带向南西延人蒙古,与中蒙古苏赫巴托隆起相接。元古界到新生界地层在本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前古生代地层主要沿北东向的吉峰-环宇韧性推覆构造带分布,变质较深,变形较强,发育糜棱岩等韧性变形岩石。为本区金矿的母岩层。区内侵入岩从元古代至新生代均有出露,以古生代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野外剖面勘测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金锁关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金锁关-淌泥河剖面延长组总体呈现为褶皱-冲断构造变形样式,剖面北段的淌泥河处发育较为强烈的斜歪褶皱-冲断构造;该冲断构造属于瑶曲-云梦山冲断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中侏罗统卷入了与延长组协同的褶皱变形,并与其上覆的下白垩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表明其构造变形时间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剖面上强、弱变形区段2件延长组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中值年龄和池年龄非常接近地分布在(105±7)Ma和(93±6)~(94±6)Ma,表明金锁关地区延长组抬升冷却至AFT封闭温度以浅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100 Ma左右;砂岩样品AFT热史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延长组最晚在早白垩世中期的120 Ma左右已达到最大埋深增温,之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120~115 Ma的快速抬升、115~40 Ma的缓慢抬升和40~17 Ma以来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