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胶北地区的下元古界荆山群、粉子山群的构造特征。依据不同轴向的褶皱的叠压关系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将胶北下元古界的主要构造变形分为三期:第一期:大致发生于2375Ma,以上覆岩系由北向南作顺层剪切为特征,形成新生的顺层面理和一系列显示强烈扁平化特征的小褶皱,沿底面形成大规模的具滑脱性质的韧性剪切带。第二期:发生于2171Ma 左右,由 NE—SW 收缩体制的作用,形成轴向 NW 的褶皱构造。第三期:发生于1800Ma 左右,由于自 SE 向 NW 的推挤,早期形成轴向 NE 的叠加褶皱,晚期则形成大规模的自 SE 向 NW 推覆的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2.
吕梁山区吕梁晚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区域性褶皱构造和北东向逆冲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其中大坡—大蛇头一带吕梁晚期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具代表意义,通过对韧性剪切带构造形迹研究,对认识吕梁造山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侏罗纪叠加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4.
蓬莱群地层宏观上表现为层序正常的单斜岩层,实际却变形强烈。通过对鲁东栖霞地区蓬莱群中劈理、褶皱、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变的研究,总结了蓬莱群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早期为伸展构造体制下的褶叠层构造,中期为剪切-收缩体制下中浅层次剪切变形,它们分别是苏鲁造山带俯冲折返后期的板上伸展构造不同阶段的反映;晚期则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的NW—SE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轴向北东的宽缓纵弯褶皱。蓬莱群与下伏结晶基底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并且受到早期构造作用的改造,深层次的韧性拆离断裂并不是完全沿着角度不整合界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连山关地区早元古代辽河群主要经历了两期区域变形,形成了两个世代的变形构造组合。早期为塑性-准塑性固态变形构造组合,由多种位态的层理褶皱、结晶片理、矿物拉伸线理和韧性剪切带组成,并以大型平卧层理褶皱及其枢纽与拉伸线理互相平行为特征;晚期为难塑性固态变形构造组合,由中小型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组成,同早期褶皱近共轴叠加。  相似文献   

6.
对以褶皱构造为主要构造型式的突出矿片来说,用褶皱变形系数这一定量指标,通过控制煤和瓦斯突出褶皱构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率。本文针对平顶山东矿区煤层褶皱变形的特点,分别用剖面变形系数法和平面变形系数法进行了突出危险性预测研究,取得了较可靠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江南古陆东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构造属性逐渐被认识,但该区是否存在叠加褶皱及其叠加样式如何则未见报道。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江南古陆东北缘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褶皱构造。通过对区内叠加褶皱特征和应力场恢复研究,并应用构造解析和赤平投影法研究叠加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盖层发育3期区域性叠加褶皱变形:区内早期遭受SN向挤压,形成加里东晚期近EW向褶皱(第一期褶皱);其后遭受SE—NW向挤压,形成印支早期NE向或NNE向褶皱(第二期褶皱);晚期遭受NE—SW向挤压,形成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近SN向或NNW向褶皱(第三期褶皱)。区域叠加褶皱主要有横跨和斜跨叠加褶皱,发育多样干涉样式。结果表明:第二期褶皱斜跨第一期褶皱,形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局。深入研究叠加褶皱构造特征和变形演化史,对区内构造格架重建和地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东西陆块拼合过程中,新太古代地体由于褶皱冲断形成紧闭褶皱及构造片体,形成地壳堆垛并发生顺层剪切各类小型构造,不同构造环境地体构造期次及构造样式受造山作用过程的控制,TTG、弧地质体、蛇绿岩及弧后盆地沉积、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具两期顺层面理、三期小褶皱,后造山花岗岩具一期顺层面理,古元古代末上述构造片体形成短轴开阔-线状紧闭褶皱,弧火山岩并叠加一期大角度轴面片理,前陆盆地之高繁群、滹沱群分别具两期及一期片理。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_2—J_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N_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
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变形是鄂西北南化塘地区的主期变形.分别由上震旦统碳酸盐岩褶皱层、耀岭河群强变形层及武当山群顶部糜棱岩组成。剪切带面理南倾,推覆方向自南西向北东.其内发育逆冲褶皱、剪切透镜体、A型拉伸线理等宏观构造及σ型、S-C、斜长石骨牌式、帘石雪球、压力影等微观构造.耀岭河群顶底层位发育蓝闪片岩,顶部为基性蓝闪片岩,底部为长英质蓝闪片岩,特征矿物是有铝闪石。剪切位移量大于16.8km,压力为5×106~3.8×106Pa.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变形同华北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相互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宏、微观构造特征研究表明 ,红柳河地区造山期韧性变形大致可分两个阶段。早期形成南倾的面理、东倾的拉伸线理、鞘褶皱 ,变形具右行逆冲剪切特点 ,有限应变分析表明具压扁变形特征。晚期变形形成红柳河主干背斜、西倾的拉伸线理及红柳河—前进工区左行逆冲走滑剪切带。根据变形岩石和未变形岩石年龄确定变形期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 ,变质变形特征显示变形层次属中浅构造层次  相似文献   

12.
吕梁山区晚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在收缩构造体制下形成一系列线状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推覆型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并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近周营—罗家岔一带的吕梁群两侧边界上,为区内规模大、影响广的区域性构造。由北至南,主剪切带走向由近南北向过渡为向东西向延伸,剪切带内构造岩石类型主要有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下盘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及与周围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经历了6次以上的构造变形。D1变形发生于中三叠世,是伴随盖层相对基底作自东向西大规模剪切滑脱而出现的以顺层面理、层流褶皱为代表的固态流变构造;紧随其后的是东西向挤压下形成的南北向复式褶皱;接着由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褶皱断裂系;自晚侏罗世晚期的D4变形开始出现了北东、北北东向以脆性断裂为主的构造格局。地幔隆起、基底较大幅度沉降决定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相邻构造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本区盖层褶皱较其它地区地台盖层褶皱更加强烈和复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地质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境内中晚元古代的构造以总体隆升形成其间多个平行不整合及愈合断裂为特征;加里东期构造早期表现为南部抬升北部下降,晚期表现为北部隆升南部下降;华力西期构造总体表现为北部抬升南部下降,海水由南东向北西侵入向南东部退去;印支期表现为北高南低北部形成近东西向宽缓褶皱。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地震资料、钻井和野外调查等研究,认为天井山构造带广泛发育重力滑动构造、断层转折褶皱、倒转背斜和双重构造等构造样式.天井山构造带变形具有垂向分层特点:上部构造主要为断层转折褶皱,02tjs10测线附近变形强度最大,向两端变形逐步减弱;下部构造为多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双重构造.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天井山构造带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变形序列为前展式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天井山构造带存在多个滑脱层系,才会形成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不协调收缩构造变形.该研究可以为天井山构造带乃至龙门山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城子矿田构造变形结构分析,以及矿田中构造变形结构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模式的建立,提出了以早期开阔褶皱为基础,晚期构造叠加构成圈闭空间的主体控矿格架,并用其进行成矿预测,指出今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奥雷褶皱冲断带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但对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样式与演化认识不清。利用覆盖全区的2D和3D地震资料、钻井和地质信息,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地质研究成果,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对地震资料进行了闭合解释,系统分析了该区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奥雷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可以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3段,其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①沿倾向从NE向SW具有变形层次渐浅、卷入层系渐新、变形程度渐弱的变化特征;②沿走向从NW向SE表现为扩展范围渐小、前陆沉积层系渐新、构造变形时间渐晚、缩短率渐大、缩短量渐小的特征;③西段和中段垂向上分层解体,东段为继承性变形。本次研究将助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油气勘探,并为澳大利亚北缘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盆内证据。   相似文献   

19.
从排列顺序、基本地层单位、稳定的岩性变化面或标志层、相变、层控矿床、褶皱构造六个方面分析,表明辽河群层序是有序的。辽河群遭受三次变形,即:下降阶段的下部构造层次的变形,有压扁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形成广域流劈理和区域变质岩;上升阶段的中间构造层次(A)的变形,有重力滑动形成的不协调褶皱、顺层剪切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与层内(片内)褶皱和水平拉张形成的拉伸线理与线状构造;褶皱阶段的中间构造层次(B)的变形,有局部出现劈理的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并存,伴生有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和逆冲-推覆构造。这种两次垂直运动变形和一次水平挤压运动变形的构造模式是决定辽河群层序有序性的构造基础。流劈理不是拉伸、轴面片理、多期构造作用的构造置换等成因机制形成的,而是在垂直压扁下化学成因的产物,可称顺层片理或构造层理。流劈理的成因机制是讨论辽河群层序有序性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南秦岭碧口地区韧性剪切带广泛发育在中元古代碧口群内,呈NEE~SWW向延展,向南倾斜。韧性剪切带内广泛发育有拉伸线理、S-C构造、剪切褶皱、鞘褶皱、剪切透镜体构造以及旋转碎斑系、多米诺骨牌式构造、不对称微褶皱等不同尺度的运动学标志,剪切指向表明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式为自南而北的逆冲型。构造式样的不对称及L-S构造岩的发育表明剪切带为区域非共轴变形机制,对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和形成时代做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