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通过土地储备,垄断土地市场,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必须直接面对两个实际问题。其一,如何落实土地储备资金;其二,如何规避土地储备风险。前者与土地资产处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土地储备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问题。当前,各地实施土地储备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认识本地区土地储备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式筹集前期开发资金,并科学地处置土地资产,最终建立商业性土地储备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2.
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实施土地储备,是政府经营土地资产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有序实施城市规划,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我国实施土地储备起步较晚,土地储箭工作仍在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中前进。广州市2004年实施土地储备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广州市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市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渊控,规范土地市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广州市的情况,对土地储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对,以促进土地储备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地储备作为一项新兴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近几年已在各地蓬勃展开并得以发展。它的实施,有助于政府对土地的集约化统一管理,也为国有企业脱困以及净化土地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土地储备工作,规范其运作和管理,使其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需要我们加强对土地储备管理运作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对解决城市中闲置、废弃、低效土地的利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向外扩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比研究中美土地储备制度,探索土地储备发展规律,对进一步加强土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快速城市化所需建设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美土地储备制度对比土地储备目的提高土地效率与增强土地调控美国的土地储备是指对城市闲置、  相似文献   

5.
一、土地储备制度宜加强立法 1明确土地储备机构地位、性质、职能定位需要加强立法 目前,许多城市虽然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但是土地储备中心尚未完全垄断一级市场。但由于土地储备机构地位、性质、职能的定位不明确,在对储备土地办理土地登记及进行土地抵押贷款时,土地用途无法确认,土地资产无法估算。  相似文献   

6.
10月20日,漯河市土地储备项目贷款资金信托计划成功发行,总额为1.5亿元,人大决议批复,政府承诺还款,筹集资金用于市土地储备中心对市级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储备。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储备数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储备数量是关系七地储备制度运行效率的主要问题.土地储备数量少,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能力就小;土地储备数量越多,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机制调节市场的能力越强,但会增加土地储备的资金成本,相应的风险也会增大。“实施城市土地储备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限制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目前,大多数城市在土地储备过程中没有系统的收购储备计划:土地收购多少、什么时间收购,基本是随机的,土地储备量、贷款规模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有必要探讨确定城市合理土地储备量的定量研究,为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及土地供应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储备在促进城市土地市场发展,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土地储备深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土地储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一、量力而行,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 从土地储备的数量方面分析,土地储备库存土地数量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土地储备太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者就会在土地储备中心外部寻求土地资源,从而弱化土地一级市场;土地储备太多,一方面造成土地和资金的双重积压,土地储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筹资风险,因为超额的土地储备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土地储备越发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18年宁波市建立土地储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以来,宁波市北仑区积极落实宁波市土地储备工作要求,经过三年实践,探索从"生地"到"熟地"的土地储备做地集成优化(以下简称"做地"),助力全区近期建设规划落地,土地统筹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省级土地储备机制,可以实施土地储备调控,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省级土地储备机构运作模式。研究结合湖南省实际的省级土地储备机制,对建立省级土地储备平台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行土地储备是调控土地供应,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滨州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自2001年7月成立以来,按照积极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用地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储备与经营新路子,不断完善运作机制,在培育规范土地市场,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调控能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决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土资源》2005,(3):14-18
人们怎能忘记,2001年2月,沈阳市新一任领导班子上任后,十分重视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沈阳市政府办公厅2001年3号文件明确批示:建立沈阳市市级土地储备交易中心,隶属于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其业务范围是根据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对国有存量土地,进行统一收购和储备,建立土地储备库。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的信息搜集、发布及土地交易的服务工作。沈阳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从2001年3月组建的那一天起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土地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注意在土地储备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土地储备量预测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分析土地储备量预测几种方法,并剖析方法的实质。根据已往六年来吉首市相关土地储备数据,对2017-2019年三年年平均土地储备供应量进行预测计算。发现趋势分析预测方法与灰色模型方法预测数值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因此,这两种预测方法比较适用于土地储备总量预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日,湖南省政府颁布了《湖南省国有建设用地储备办法》,以规范国有建设用地储备工作,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办法》从土地储备范围、资金管理、土地供应、监管手段等方面,对土地储备工作作出了严格界定。《办法》明确,国有建设用地储备范围包括:依法无偿收回、补偿收回或置换的国有建设用地;政府依法行使优先购买权收购的国有建设用地;以市场方式收购的国有建设用地;未确定土地使用权人的国有建设用地;已规划为建设用地并依法办理了转用手续的国有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16.
浅议土地储备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储备在国外即“土地银行”,最早起源于1896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20世纪初,在欧洲有很多国家也开展了土地储备工作。我国于1996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随后各地也都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在《通知》中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依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土地储备制度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7月9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8年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储备计划。这是北京市首次出台土地储备计划。该计划对年度新增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的总量、用途结构、空间布局、资金使用等作出了统筹安排。截至6月30日,通过联席会审议并启动实施的新增土地储备开发项目30个.土地面积约905公顷。计划执行率为32%。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之手,把土地储备推到了土地市场的风口浪尖上。为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储备管理行为,2007年11月,国家出台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这是首部全国性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随着《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土地市场的调控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储备资金的财务管理能力,成为摆在每位储备财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给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土地储备机构应运而生,而土地储备机构的运行和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因此,拓展土地储备机构的融资渠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城市土地储备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储备融资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对土地储备的几种融资渠道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土地储备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金和土地是土地储备制度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储备过程是土地流转过程,也是资金循环过程。土地储备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现阶段,土地储备机构运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依靠商业银行融资解决。而央行121号件的出台,给土地储备贷款念起了紧箍咒。银行贷款条件多、资金还款压力大、成本高,为此土地储备风险控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