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古生界油气资源非常丰富, 此外在中新生界也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揭示出该区中新生界也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因此, 为了揭示对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具有关键控制因素的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机制, 通过对顺北地区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 系统分析了该区中新生界断裂构造的类型、几何学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 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断裂以张性正断层为主, 发育少量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该区断裂发育数量众多但单条断裂规模较小、平面上呈杂乱展布且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层的差异活动特征。与区域动力背景和盆地演化阶段相统一, 顺北地区中新生界断裂演化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期3个阶段多期次伸展-挤压构造旋回, 而且该区所处的构造位置、下伏中二叠统火成岩地层特征及下三叠统柯吐尔组砂泥岩塑性层等对中新生界断裂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顺北地区连通T90~T50界面通源断裂的精细刻画, 揭示出在5号断裂带中部和7号断裂带中南部存在两大通源断裂发育区, 上述两地区部分断裂由T90界面往上一直断到T50界面之上, 对古生界油气向中新生界垂向输导具有建设性作用, 为该区中新生界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比例尺(1∶5万)的高质量塔城盆地和西准噶尔隆起区航空重磁资料,分析了巴尔雷克断裂两侧航空磁力和航空重力异常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构造和演化特征,研究了航空磁力、航空重力异常的地质成因以及巴尔雷克断裂对其两侧地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阐述了巴尔雷克断裂的几何特征及其在不同地段的表现形式,讨论了作为塔城盆地和吾尔喀什尔山造山带之间边界的巴尔雷克断裂的断层效应,包括对断裂带两侧沉积建造、构造形变特征、成矿带 分 布、蛇绿岩的产出特征、盆-山 构 造 格局的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利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塞萨尔盆地及邻区构造特征,系统搜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资料。根据布格重力异常,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方法(NVDR-THDR)识别出断裂信息,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重点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内的断裂体系。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主要发育近 EW 向、NNW 向、NW 向和 NE向4组断裂,认为 Oca走滑断裂向西延伸至海区内,推测了SMB走滑断裂和 Algarrobo走滑断裂平面位置;认为不同走向的4组断裂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使之整体呈 “倒三
角”型,“倒三角”内分西、中和东3个构造块体,块体间以断裂为界分别为SantaMarta岩体、塞萨尔盆地和SierradePerija山;最后,结合断裂分布、基底特征及前人研究,重新推测了塞萨尔盆地的边界,其边界均受断裂所限,盆地范围向南、向西扩展;盆地内部,断裂F8、F9 将盆地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和南部坳陷3个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4.
九瑞地区中新生代发育多期次多层次不同类型的滑脱构造,在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中主要形成3种不同类型的滑脱断裂:近东西向的逆冲推覆型滑脱断裂、近东西向的正滑断裂及北东向的重力滑脱断裂。结合野外及显微构造特征,分别对其同构造成因的脉体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近东西向和北东向逆冲滑脱断裂带流体特征相似,主要来源于有限的大气降水参与的水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两侧地层流体;正滑断裂中的断裂带流体主要为深部外来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3种类型滑脱断裂带的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均呈现2个主要的温度峰值,断裂的活动主要在约3 km和约4.5 km 2个深度。滑脱断裂属浅层次低应力脆性断裂,构造变形和流体活动特征与志留系及滑脱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中-新生界构造格
局与古生界构造格局差异较大。应用航磁、重力、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地层分布、区域构造变形特
点和含油气性特征,兼顾基底形态和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对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单元划分为“三坳一隆一斜坡”,即北部坳
陷区、西南坳陷区、东南坳陷区、中央隆起区和东北斜坡区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1个二级构造单元。显然,该构造单元的划分对
盆地中-新生界次生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湘北桑植-石门一带下中生界连续发育一系列侏罗山式褶皱,褶皱叠加特征解析对探索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变形期次及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断裂控制褶皱变形的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桑植-石门一带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及褶皱叠加特征解析,识别出了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期褶皱构造。研究区侏罗系与中三叠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与前白垩系之间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变形事件,可进一步推断桑植-石门一带褶皱可分为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两期。印支期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早燕山期褶皱轴迹可分为2组:一组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另一组呈北北东向。早燕山期2组褶皱与先期印支期褶皱叠加形成加强型和斜限型2种叠加类型,前者受控于印支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逆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后者受控于早燕山期北西西向区域挤压应力形成的北北东向逆断裂,且受限于先期北东东向-近东西向构造。此变形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研究区褶皱轴面和逆冲断裂无向东或南东倾斜极性。   相似文献   

7.
渭河盆地发育着几个活动断裂系统。近东西向弧形断裂系由七条近东西向的弧形断裂组成,它们纵贯全区,控制了渭河盆地的基本轮廓,构成了渭河地堑构造的主体,决定了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导致盆地内6级以上强震沿其分布。东西向和北西西向两断裂带是盆地内的重要成员,前者可能表现为蠕动横移,后者控制渭河水系流向,可能是2次强震的发震构造。北北东向断裂系积极改造水系控制现今中小地震译动;北西向弧形断裂系决定了盆地西端的地震活动。南北向破裂形迹微弱似乎不足以发震。  相似文献   

8.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海域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并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系统研究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特征及其成因演化。断裂构造类型按运动学特征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扭动断层和反转断层;按断层级别与规模可分为一级控盆断层、二级控凹断层、三级控带断层、四级控圈断层和五级层内或层间小断层。研究区主要发育了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4组断层,平面组合样式有平行式、斜交式、雁列式、斜列式等;断裂剖面形态有犁式、座椅式、坡坪式、平直式等,剖面组合样式包括伸展性质的地堑、地垒、“Y”字形、反“Y”字形、复合“Y”字形、同向断阶、反向断阶、“入”字形、羽状、帚状、树枝状、梳状和扭动性质的似花状、半花状以及挤压性质的叠瓦状。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有6个地质时期:①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伸展活动;②侏罗纪末期挤压反转;③早白垩世弱伸展活动;④始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活动;⑤晚渐新世伸展活动;⑥新近纪弱伸展活动。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伸展-反转挤压(隆升)构造旋回,上述断裂分期差异活动是周边板块运动和深部地质作用双重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重力滑脱构造是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南大西洋两岸整体发育2种不同塑性层的重力滑脱构造,一类以下白垩统盐岩、硬石膏为塑性层,另一类是以上白垩统-新近系海相泥岩为滑脱塑性层。且均可从陆向海依次划分为拉张区、过渡区和挤压区。为了厘清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差异及对油气成藏影响,选取2个代表性盆地——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进行对比剖析,从而查明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在相应构造带内构造样式及其油气成藏差异。整体上,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表现为盐构造活动剧烈,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发现多;过渡区盐构造活动强度减弱,油气富集程度高;挤压区构造活动强烈,盐岩大规模聚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差,油气发现少。相比于盐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泥岩塑性层重力滑脱构造在拉张区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断块圈闭与储层、烃源岩匹配良好,是主要的油气富集区;过渡区,大量塑性泥岩堆积,泥底辟规模大,深缓底辟型构造是油气有利富集区;挤压区以典型逆冲叠瓦状构造为主,烃源岩、储层和油源断层配置良好,油气富集程度高。针对上述2种不同类型重力滑脱构造样式在烃源岩、储层及油气成藏的差异影响分析,为相关类型重力滑脱构造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河南洛阳-济源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推断禹州盆地和襄县盆地北部为油气目标层连续地段,结合前期工作初步圈出两盆地为油气(页岩气)远景区。"河南洛阳-济源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是河南省开展的首个中央财政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共同承担,工作周期为2015~2017年,调查区面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郯庐断裂带隐性走滑断裂特征和发育机制,确定它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利用青东—莱州湾构造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研究隐性走滑断裂的构造特征、识别标志、断裂样式及成因机制,分析它与油气聚集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隐性走滑断裂可归纳5种识别标志:(1)断裂走向一致、倾向相反;(2)断裂平面变形明显、两侧地层产状突变;(3)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地震相差异大;(4)断裂呈直立"栅栏状"特征;(5)断裂两侧油水关系不统一。包括潜山直立型、盆缘调节型、盆内末端型和盆内桥连型四类构造样式。该区隐性走滑断裂的大量发育与喜山运动向东挤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共同作用有关;隐性走滑断裂对圈闭形成、沉积特征和油气的运聚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该结果可以有效指导研究区油气二次勘探,为走滑断裂带的精细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银川盆地不同构造层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银川盆地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以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为基础,分析构造样式类型和发育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从断裂控盆方面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银川盆地经历中生代挤压隆升剥蚀和新生代伸展断陷2个主要演化阶段,共发育4类构造样式,其中新生界构造层以伸展和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基底构造层以挤压和反转构造样式为主.该研究结果对明确银川盆地地质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地表地质和勘探地震资料为基础 ,对洛阳盆地的负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负反转构造的形成受洛阳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并受宜阳—洛宁断裂的制约 :负反转构造仅在宜阳—洛宁断裂下降盘发育 ,反转强度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并直至消失的趋势。负反转构造的出现不利于该区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14.
滩间山金矿田产出部位及矿体延展严格受断裂构造制约。矿田区主要发育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张扭性断裂和近东西向扭性断裂。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均为控矿断裂,但北东向断裂的控矿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本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张广才岭边缘隆起带的中北部,宁安盆地西边缘,南邻敦一密深大断裂带。区域内地层简单、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发育,尤其是受北东向规模巨大的敦一密断裂带影响,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韧性剪切糜棱岩带构成本区最基本、最重要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力场研究东北地区断裂分布及构造分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深入研究东北地区断裂分布及构造分区,利用全国1:2 500 000布格重力异常图,分析了泛东北地区(包括东北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分地区)的区域重力场特征.利用布格异常变化形态,并参考地质资料,在研究区内划分出岩石圈断裂14条,壳内断裂11条.根据大兴安岭和依兰-伊通两条明显的重力异常梯级带把研究区划分出兴安、松嫩以及张广才岭等三大重力异常区,在划分断裂和分析重力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分区.其研究成果为认识和研究泛东北地区油气与矿产分布提供了重力场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构造活动与应变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截至2016年底、约30 a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借助灰色关联度垂向综合指标提炼、年变速率与趋势累积率计算,分析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构造活动特性、水平及时空差异,以及与研究区内中强以上地震、区外大震孕育-发生或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1)断裂活动特性总体上与地质资料一致。2)研究区内MS5.8以上地震及区外汶川大震震前多出现异常。3)垂向断裂活动较快的是渭河盆地西部、六盘山构造区北部;较慢的是渭河盆地中部、海原断裂、六盘山构造区南部。山西断陷带、西秦岭构造区北部长期能量积累明显;六盘山构造区至渭河盆地西部两端活动、中间相对闭锁,尤其近几年。  相似文献   

18.
渤中21-22构造区构造活动活跃、断裂系统复杂。利用地震、钻井、地化和试油等资料,研究渤中21-22构造区断裂分布、断裂演化等特征,分析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古近纪早期强烈伸展作用控制渤中西南次洼的形成,进而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叠加作用控制下,研究区发育构造圈闭、岩性—构造圈闭、岩性—地层型圈闭等类型;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等构造运动控制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由断裂、不整合面和砂(砾)岩层等共同组成研究区的疏导体系,其中断裂占主导地位。已钻井揭示研究区为油气有利的优势聚集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断裂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构造分层、分期和分区发育强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断裂可以分为以逆冲构造为主的盐下基底构造、以盖层滑脱为主的盐上下古生界、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的上古生界和新生界4个构造层,自盐上下古生界至新生界构造变形总体逐渐减弱;平面上,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更为强烈,以叠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密集分布,而玉北地区中西部冲断作用较弱,以逆冲滑脱、高角度逆冲构造为主,次级断裂不太发育,相对分散分布;断裂演化时间上,加里东中期玉北地区东部断裂活动强,中西部断裂活动较弱,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东部断裂相对稳定,中西部断裂活动相对较强,反映断裂活动自东向西的迁移特征;断裂构造发育位置、走向和分布受先存基底构造、构造应力场背景和膏盐岩滑脱层等共同控制;加里东中期断裂主要密集发育于先存基底构造薄弱带,受SE向挤压应力控制,断裂沿中、下寒武统由NW向朝SE向被动逆冲,形成多排NE向差异分布的逆冲断裂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前后地壳形变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唐山地区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和应力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区内现今构造活动主要是沿袭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形迹而进行,但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有所改变。大震前后的形变资料一致表明,隆起和凹陷的长轴方向,以及活动最明显的断裂均以北北东向占优势。北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方式以顺时针扭动并兼有垂直升降为特征。震区及邻区的断层微量位移和短水准等测量结果也表明.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多表现为压顺扭,北西向显张性兼反扭,近东西向断裂呈张性。实测断裂活动方式,大震构造裂缝带的特征及摸拟实验结果均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唐山大震的发生,就是北北东向活动断裂带的发展受到北部强大的阴山东西构造带的阻挡形成相对的“闭锁”区,在近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下,逐渐积累应变能,孕育成为大的震源体,直至地应力超过岩石的抵抗强度而突破“闭锁”,产生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