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恒星形成区AFGL 5157进行了24′×24′(12 pc×12 pc)的成图观测,得到了该分子云的~(13)CO(J=1-0)和C~(18)O(J=1-0)云核各自的分布结构和平均物理参数.在云核的边缘位置,同位素丰度比X[(~(13)CO)/(C~(18)O)]约为10,接近于巨分子云的比值.~(13)CO和C~(18)O云核的维里质量小于云核质量,具有引力不稳定性,且C~(18)O云核更易塌缩.C~(18)O分子云核的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分子云柱密度分布分别为1.1×10~(23)×z~(-0.43)和4.6×10~(25)×z~(-0.58),z表示到云核中心的距离.由~(12)CO(J=1-0)高速线翼成份的测量,估计了外流源的质量损失率,求得外向流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近似为m∝v~(-1.8).~(13)CO分子云核的恒星形成率为23%,该区域可能受反射星云NGC 1985的触发而正在形成中大质量恒星或者星团.  相似文献   

3.
李波  裴春传  马红君 《天文学报》2007,48(2):139-152
利用青海站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从Spitzer的c2d项目样本中挑选出来的11个内部有恒星正在形成的孤立分子云核进行了13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对这些分子云核均观测到13CO(J=1-0)峰值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计算了分子云核的密度和质量,得到维里质量(MVIR)与LTE质量(MLTE)之比13CO(J=1-0)为0.85±0.40,C18O(J=1-0)为0.77±0.35.同时计算了云核的密度轮廓.  相似文献   

4.
朱留斌  杨戟  王敏 《天文学报》2007,48(2):153-164
利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观测站13.7米望远镜在IRAS 02232 6138方向进行了13CO,C18O,HCO 和N2H 的观测.随着探针分子的激发密度从13CO到N2H 逐渐增加, IRAS02232 6138云核的尺度从13CO的2.40 pc减小到N2H 的0.54pc,云核的维里质量从13CO的2.2×103M⊙减小到N2H 的5.1×102M⊙.研究发现,该方向区域内存在双极分子外流.对云核的空间密度结构用幂函数n(r)αr-α的形式进行拟合分析,得到α=2.3-1.2;随着探测密度的增加,该指数逐渐变平.分析得到, 13CO/C18O分子丰度比值为12.4±6.9,与暗云的11.8±5.9及大质量核的9.0-15.6值一致;N2H 丰度是3.5±2.5×10-10,与暗云核的1.0-5.0×10-10和大质量核的1.2-12.8×10-10值一致;HCO 丰度为0.9±0.5×10-9,接近大质量核的1.6-2.4×10-9值,没有发现HCO 丰度增长.结合IRAS数据,得到云核的光度质量比范围为37-163(L/M)⊙,由IRAS光度估计, IRAS 02232 6138方向云核内嵌埋的大约是一颗主序O7.5星.  相似文献   

5.
对Ursa Major区域的高银纬分子云HSVMT 27的~(12)CO、~(13)CO和C~(18)O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这块分子云~(12)CO的激发温度较低,并探测到一定的C~(18)O辐射,但由于其发射较弱故未能成图.在0.17 km·s~(-1)的速度分辨率和0.08 pc的空间分辨率下,认证了26个~(13)CO分子云核,它们的本地热平衡(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LTE)质量在0.5–10 M_⊙,均小于其维里质量,且并未发现有红外点源与云核成协.总之,数据显示在这块分子云中并没有恒星形成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热动能与自引力的平衡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分析了在巨分子云聚合形成机制下旋臂扰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巨分子云聚合形成过程中,当不考虑恒星形成引起的巨分子云的破裂时,旋臂的存在使分子云在绕星系中心作自转运动时,在旋臂区域分子云的密度大大增加而使大质量分子云由于碰撞而形成,特别能促使一些质量更大的巨分子云形成。但当这些聚合形成的大质量分子云走出旋臂区域进入臂间区域时,它们又会自动瓦解。因此在整个星系盘上,与没有旋臂扰动情况相比,F(M)〈  相似文献   

8.
俞志尧  Nagah.  T 《天文学报》1995,36(3):337-340
本文作者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来研究Cepheus OB3巨分子云复合体的成块性质,得到了Ceop B和F的核的物理参数。研究结果表明:Cepheus OB3巨分子云复合体中的巨分子云是成块的,整个巨分子云复合体是没有被束缚的。  相似文献   

9.
巨分子云的碰撞造成了大质量恒星在碰撞分子云中的形成,这些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产生了膨胀的HII区域,从而使巨分于云碎裂成小质量的分子云。这是本文提出的巨分子云碎裂机制。因此巨分子云的寿命也主要由区分子云间的碰撞几率所决定。我们的分析表明,巨分子云的寿命有赖于巨分子云所在的旋涡星系中的不同位置。寿命的最大可能存在区间为8.18×10~7yr与2.45×10~8yr。利用我们提出的机制可以在分子云研究的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和动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度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  相似文献   

11.
王敏  杨戟  耿韬  朱留斌 《天文学报》2007,48(3):289-301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IRAS 23133 6050云核进行~(13)CO、C~(18)O、HCO (J=1-0)谱线观测.~(13)CO、C~(18)O、HCO 分子谱线辐射所对应的云核直径分别为4.0pc、2.1 pc、2.3 pc,质量分别为2.7×10~3M_⊙、0.9×10~3M_⊙、2.3×10~3M_⊙,气体平均密度分别为2.7×10~3 cm~(-3)、5.1×10~3 cm~(-3)、4.6×10~3cm~(-3).用幂律模型n(r)~~(-P)的形式分析了云核的密度分布,得到的指数p分别为1.75、1.56、1.48.分析发现,密度结构谱指数从云核的外部向内部逐渐变平坦.观测得到HCO~ 丰度为4.6×10~(-10),比暗云低一个数量级以上,比巨分子云也略低,而~(13)CO、C~(18)O的相对丰度比X_(13/18)为12.2,这与暗云11.8和巨分子云9.0~15.6的情况一致.该区域发现存在~(13)CO双极外流.由IRAS远红外光度和维里质量得到的光度质量比,分别为18.1,51.1、21.2.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文[1]中图1(a)和图1(b),分别对CepB和CepF进行成图处理,得到了它们的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通过对这些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的分析和研究,也得到了CegheusOB3巨分子云复合体是成块的,并且这些块是没有被自引力束缚的,同时还得到了CepB和CepF的外流的动力学时标。  相似文献   

13.
吴凌翔  杨戟 《天文学报》2005,46(2):136-144
对MSX红外暗云G79.2+0.38的11'×7'的区域范围进行了12CO(1-0)、13CO(1-0)和C18O(1-0)谱线的同时观测.观测到的两个C18O(1-0)谱线所界定的云核峰值分布分别对应MSX A波段的两块高消光区域.该区域的氢分子柱密度N(H2)-(5-12)×1022 cm-2,平均密度n-(3±1)×104cm-3.两块分子云核的13CO的线尺度分别是1.7和1.2 pc,而C18O的线尺度分别是1.2和0.6 pc,它们包含的质量为2×102-2×103M(?).分子云核的视向平均密度结构可用幂函数(?)(p)-p-0.34±0.02表征. 13CO和C18O的丰度和典型的光学暗云相比低了4至11倍,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13CO和C18O的相对丰度比X13/18随柱密度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N体数值模拟以不同粒子数对星系中巨分子云的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形成机制下,当对不同数目的分子云取相同的平均密度时,基本分子云的有效半径与其相应质量的立方根成正比,巨分子云的碎裂率与模拟基本分子云的数目无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的毫米波望远镜对74个大质量年轻星体或候选进行了C^18O(1-0)的谱线观测。在63个源中观测到了C^18O(1-0)发射,其中57个天体第一次探测到C^18O(1-0)谱线发射。根据谱线辐射温度(TR^*)和半宽(△V),利用LTE方法计算了每个测量源的C^18O(1-0)发射的光学厚度和C^18O(1-0)分子的柱密度。讨论了^13CO(1-0)和C^18O(1-0)的谱线强度比和积分强度比。  相似文献   

16.
根据(1)和中图1(a)和图1(b)分别对CepB和CepF进行成图处理,得到了它们的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通过对这些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的分析和研究,也得到了CepheusOB3巨分子云复合体是成块的。并且这些块是没有被自引力束缚的,同时还得到了CepB和CepF的外流的动力学时标。  相似文献   

17.
"气尘比"(Gas to Dust Ratio,GDR)是星际气体与星际尘埃的质量之比.广泛认同的银河系气尘比值是100-150.气尘比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星际环境,也与所考虑的尘埃成分相关.恒星形成区是恒星形成的致密分子云区域,不同的分子云,其GDR也可能不同于普遍采用的数值.此工作选择3个典型的恒星形成区进行气尘比的研究,它们分别是:大质量恒星形成活跃的猎户座(Orion)分子云,小质量恒星形成区的代表金牛座(Taurus)分子云,极少或者无恒星形成活动的Polaris分子云,对这3个天区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辐射环境恒星形成区的气尘比变化.在此对CO谱线积分强度与氢分子柱密度之间的转换系数X_(CO)取常数,以统计的方法计算了3个分子云的气尘比N(H)/A_V,其值在Orion天区、Taurus天区和Polaris天区分别为25、38和55(单位:10~(20)cm~(-2).mag~(-1)),明显高于之前人们给出的银河系平均值.根据星际尘埃模型,将N(H)/A_v转换成气体尘埃的质量比.采用被广泛接受的WD01尘埃模型(V波段的选择性消光比R_v=3.1的情况),得到3个恒星形成区的气尘比分别为:160(Orion分子云)、243(Taurus分子云)、354(Polaris分子云),显著高于普遍采用的弥漫星际介质中100-150的取值范围.恒星形成区的N(H)/A_v值高于平均值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恒星形成区的尘埃由于吸积或者碰撞增长变大,降低了V波段的单位质量消光效率,而不是气尘质量比本身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1分子云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在15角秒的统计范围内)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为1.71×103L⊙,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78.5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6.8K。分子云复合体中有三个明显的密集发射区,在东北边缘另有一相对弱的密度发射区。分析表明,S140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中很可能有低质量呈正在形成。电离氢区S141的激发星很可能是位于其边缘的红外点源22268+6122的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coadded),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分子云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在35角秒范围内)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为2.9×104L⊙,S140区在各波段的分布里各向同性,红外连续发射在12μm和100μm有着较大的延伸,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84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9K。另外,在S140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的核心部分(尤其是西部边缘和东部红外点源星团附近区域)有大量恒星正处于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C的C18O(J=1-0)分子辐射首次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强度分布图.从强度分布图上,我们发现C18O(J=1-0)分子的分布呈现三个核.通过计算得到了三个核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