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元素丰度与星系演化(Stellar Abundance and Galactic Evolution,SAGE)是自主设计的能够准确计算恒星大气参数以及消光的新测光系统。对北天除银盘外共计约12 000 deg2的天区开展了SAGE系统测光巡天,计划获取约5亿颗恒星的高精度测光数据。单次曝光条件下100σ完备星等uSC~17. 3,vSAGE~16. 8(AB星等),这些为研究银河系提供宝贵的测光资料。介绍了巡天专用的数据处理程序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研究了针对单幅图像的快速自动化处理过程,重点介绍数据改正、天体测量校正、测光和流量定标过程,以及数据结果和数据质量检测等。  相似文献   

2.
高精度恒星孔径测光注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了利用孔径测光方法得到CCD图像中恒星仪器星等的全过程,以及使用自己设计的程序对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观测的CCD图像进行实际测量的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对亮星(约10mag)的内部测量精度能达到0.003mag,而对暗星(约17mag)达到0.2mag。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总结了一些实验所得的经验,并与测光软件IRAF进行了内部精度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1.恒星监测。在孟买对一颗亮星整夜进行监测。使用14″望远镜,在三个波段(B,V,R)。假设观测波长对于观测恒星可以近似为有效波长450nm,550nm 和700nm。随着夜晚时间的不同,恒星在不同的天顶距被观测,因此星光穿过不同厚度的地球大气。由此,由地球大气产生的消光(ex-tinction)也在发生变化。消光值在恒星最  相似文献   

4.
在建的云南大学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Multi-channel Photometric Survey Telescope, Mephisto)预计在2022年开展W巡天(Mephisto-W Survey),将对北半球可观测天区(赤纬δ-15~°,面积约26 000平方度)开展多通道多历元测光巡天,为细致描绘银河系结构、深刻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理论、精确限制宇宙学模型、深入探究暗物质暗能量本质提供重大契机。基于丽江观测站天文台址监测系统2019全年观测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模拟丽江站一年的台址条件模型,简单估算了在不同曝光时间下,多通道多历元测光巡天一整年对巡天天区的可观测次数与期望极限星等。考虑到多通道多历元测光巡天的科学目标,建议对每个天区单次观测采用曝光2次,每次时长为20 s的曝光模式,在这种曝光模式下,可以实现全年对巡天天区在每组滤波片组合(ugi和vrz)下分别进行约3.8次观测,单次观测r波段极限星等可达22.37等,叠加星等可达23.11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内首个自上向下热蒸发反射膜的大型镀膜机ZZS3200,开展了2.4 m望远镜主镜镀膜工艺的研究。从镀膜的环境控制,镀膜机蒸发源布置,保护膜的选择,旧膜脱膜等方面出发,探索一种适合2.4 m望远镜主镜的镀膜工艺流程,并依此完成2.4 m望远镜主镜镀带MgF2保护的铝反射膜工作。陪镀片检测表明,铝膜膜厚极大极小值差43 nm,主镜反射膜在350~1 100 nm范围内平均反射率87.16%,经2.4 m望远镜实测,镀膜完成后极限星等不低于23.5 mag,比镀膜前约提高1 mag。2013年12月17日,在2.4 m望远镜上,利用终端云南天文台暗弱天体分光及成像仪(Yunnan Faint-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YFOSC),使用棱栅Grism3分光,对超新星SN 2011fe(V波段19.5 mag)成功进行光谱观测。30 min单幅曝光,获得暗于19 mag天体的光谱,刷新了该类天体在国内观测的新的记录。该目标在光谱观测的同时有相应的测光数据以及测光标准星观测,因此星等测量误差小于0.1 mag,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天光背景是天文台址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用2009年位于南极冰穹A的CSTAR望远镜两个波段的观测数据,对南极冰穹A的天光背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约74%的g波段天光背景的ADU值小于每像素100/s;90.5%的r波段的天光背景的ADU值小于每像素100/s。在不考虑大气消光的情况下,定标后的结果为2009年冰穹A的观测数据中天光背景亮度的中值:g波段为19.9mag/arcsec^2,r波段为20.1mag/aresec^2。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述了巡天观测和星表编制的历史和意义.介绍了天体测量星表与巡天观测的最新进展,如位置星表URAT、Pan-STARSS、LSST;自行星表LSPM、PM2000、BDKP;视差星表USNO,CTOPI、L和T型星的视差测定等.简略介绍了天体物理星表,其中包括测光星表GCPD、UBV、GSPC;光谱星表MSS、BDSS,SDSS和视向速度星表GCRV、CORALIE、RAVE.特别描述了恒星名至今仍在使用的20世纪初编制的Durchmusterung、Lowell、HenryDraper星表.描述了近年来普遍受到人们关注的联合星表编制的发展,如SKYMAP、距离太阳10 pc内的近距星表RECONS、描述了局部天区的HDF、双星星表等.另外还介绍了其他波段的巡天观测,如射电的NVSS、FIRST;近红外的IRAS PSC和FSS;X波段的WGCAT星表等.最后,对今后开展巡天观测和编制星表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Wide Field Survey Telescope,WFST)是采用主焦式光学设计、2.5 m口径、具备强大巡天能力的望远镜,可以开展大规模图像巡天,用于刻画银河系和近邻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普查太阳系天体和外部构成、开展时域天文监测等科学研究工作.结合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光学系统的透过率、西藏阿里站址的大气透过率和冒纳凯阿台址的天光发射谱,比较不同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量子响应曲线、读出噪声和不同曝光时间情况下,不同类型天体在u、g、r、i、z和w波段的能谱响应,分析各个波段测光信噪比,优化确定CCD响应曲线和用于太阳系天体巡天的白光滤光片(w)设计.分析结果显示:蓝敏CCD对探测超新星等高能爆发暂现源有优势,但在r、i、z波段效率降低,从而降低这些波段的巡天探测灵敏度.光学宽带CCD响应曲线兼顾蓝端和红端能谱响应,在相同观测时间内,可以实现比蓝敏CCD更高的巡天灵敏度.采用宽带CCD响应曲线,结合估算的WFST系统光学成像效率及站址的天光和消光,计算给出了巡天观测对太阳系天体(G2V恒星光谱)、椭圆星系(E)、漩涡星系(Sbc/Scd)、不规则星系(Im)、类星体、I型和II型超新星的探测灵敏度.通过调节w波段的带宽和中心波长,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天体的能谱响应信噪比最大化.综合比较,确定w滤光片的优化设计波长范围为367–795 nm.最后,计算给出了各波段长期巡天图像数据叠加的探测灵敏度随曝光时间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9.
IRAF软件中DAOPHOT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验威海天文台1 m望远镜的测光精度,2009年10月7日晚用该望远镜观测了M39星团,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测光归算。由于M39星团中个别星较密集,使用IRAF中的DAOPHOT包进行星像测光。详细介绍了IRAF软件中的DAOPHOT包及其使用。数据归算结果表明,在UCAC3星表中匹配到的星,稀疏区域亮星的星等内部精度达到0.003mag,较密集区域的暗星内部精度约为0.012 8 mag。  相似文献   

10.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能够获取系外行星更全面的物理信息,是未来搜寻系外生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近期地基望远镜高对比度成像观测数据,对新发现的多星候选体进行系统展示.前期,结合地基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设备观测能力,从已发表文献整理的Gaia星表恒星数据中筛选,得到约1000个观测目标.这些目标分布于不同的年轻星团中.近期,使用Palomar天文台Hale望远镜对上述观测目标中的42个目标在K波段开展了高对比度成像观测.这些目标恒星在可见光波段为7.5-14.2019年经过两轮观测,发现了6个多星系统候选体,这些目标在Gaia Data Release 2星表和Gaia early Data Release 3星表中难以确认是单星还是多星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云南天文台1.2m望远镜多色测光系统,选取一批Landoh标准星,利用较差测量的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大气消光系数和仪器转换系数的测定,分析了这套新的测光系统的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本系统与Johnson标准测光系统非常接近.同时也对该系统的测光精度进行了测定,在标准测光夜下测量亮于13.5等的星时,其V波段测光精度可达到0.041星等.  相似文献   

12.
低光度活动星系核(Low-Luminosity AGN,简称为LLAGN)指比斯隆数字化巡天第三期SDSS-III/BOSS类星体(quasar,QSO)暗大约1~2 mag的活动星系核,如g波段探测极限达到23~24 AB mag,约对应M_g[z=3]≈-24~-23 mag。现有的高红移巡天中包含的LLAGN样本还比较有限。从测光巡天和光谱巡天两方面总结已经开展的包含高红移(z≈3)LLAGN样本的深场星系巡天项目,并简单介绍一个刚刚开展的HETDEX巡天项目(该巡天项目将观测到约10~4个I型LLAGN,其z≈3,g24 mag)。从光度函数、成团性以及爱丁顿吸积率等方面对目前高红移LLAGN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由于高红移AGN成团性的研究较为有限,为了更好地解释成团性研究的科学意义,也对低红移AGN在成团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位于吉林天文观测基地的280 mm全天区可转动光电阵是一台用于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设备。为了研究该设备的光度测量性能,评估其测光精度,选择M67疏散星团中的测光标准星进行观测。首先,在IRAF(Imag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中对观测图像进行预处理,之后进行较差测光;接着,提取测光数据并将整晚观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直线拟合,拟合结果给出了主消光系数及相应的系统转换系数,并得到仪器星等至标准星等的转换公式;最后,利用计算得到的均方根误差对设备的测光精度进行大致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测光夜测量亮于13.8 mag时,280 mm全天区可转动光电阵的测光精度可达0.13 mag。同时将观测图像与UCAC2星表匹配识别,利用背景恒星中的UCAC2标准星做外符合精度的校验,结果与前者基本相同。本设备的测光精度基本满足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大小麦哲伦云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消光规律及其2D消光图,并讨论了其尘埃的性质。大麦哲伦云(L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3 mag,其RV一般取2.6,AV约为0.34 mag。小麦哲伦云(S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6mag,其RV一般取2.8,AV约为0.45 mag。从紫外消光的区域性变化来看,LMC的恒星形成区30Dor和LMC2超大气体壳层区属于比较致密的区域,都缺乏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比较快;但LMC中相对弥漫的区域却有比较明显的2175消光驼峰。SMC的bar区域几乎看不到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陡峭地上升;而wing区域则有较强的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的趋势也较缓。在红外波段,LMC的E(J-H)/E(H-K)大致在1.03~1.36之间,显著低于银河系的典型值1.73,说明LMC近红外消光律的幂律谱指数是明显小于银河系的;SMC的红外消光很小,测光和內禀色指数的微小误差都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总之,LMC和SMC的消光曲线不能简单地像银河系消光曲线那样,用仅含单参量RV的理论曲线来描述,而是需要适合其自身的尘埃模型以描述其消光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1983年1月初到12月底,我们用光电方法测定了云南天文台UBV三个波段的大气消光系数和35厘米望远镜测光系统的归化系数以及云南天文台的天空背景亮度,本文给出了结果。此外,参照目视及气象观测资料,得出全年内约有110个测光夜。  相似文献   

16.
积分时间对CCD测光结果的误差有很大影响.利用云南天文台1 m望远镜对BLLac天体ON231进行了I波段不同积分时间的观测,获得了I波段BL Lac天体ON231 CCD测光积分时间与测光误差的关系.结果表明,当BL Lac天体ON231处于低态时,在I波段的最佳积分时间约为294 s,此时测光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北师大,云南天文台和华北光电所共同研制的近红外光度计在云台1米望远镜上试观测的结果和一些初步分析。指出该仪器能在77K温度下连续稳定工作6小时以上。在2.2μ波段可探测到5.5等星。并对云台的近红外大气消光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相机相比, s COMS (scientific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相机被广泛装备于超大天区巡天设备,与传统CCD相机不同的是sCMOS相机采用卷帘式快门,因此对其进行测光精度的分析工作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将s CMOS相机拍摄的图像与UCAC2 (The Second U.S. Naval Observatory CCD Astrograph Catalog)星表进行匹对,识别图像中的UCAC2标准星.接着对图中的标准星进行测光并提取测光数据进行最小二乘直线拟合,获得了相应的系统转换系数并得到仪器星等至标准星等的转换公式.然后,将转化后的仪器星等和标准星等做差并计算相应的均方根误差.最后,利用计算得到的均方根误差评估sCMOS相机的测光精度,并将标准星按星等划分后,分析了相应的测光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测光夜测量亮度亮于14等的星时,测光精度优于0.15 mag.通过实测精度分析可知卷帘快门sCOMS相机具有较高的测光精度,基本满足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云南-香港宽视场巡天新发现了一个磁活动双星系统,其轨道周期为0.60286 d.利用云南天文台1 m光学望远镜附加CCD (Charge-Coupled Device)相机,观测得到了这个双星系统的V、Rc双色光变曲线,结果表明该系统食外存在明显的测光畸变.借助云南天文台丽江2.4 m望远镜附加云南暗弱天体光谱成像仪(Yunnan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 YFOSC)对该双星系统的分光观测,测定了该双星系统主星的视向速度曲线并发现该系统的主星表面存在着强烈的色球活动,从而证明系统的光变曲线畸变源自主星的黑子活动.使用W-D (Wilson-Devinney)程序分析上述观测得到的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曲线,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轨道参数以及黑子参数.最后,对该系统的特性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天文台1.56米望远镜的#1 CCD照相机,在2002年安装时一切正常。之后的十多年间,CCD芯片没变,但控制系统几经维修,其测光性能也几度变化。2004年开始,I波段测光性能发生奇怪退变,CCD上若干小区域的灵敏度下降约3%,并且呈现小的非线性(平场改正无效)。但此现象仅限于I波段,亦即仅涉及近红外光,B,V,R波段均未发现异常。大约在2009-2011年所拍摄的CCD资料,其测光结果呈现严重非线性。何时发生此类严重非线性现象,需要对拍摄的所有CCD资料检测才能确定。2013年对控制系统进行维修后,测光性能基本恢复正常。1.56米望远镜曾经是中国国家天文光学开放实验室的一部分。现在该望远镜的所有观测数据已进入中国虚拟天文台,按有关规定,其所有的CCD天文观测资料对整个天文界开放使用。未来潜在用户需要注意其性能变化,以免被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