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明确农业气象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抗灾能力及灾情评估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策略,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致灾因子提出不同的防御对策措施,可为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数据共享及应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简析了国内外油气大数据研究现状。基于我国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服务目标和主流大数据建设技术,提出了油气资源地质调查大数据逻辑架构和应用架构,并展望了油气资源调查大数据中心在油气地质调查、盆地协同研究、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是理念、技术和资源,为地质调查工作带来新技术、新模式与新动力。本文分析了地质大数据的组成、特征与应用的理论基础及面临的挑战,梳理了国内外地质调查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的新态势,探讨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大数据应用的4个方向,提出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中大数据发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川藏铁路沿线地灾景观格局的决定因素,针对雅安—昌都段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计算得到地灾与致灾因子空间格局的13个景观指数,对比变量相关矩阵分析方法,运用主成分变换结合夹角测量的手段,探究致灾因子影响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的主次关系.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景观指数之间的数值差异度大,不同数据集间景观描述相近带来的相关性研究失效等问题,让分析结果更为准确.研究发现:川藏铁路雅安—昌都段地质和地形坡度要素主导控制着地灾分布;冰川积雪融水作用影响地灾分布,使得降水影响不明显;未检测出高程、流域和土壤与地灾的分布特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地质大调查工作不仅涉及全国基础地质、地质矿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等多专业、多比例尺等多种工作手段,还涉及中央、地方、社会等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由于地质工作部署在地质工作中的先行性地位,做好部署方案编制对整个地质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平台建设是为了统筹多种资金来源的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优化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方案编制,实现工作程度数据、部署专题数据等多源数据的一体化耦合显示、综合分析、部署方案编制等功能。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平台的建立,提供了中央地方共享工作程度数据和地质调查工作部署需求对接的一个重要渠道,以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了中央地方部署方案"协同"编制。  相似文献   

6.
美国地质调查的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南北战争之前的地质调查→西部四次重大的地质调查→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确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正式成立→战争期间的地质调查→20世纪的地质调查→目前的地质调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成立标志着其公益性地质调查开始步入正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公益性地质调查的要求亦不同.目前,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主要任务是地学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7.
利用基于字节指纹极值特征的数据分块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灾备数据恢复方法.该方法对源数据和备份数据进行可变长数据分块,计算并比较对应数据块摘要值,确定源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差异数据,采用差异数据拷贝的方法完成数据恢复.实现了对重复数据的有效检测,比完全数据拷贝节省32.79%-85.36%的网络带宽.  相似文献   

8.
在地震灾区重建规划用图测绘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充分利用已有基础测绘资源及灾前灾后影像资料,采用航测遥感技术对多源遥感影像的处理及多源数据快速整合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可靠、及时、高效率制作地震灾区影像地图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简称InSAR)是获取地表形变的重要手段, 由于InSAR数据获取的限制和数据处理中产生的精度误差等问题, 在地灾隐患识别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联合地质灾害本身进行分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InSAR技术与研究区孕灾背景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三峡库区巴东段的地灾隐患识别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ALOS-2 PALSAR雷达影像, 应用时序InSAR技术得到了研究区的变形空间分布和变化速率, 并结合研究区的孕灾背景, 将易发性等级、坡度、工程岩组和是否与灾害目录重叠4个指标作为地灾隐患判别的指标, 综合识别出19处疑似地灾隐患区, 然后对疑似地灾隐患区进行了逐一野外核查, 经验证地灾隐患识别成功率为78.9%。研究成果证明了将InSAR技术和孕灾背景相结合进行地灾隐患识别方法的可行性, 可在区域灾害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红文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10):51-52,55
致灾营力当量定律、实际成功预报情况和已发生典型地质灾害数据反演,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级别致灾营力当量界线值确立的依据。运用预报软件的空间平面分析功能,运算追踪生成预警等级分区图,为预警会商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暴雨型洪涝灾害预警方法时效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接入实时降雨数据的暴雨型洪涝灾害临灾预警方法。根据时序分析模型由历史降雨数据和实时降雨数据分析识别异常降雨,并将异常降雨、地形起伏、高程和河网因素作为影响因子,构建暴雨型洪涝灾害风险指数,以"日"为时间尺度进行短时暴雨型洪涝灾害风险分析。从异常降雨致灾角度出发,根据降雨的异常程度将暴雨型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无风险、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和高风险5个等级,进而实现临灾预警,为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以广东省清远市2014年5月的洪涝灾害为例,接入5月21日至5月26日期间逐日降雨量数据,实现了临灾风险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六日内清远市阳山县中下区域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较大,与实际灾情相吻合,达到了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对地学数据的可视化表达精度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但地质调查数据常具有多源、多维、海量、多专题、多尺度和多时态等特征,而三维数据存储、组织与管理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高效管理并有效利用这些复杂且海量的地质数据去解决各种复杂的地质问题服务社会,成为了城市地质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方向。基于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全空间一张图的构建过程,从多源三维模型一体化融合管理与分布式存储、轻量级全空间三维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海量三维数据快速渲染和浏览器端三维模型分析及专业应用4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了城市地质调查全空间一张图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应用实践。研究结果实现了城市级大规模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的高效集成,提高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可视化的表达效果,为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业务技术体系是支撑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必然要求。文章聚焦全链条、多主体、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需求,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的技术体系框架,构建了涵盖常态减灾和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重建等非常态救灾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建立了信息产品开发、行业数据协同、网络大数据挖掘、信息服务平台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其中,信息产品体系构建从灾害管理过程、主要业务类型和工作任务方面进行三级分类。信息产品开发方面研发了基于致灾、灾情、救灾3类标准灾害信息要素的灾害信息产品制作、表达和动态定制技术;行业数据协同方面研发了双向自适应的部门微服务数据共享新机制及多部门多源异构数据接入、融合处理技术;网络大数据挖掘领域研发了基于网页、移动通信、社交网络、物联网等网络大数据的致灾、灾情、救灾要素信息挖掘与融合分析技术;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搭建领域研发了基于云服务架构的时空分布式大数据管理、业务工具模型集成、“云+端”多渠道信息服务技术。该技术体系解决灾害信息服务时效性不高、完备性不足等问题,为开辟与政府部门统计并行的灾害信息数据获取新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图片新闻     
韦慧晶 《青海国土经略》2009,(4):I0003-I0003
7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主办,青藏专项青海项目办公室承办的“青海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总体部署方案暨整装勘查方案论证会”在西宁召开。会议论证通过了《青海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总体部署方案》及九个重点区域整装勘查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利用武陟县1960~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雷灾典型实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武陟县雷暴的气候特征、雷灾的年变化特征和行业特征,以期能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为当地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武陟县雷电活动的时间有很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雷暴多集中出现在每年的6~8月,以7月出现最多,11、12、1月出现最少,以持续时间为2小时内的短时性雷暴天气为主;在各主要行业雷灾受损设施中,广播系统遭受雷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家用电器遭受雷灾次数最多,其直接经济损失次之,近5年雷灾损失有明显快速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区域范围内外地质营力相对稳定,因此,地震的震源、震级、发生时间是影响大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的主要因素。为研究"5·12"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地质灾害时空发育的影响,以1998-2018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降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的活跃性呈周期变化,正常情况下呈现3 a左右的小周期,"5·12"地震后地质灾害逐年增强,4 a达到峰值,之后逐年减弱,8 a后其影响不明显;②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对强度地震后变化不大,但较震前在各类型分区所表现的地质灾害活力与强度不对应,地貌分区中地灾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盆地,而地灾活力最强的为川西北高原;岩性分区上震后地灾易发性与震前相比较第四系高于坚硬岩区;构造分区上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地震前后扬子准地台发生的地灾强度均远远大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但地灾活力明显弱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基本构造单元也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技术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社会提供全面、权威、及时、便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根本宗旨。本文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结合国家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五十个工程"的实施,研究提出了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技术框架,梳理了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技术路线、重点建设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方法(重力、地震、电法等)是地质调查及填图工作中的重要手段。相对于二维地质填图,三维地质填图/建模更迫切地需要借助地球物理数据来获取大量与深度有关的地质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球物理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填图方法。首先,将不同地球物理手段所获取到的数据格网进行可视化建模综合;然后,在有限的地质采样约束下进行解释并直接映射为地质三维模型。实践证明,该方法自动化程度较高,并能在地质调查工作中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地球物理资料较丰富而地质采样相对匮乏的三维地质填图问题。此外,它也可应用于传统三维地质填图工作中,以极大地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重力滑块模型和已发灾害规律研究,总结发现了致灾营力当量定律,揭示了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灾规律,明确表达了灾害发生时内致灾营力当量与降雨致灾营力当量值的需求关系。该定律成功应用于内外致灾营力当量的归一化处理,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级别划分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质数据内容复杂,数据量大,抽样是检查地质数据质量不可缺少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地质数据的抽样检查基本上采用百分比抽样方案及简单随机和分层抽样方法。本文是在制定地质数据质量检查评价规范过程中进行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首先阐述国内外用于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抽样检查的标准及相关研究的现状,并结合地质数据的特点,分析适用于地质数据质量检查的抽样技术,探讨解决不同类型地质数据的抽样方案和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