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了古代历法中推求合朔和朔日夜半时的太阳位置算法。这些历法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按日月为平运动,考虑了月亮的不均匀运动和考虑了日、月的不均匀运动来计算太阳位置。合朔等时刻的太阳位置在《皇极历》之前推求的一直是赤道位置,自此部历法开始推求的是黄道位置,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古代历法日月运动不均匀的改正主要是考虑了由椭圆运动引起的中心差。在探讨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改正时,主要讨论了《皇极历》、《大衍历》和《会元历》,宋代的《会元历》不论在总体上或细节上都大大超过了《皇极历》和《大衍历》。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历法,《尚书尧典》中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它是指用日、月、星等天文现象来描述、认识时间。在古代天文学中,中国传统天文主要做的就是历法,历经朝代更迭,共制定了102部历法。清朝最后颁行的历法名为《时宪历》,从字义上看就是以时为法,可见历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明代崇祯日晷、星晷结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崇祯年间曾制作过平面日晷和星晷。日晷使用了三角开的表,其斜边指向北天极,观察其在阳光下影子的位置就可在不同季节确定时刻,解决了我国古代地平式日晷长期存在的问题,该日晷还能确定当时所处的节气,星晷采取了重盘的结构,按照当时所处节气调整盘间的位置后可观测两颗特定的恒星,以有效地确定时刻。这两台计时仪器是徐光启学习了西方有关知识后的创造性仿制,是东西方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天文学纵观中国历史,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传说在4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尧时代,羲、和两兄弟接受尧帝的委托观测恒星并编制历法。这个远古传说可以说明中国天文学的久远和古代帝王对天文学的重视。那么为什么古代帝王如此重视天文学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皇帝统治国家的需要。拿日全食作为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认为,日全食的发生是因为天狗吞食了太阳,这是一个重大的灾难,对国家稳定很不利。所以,皇帝迫切需要知道日全食何时发生、在何地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其二,皇帝需要建立完整的天文系统和精确的历法,指导国家臣民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由平气定朔注历的宋代历法中,闰月的安排。根据太阳和月亮运动不均匀性改正,建立了朔望月长度的数值模型。通过比较分析2中气间距和朔望月长度,指出由于中气与定朔同日,在4种情况下使得闰月被提前1个月,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会使闰月提前2个月。这为中国古代历谱的复原与考证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历法中可以找到反映行星亮度情况的观测资料.在许多古历法中有行星初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商周起就建立了先进的时法(其实就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并很早就开展了日月交食的科学预报和观测,可惜记录资料散失严重。本文认为。残存的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数量丰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之久,对解决地球自转长期不规则性的问题同样能做出重大贡献。为此目的,我们一共收集,考证与归算了八十五例日食记录(自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后1629年)与七十二例月食记录(自公元221年至1606年)。根据某食相的记录时刻(真太阳时)与计算的理论时刻(历书时),得到了它们的历书吋改正值ΔT。结果表明,ΔT值的弥散不大,它们符合现代天文年历中所用的ΔT经验公式的趋势,其偏差显著优于中心食方法的结果。综合各种有关天象记录得到的ΔT值,便能拟合一条反映地球自转长期(十年或百年尺度)不规则性的ΔT曲线。本文最后综合了由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中国中心食记录以及日本古代交食时刻记录等资料得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个ΔT与Δω/ω的序列(以二十年为间隔),并做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通过圭表测影,已能确定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时刻。战国时期,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4个节气。在西汉初年的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历史上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订入了历法,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谢懿 《天文爱好者》2009,(12):20-23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地支相同,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了天空中一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国古代还认为木星与农业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文字讲道(大意):  相似文献   

10.
毫秒脉冲星计时观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毫秒脉冲星时间测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的进展进行了阐述。根据近年来取得的观测研究结果,毫秒脉冲星计时测量误差~2×10-7秒,毫秒脉冲星自转周期稳定性足以和现代原子钟相媲美:其相对频率不稳定度达到1×10-14(1年≤γ≤5.2年),并可望更高。近年来,脉冲星计时观测系统的接收灵敏度获得很大改进,计时观测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脉冲到达时间分析模型研究等都有长足发展。通过综合脉冲星时间算法得到的脉冲星时间尺度将比现代原子时具有更高的长期稳定度。叙述了脉冲星的物理特性及有关计时观测系统的技术成果,如观测频率和带宽的选择,消色散和接收系统灵敏度等问题。最后对毫秒脉冲星时间测量的误差源进行了讨论,并对脉冲星时间尺度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太阳中天观测及二至点测算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天文学进展》2005,23(1):70-79
研究了元代《授时历议))所保存的天象观测和推步资料,得出:(1)在AD1277—1280年问所作的98次太阳中天观测的时刻及地平高度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分别为2.64min和6.78′.(2)6部古历——《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重修大明历》和《授时历》推步BC522年前的3个冬至时刻的误差范围为0.97—3.51d;而AD435—1280年间的45个冬至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则分别为9.35、10.42、5.54、2.97、5.68、3.36h.(3)古代确定的AD442—1280年间的16个二至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为199.59min,其中元代的误差为27.89min.  相似文献   

12.
元代郭守敬等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研制的最后一部历法,具有极高的精度。采用其仍可预报2012年5月21日发生的日食,其预报北京地区的见食情况时食甚时刻误差4 min,食分误差为0.04。给出了《授时历》推步的1990~2050年北京的见食情况及精度,其中食甚时刻的标准偏差为103.04 min,食分的标准偏差则不低于0.33。通过考察1280~2050年间186个日食计算结果,可得出《授时历》自行用以来推步日食的误差,考虑到存在错报(不可见)和漏报因素的影响,其食甚时刻和食分的标准偏差分别不低于50.65 min和0.19;同时指出,随着行用时间的延长其推时误差也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历经朔数据的恢复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 《天文学报》2005,46(4):474-484
中国元代的《授时历议》保存了44部古历的推朔参数及比验资料.借助古代朔望计算方法:1)恢复了诸历行用初年的天正经朔数值;2)修正了史载的错误数据.3)根据Meeus方法计算出经朔的理论值,并由此确定古历经朔的推步精度;4)尝试应用这些数据考察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得出日长变化为1.8ms/cy.  相似文献   

14.
《大统通占》是明初钦天监编纂的占书,其中保存了一些明初恒星观测数据.试图以此重新考察明初的恒星观测情况.首先,分析了该书的成书年代,指出其应完成于永乐四年至二十三年之间.然后,以依巴谷星表(2007)为标准,对该书记载恒星数据的赤纬误差进行傅里叶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应观测于洪武年间,且其精度达到明末以前星表的最高水平.另外,梳理了明初钦天监观测恒星的条件,认为其观测水平的提高与郭守敬对仪器的改进措施密切相关.最后,对这份精密星表的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古代星官发生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5.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ancient Korea contain abundant records on various astronomical phenomena.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the Joseon dynasty contain observational values based on Chinese equatorial coordinate system (i.e., angular distances from the reference star of a lunar mansion and the North Pole). Howev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al values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observational accuracy during the Joseon dynasty by comparing the astronomical records of Joseonwangjo Sillok (Annals of the Joseon Dynasty) and Seungjeongwon Ilgi (Daily Records of the Royal Secretariat) with modern astronomical calculations. Consequently, we find that the observational accuracy during the early Joseon dynasty was approximately 1°.2 and 0°.3 in the right ascension and declination,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we find that the observational accuracy during the later Joseon dynasty was considerably poor. Observations of Halley's comet in 1759 were off by approximately 7° in declination. We believe that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to verify the reason for this poor accuracy. Thus, we list the complete records used for this study in the appendix. We believe that these records also can contribute to modern studies on phenomena such as supernovae or Halley's comet. In conclusion, we believe that this study i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ancient Korean astronomical records, even though we have considered a small number of astronomical events (© 2012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16.
We have analysed the meteor records in the chronicles that describe the era of the Song dynasty ( ad 960–1279). The data are complementary to the record-vacant 10th century of the Koryo dynasty ( ad 918–1392). The annual activity of sporadic meteors analysed shows a generic sinusoidal behaviour as in modern observations. In addition,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prominent meteor showers, one in August and the other in November, appearing on the fluctuating sporadic meteors. The date of occurrence of the August shower indicates it to be the Perseids. By comparing the date of occurrence of the November shower with those of the Leonid showers of the Koryo dynasty, recent visual observations and the world-wide historical meteor storms, we conclude that the November shower is the Leonids. The regression rate of the Leonids is obtained to be     days per century, which agrees with recent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常规日食记录的整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并分析了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中国古代密集、简略而公式化的日食记录。基于这些记录整理成一个包括938条日食记录的计算机可读形式的“常规日食记录表”。该表给出每次记录的原日期、公历日期、当时首都、所属朝代以及一部分记录所载的进一步详情。对该表的构成作了介绍,并对这些历史记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8.
李勇 《天文学报》2001,42(2):215-224
利用对具有月龄特征的历谱规律的研究成果,以推定甲骨文的绝对年代,从而提供了建立商后期甲骨文年代序列的新方法,并给出了13版卜辞的例证,通过分析殷历月的结构,得出殷历中“二癸月”和“四癸月”的月首分别为首甲日和首癸日,初步归纳出殷历月法,月首为初三,月长等于逆望月周期,建立固定,且找到建立丑之例,置闰规律未知,已存在年终,年中置闰两种闰法。  相似文献   

19.
用于JATC的GPS CV时间比对中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变 《时间频率学报》2004,27(2):103-111
GPS CV(共视)时间传递技术将在重建的我国的综合原子时(JATC)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介绍了GPSCV时间比对中共视数据的选取和消除观测数据中的随机噪声的方法,对GPS共视时间比对中的电离层时延改正和几何时延改正方法作了阐述,给出了对NTSC(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与CRL(日本通信研究所,现已更名为国家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院(NICT))两个时间实验室之间的共视比对数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Li  Y.  Zhang  C.Z. 《Earth, Moon, and Planets》1997,76(1-2):11-17
The Shoushi calendar (epoch of AD 1281, Yuan dynasty) is famous and very accurate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evolved perfect and complete theoretical models of solar system objects, such as solar and lunar motions during that period. Almost every part of this work corresponds to the modern astronomical yearbooks. Compiled by native Chinese astronomers, it sums up through their studies many real observing results. 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were adopted in this calendar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Newton’s mechanical system. It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indirect system is also very useful to recover the real observing historical material. By selecting these calculating results, we may sum up the integral data of the secular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from 1000 BC to AD 1500.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