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一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2.
数字地质填图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野外观测路线的调查,对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制图,从而实现区域地质调查数据的野外获取及其成果的数字化统一性再现。1∶25万大庸市幅—吉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湖南部署的首个数字地质填图图幅。  相似文献   

3.
在1:25万济宁市、临沂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采用了PRB数字填图技术,其效果良好。实现了野外地质观察图、文、像的数字化;极大地改变和优化了传统地质资料的精度与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地质人员对区域地质观察结果的广度和深度的概括能力;大大缩短了填图周期。  相似文献   

4.
区域地质调查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公益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PRB数字填图技术在1∶5万黄沙包幅区域地质调查中效果良好。介绍了数字填图从野外PRB过程、室内PRB过程和最终阶段成果PRB过程,说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准确性、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以1∶25万西宁市、门源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实施过程中采用数字填图技术方法为例,探讨了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对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进生 《国土资源》2005,(11):48-49
地质调查工作,诞生于社会生产,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服务范围却是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世界上最早成立专门地质调查机构的是于1835年创立的英国地质调查所.此后,各国开始建立作为政府机构的地质调查所,调查本国的资源,为社会生产服务.起初地质调查所的基本任务是基础地质调查(进行地质填图)和区域矿产评价工作.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质勘查工作不仅成为矿业开发不可缺少的先行步骤,还以其独特的功能进入水文、工程、环境等诸多领域,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NGA)馆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编著的时间、地质资料的记载的内容、调查的组织机构、调查的目的、手段、方法等方面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编著的区域地质资料,存在一定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将其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大发展期和数字填图期.  相似文献   

8.
农业生态地质调查涉及到与农业生态相关的诸多地学方面 ,其主要包括地貌、地质结构及土壤、地球化学及工业发展对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在调查工作中主要借鉴于地质学、农学的基本工作方法 ,如农业地质填图、剖面测量、样品采集 ,以及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编绘各类农业地质图件等。  相似文献   

9.
正政府需要地质工作,但地质工作取得的众多成果,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广为人知、广被利用。如前些年在全国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是现代地质工作主动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创新之举,也是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分析了土壤中54种元素及有关表征土壤的其他指标。这些海量基础数据的获得,为农业地质的发展提供了战略基点,虽然对当地的发  相似文献   

10.
1我国1∶5万地质填图现状区域性地质调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对农业、水利、冶金、能源、国土规划整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1∶5万地质填图仅完成国土面积约20%,而每年所能完成及待印刷出版的图件约200~300幅,仅占国土面积的0.0...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方法(重力、地震、电法等)是地质调查及填图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二维地质填图,三维地质填图/建模更迫切地需要借助地球物理数据来获取大量与深度有关的地质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物理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填图方法。首先,将不同地球物理手段所获取到的数据格网进行可视化建模综合;然后,在有限的地质采样约束下进行解释并直接映射为地质三维模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并能在地质调查工作中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地球物理资料较丰富而地质采样相对匮乏的三维地质填图问题。此外,它也可应用于传统三维地质填图工作中,以极大地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提升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针对野外工作管理与服务需求,基于我国北斗卫星技术、
GMSS技术、网络技术、网格技术、3G音视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上述技术的集成与协同技术研究,建立了野外地质调查管理服
务应用系统和平台。通过数字地质调查系统(RGMAP)和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的统一整合与集成,实现野外作业人员与驻
地和野外工作站及大区中心的互联互通,形成野外地质调查生产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远程服务网格结点体系和格架,为野
外地质调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实现了野外填图人员与室内相关
专家实时地开展业务交流,实时地提高了野外填图技术人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识别与准确全面描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构建地学数字填图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特别是GIS相关技术、地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地质数字填图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地学数字填图系统(GeoGIS)”针对地学工作实践,可以完成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建库、成图、数据管理、分析。系统于2003年起即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是国家“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地学数据库是实现地质调查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已有地质工作成果资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地质工作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国家基础地学数据库以全国性基础与专业地学空间为基础,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大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多源一体化信息整合技术,按照不同的应用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前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数据自动、快速地建立区域三维地质体模型是中国全面开展三维数字地质填图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产状、地质界线与路线剖面等野外区域地质调查要素,提出了一种二维平面地质图及路线剖面图向三维地质体模型的快速转换方法。该方法针对无剖面约束及含剖面约束2种情形,通过地质界线区域分割、多段线仿射变换等空间几何变换处理,推估出剖面线约束的地下地质界线,基于Coons曲面构建出地质体的侧面模型;然后,通过约束三角网算法构建地质体的顶、底面模型,最终建立拓扑一致的区域地质体三维模型。基于此方法,对中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区域进行了区域三维地质建模实践,实现了火山口、地层、岩体、断层等典型地质构造的快速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16.
2007年,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在新开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2006年项目)中对2个项目进行了数字化试点工作,黑龙江省第五地质勘察院承担了《黑龙江省呼玛县宝龙屯、胡通镇、五道卡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数字填图试点项目)。  相似文献   

17.
近日,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完成的《1:25万平顶山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经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审验收,以优秀级获得通过。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采用国内最新地质调查与研究理论、方法、手段,在早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岩浆作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组织专家对我国海南岛幅、上海幅等3个1∶100万标准图幅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集中评审验收。这是我国在完成永暑礁和南通2个试点图幅的基础上,首批依据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以海洋实测资料为基础开展的调查项目,为海洋资源勘查、涉海工程建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据介绍,海南岛幅、上海幅等3个图幅的调查工作以高新海洋探测技术为支撑,采用深水多波束、地震、重力、磁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自然资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对基础地质工作提出了“提升服务能力”的新要求,具体是:全面推进区域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建立基础地质核心数据库;开展精细化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和天然富硒土地资源详查,建立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数据库;推进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等综合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20.
地质大调查工作不仅涉及全国基础地质、地质矿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等多专业、多比例尺等多种工作手段,还涉及中央、地方、社会等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由于地质工作部署在地质工作中的先行性地位,做好部署方案编制对整个地质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平台建设是为了统筹多种资金来源的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优化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方案编制,实现工作程度数据、部署专题数据等多源数据的一体化耦合显示、综合分析、部署方案编制等功能。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平台的建立,提供了中央地方共享工作程度数据和地质调查工作部署需求对接的一个重要渠道,以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了中央地方部署方案"协同"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