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55年来澜沧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澜沧江流域及周边共30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Co-Kriging插值以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澜沧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分析时段内全区、北部和中部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南部年降水量出现减少趋势。春季全区、北部、中部和南部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夏季均呈减少趋势;秋季全区和南部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北部和中部呈增加趋势;冬季全区、中部和南部呈下降趋势,只有北部呈增加趋势。② 近55年来,全区包括北部、中部和南部年降水都存在近29年、近22年和5-10年左右的周期,这3个周期在分析时段内表现很稳定,具有全域性。全区、北部和南部还存在明显的13年左右的周期,中部1975年前和1995年后也存在13年左右的周期,北部1975年前存在明显的7-10年的周期,1995年后,7-10年的周期表现也比较稳定。降水量变化的第一主周期是近29年,第二主周期是近22年。③ 澜沧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由南部向北部减少,流域南部降水最多,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 mm以上,中部多年平均降水量处于800~1100 mm,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小于800 mm,大部分在400~800 mm;澜沧江流域年降水重心和月降水重心都集中在中部,其中11月的降水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向东南方向迁移了131.82 km。从季节来看,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水重心向东南迁移,冬季的向西北方向迁移,雨季降水重心相对比较集中,旱季降水重心相对 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2.
达州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达县测站1961-2007年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主要采用小波分析,结合趋势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达州市47年来近地表气温、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达州市近50年来冬季(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0.9℃(0.4℃),增温速率接近0.18℃/10a(0.08℃/10a),低于全球的升温幅度.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冬季气温的周期性发现,达州市的冬季气温存在着明显的8年和50年以上的特征时间尺度和周期性振荡.通过对降水的趋势分析发现,夏季降水的增加幅度比年均显著.小波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达州市的夏季降水同样存在50年以上的特征时间尺度,但在小尺度上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存在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近2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部地区、陕西和宁夏交界地区、甘肃部分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植被NDVI下降。从不同植被类型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DVI都在提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整体上都呈弱的正相关。但与其年内变化则都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当月均温量超过20℃时,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当月降水量在0100mm期间,植被NDVI随降水线性增长,当月降水量超过100mm之后,不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植被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植被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金沙江流域30个气象站46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运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对金沙江流域的气温和降水在年与四季中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效应最明显;流域的降水量总体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冬两季的降水量变化较明显。至2006年后,除时间尺度6a以下,流域的气温在其他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高期。夏秋两季降水量在2006年后将处于偏低期,年、春冬两季降水量则将处于偏高期。流域的气温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别,高值区与低值区分别位于流域的下游和上游地区;而降水的发生主要在流域的东北部。  相似文献   

5.
陕西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利用陕西96个台站近40a气候资料,通过对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得到陕西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1)近40a来,陕西平均气温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低温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陕北西部上升幅度最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夏季平均气温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极端气温明显上升,特别是90年代以后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明显。(2)陕西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季降水量增加明显,夏季降水量减少,尤其是关中西部增加明显。(3)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变化存在以1985年为跃变点,这次跃变比全国晚5~7a,比西北地区提前1a。  相似文献   

6.
上海气候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和主要天气现象记录资料,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上海主要气候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年均气温呈中心城区高、周边郊区低的分布,中心城区与郊区年均温差最大可达0.9 ℃;降水量在中心城区和南部地区较多,而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少;高温日数中心城区明显多于东部和南部沿海,最多相差9.5 d;暴雨日数在中心城区和浦东较多,而在西部地区较少;雷暴、大风和大雾日数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城郊差异;霾日数在中心城区远高于郊区,最多相差49.2 d。1961-2013年间,上海年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高温日数和霾日数分别以2.7 d/10 a和11.3 d/10 a的线性趋势增加,暴雨日数呈弱的增加趋势,而雷暴、大风和雾日数在1961-2013年间,分别以1.9、3.7和5.2 d/10 a的线性趋势减少。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1—2008年巴中地区4个站点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滑动平均、MK法及MHF小波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巴中地区的年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暖→冷→暖3个阶段,并呈现出8年的准周期变化特征;冬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显示出暖→冷→暖3个阶段性特征,而夏秋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则显示出暖→冷→暖→冷4个阶段性特征。巴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递减率为13.813mm/10年;春季降水量低于全国的春季平均水平,夏、秋季平均降水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巴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较为显著的2年和6年的准周期变化,降水量增加和减少的突变较多显示出其复杂性。春、夏、秋三季的降水量有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而冬季的降水量有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巴中气候特征的分析对巴中农业区划和生产安排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巴中地区38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8年巴中地区4个站点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滑动平均、MK法及MHF小波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巴中地区的年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暖→冷→暖3个阶段,并呈现出8年的准周期变化特征;冬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显示出暖→冷→暖3个阶段性特征,而夏秋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则显示出暖→冷→暖→冷4个阶段性特征。巴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递减率为13.813mm/10年;春季降水量低于全国的春季平均水平,夏、秋季平均降水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巴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较为显著的2年和6年的准周期变化,降水量增加和减少的突变较多显示出其复杂性。春、夏、秋三季的降水量有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而冬季的降水量有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巴中气候特征的分析对巴中农业区划和生产安排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川西高原植被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NOAA-AVHRR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趋势系数、皮尔逊相关、Morlet小波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1982年1月-2002年12月川西高原植被和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良好,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增加,局部退化(高原南部和东部);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总体少变,局部有所减少;NDVI与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与气温的相关性比与降水相关性大;NDVI周期约为5和10年左右,与降水和气温周期相同。川西高原地区植被及气候特征的分析为川西高原旅游和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研究川西高原的生态、气候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降水的时空变异分析是认识区域水资源形成与演变的重要方法。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不仅可以系统地对降水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而且能从空间上把握降水的分布格局。本文将河南省近51年雨季降水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回归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插值模拟及交叉验证等,对河南省降水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雨季降水整体来看呈增加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但9月份表现异常,呈下降趋势。(2)月降水量差异明显,最大降水量在7月份,平均达到178.3 mm;(3)在空间上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格局;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在南部以罗山、潢川为中心形成降水丰沛聚集区,北部以辉县为中心形成降水稀少聚集区;林县、栾川和西峡表现为空间例外,明显高于相邻区域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1.
Variation of pH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n cities of Jilin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idrainhasbeena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outhChinaandthesouthwestpartarethetwomainacidrainareasinChinawiththerangeof'pHvariationfrom4.5to4.O,andseientificstudiesonacidrainfocusontheseareas(WANGetal.,l997).Inre-centyears,however,inthenorthpartofChinaacidrainoccurred'notunusuallyandevenmoreseriouslysuchasincitiesofTumenandHunchuninJilinProvince.Itisessentialtodelveintothetemporalandspatialvariationsofatmosphericprecipitationacidityandthevariationscausesintheseareastoprovidesci-entificba…  相似文献   

12.
以济南市章丘区小冶睦里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取资料收集、井间地震、钻探验证等方法手段,分析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采空区解译推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井间地震层析成像速度反演结果体现为高速分布的区域,推断为基岩完整区域;速度反演结果体现为低速分布的区域,推断为采煤采空区域。经与钻探工程比对,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推断的采空区位置与钻探揭露深度较为吻合,表明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济南市章丘区小冶睦里煤矿采空区勘查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该地区同类型的采空区勘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镓是煤中可利用的伴生元素之一。通过研究我国煤田中镓的分布特点,将其在煤层中的富集情况划分为区域富集和全段富集,并从煤岩类型、矿物组成、元素对比等方面分析得出镓在顶底板附近煤层富集时,与煤灰产率、灰中w(Al2O3)等多为正相关关系;当镓富集于其他位置时,该相关性不明显。对相应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的对比分析表明,无机矿物和有机物质对镓在煤中富集有不同的作用意义,在以无机成矿作用为主的背景下,强调有机质在镓的富集初期具有重要作用。煤中镓的物质来源主要为陆源碎屑,后期地下水等作用对其有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崔昊  王筱明  滕磊 《山东国土资源》2013,29(2):42-45,49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96年至2010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的变化态势,并运用灰色-马尔可夫预测的方法,建立划分状态的GM(1,1)模型,对研究区域的耕地面积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波动较大的数据拟合较好,在预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济南市耕地面积在15年的时间中呈现出波动下降变化态势,虽在近年趋于稳定,但在快速城市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矿产勘查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地表矿、浅部矿、易识别矿日趋减少,矿产勘查工作正朝着寻找隐伏矿、深部矿、难识别矿的方向转变。因此,深部地质勘查研究日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招远市留仙庄矿区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及频谱激电测深(SIP)法对深部异常进行查探,共布设2条物探剖面,分别为108号、132号勘探线剖面。通过CSAMT与SIP测量工作,大致确定了招平断裂带的产状,对2条剖面CSAMT测量结果对比,大致确定了2条剖面所测区域在招平断裂带沿产状向下延伸位置及对应关系,圈定了3处高极化异常区域。该次工作充分发挥物探优势,验证了物探方法在深部找矿勘查中的有效性,总结了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煤矿断层导水是引起煤矿水害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煤矿断层的导水性勘查与评价是煤田水文地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煤矿采区布置与安全开采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煤矿开采初期查明矿区内断层构造的空间分布及其含导水性,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收集新安煤矿矿区地质、水文及物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瞬变电磁技术,对区内断层等构造的含导水性进行了勘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煤矿的开采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有效地预防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isk zoning of debris flow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abrupt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xploration of new method is needed in the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The extension theory is a new method to solve contradiction matters. Based on extension theory, AHP and GIS, the risk zoning model of debris flow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way in the risk zoning,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debris flow  相似文献   

18.
Application of extension theory in risk zoning of debris flow in Beij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Risk zoning of debris flow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abrupt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xploration of new method is needed in the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The extension theory is a new method to solve contradiction matters. Based on extension theory, AHP and GIS, the risk zoning model of debris flow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way in the risk zoning, early-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debris flow  相似文献   

19.
The precipitation in Shandong in July, August as well as the whole summer (JJA) and the corresponding 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the SV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e general circulations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underwent decadal changes around 1979.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in particular over key areas like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increased after 1979. Correspon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the rainfall in Shandong started to decrease around 1979. The synthesized analysis shows that when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hPa level decreases in the key areas,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hifts northward and an anticyclonic anomalous cell enforces the southerly flow over Shandong-Korea-Japan, Shandong could experience a wet period. A dry period is likely to occur when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increases in these key areas, the subtropical high moves southward or expands westward to a great distance, and a cyclonic anomalous cell controls Shandong. Respective conceptual models for the causative mechanism are obtained for the cases of July, August and the whole summer (JJA).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对地质学领域的10种中文核心期刊相关科技论文开展文献计量分析,着重分析了近五年来所刊载科技论文的发表量、基金资助、学科分布和关键词等特征及变化趋势。了解了近年来我国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基本信息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可以为今后进一步把握学科领域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