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子回旋脉■和太阳微波毫秒级尖峰辐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由非热电子(60keV)的空心束(hollow beam)分布激发回旋脉降作为太阳微波毫秒级尖峰辐射的产生机制。文中求得了非常波模二次谐波的增长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脉泽的饱和时间、饱和波能密度及脉降辐射的方向特征。 结果得到,当磁场强度B=507G,等离子体数密度n_(?)=4×10~9cm~(-3),电子温度T_e=1.4×10~6K,非热电子数密度与热电子数密度之比(n_s/n_e)≈4×10~(-5),磁场标高时,将在2.84GHz频率上产生高亮温度(T_b≈5×10~(15)K)的毫秒级尖峰辐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新星极大后的照相星等m_(og)光谱成份、发射带结构、发射带相对强度比和核星温度。由10月11日至30日在3500—6700波长范围内它的主要光谱成份为H,FeII,NIITiII,[OI],[NII],NIII。从11月10日开始,陆续出现[OIII],HeI和HeII等谱线。H_a发射带由3个子峰构成,红移最大的子峰强度最大,每个子峰又各分成几个小子峰。核星温度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升高,其温度上限可能为120000K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963年武仙座新星的一次“氮闪”光谱作了分光光度测量.表2—表4列出发射带等值宽度、相对强度和连续谱能量分布的测量结果.分析测量结果发现“氮闪”谱同“氮闪”前光谱相比有如下特征:(1)“氮闪”时,容许跃迁的谱带强度高电离的比低电离的明显增强;禁戒跃迁的谱带强度高电离的比低电离的明显减弱.(2)“氮闪”耐,连续谱的强度相对发射带有所增强;并且连续谱的蓝区比红区增强得厉害,即色温度增加.根据上述“氮闪”谱的特征,我们对“氮闪”现象的解释提出如下意见:(1)“氮闪”的主要特征,NⅢ 4640 波长处谱带的增强与变漫乃是由于 NⅢ 4640、CⅢ4647和 CⅣ 4659等高电离谱带的加强与重叠的结果.(2)“氮闪”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氮闪”前新星发生了一次小的爆发.随后,这个被抛射的小壳层逐渐膨胀和稀薄,于是在某个时候出现了“氮闪”现象.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六颗卫星(1976 87A)发射于1976年8月30日,在轨道上存在816天,于1978年11月25日陨落,初始轨道倾角约69°.16,至1978年5月约69°.10,减少0°.06左右;初始周期108~m.7,至1978年5月为98~m.9,约减少10分钟。从轨道倾角分析,测定了卫星平均近地点高度约220公里附近,平均大气旋转速度∧=1.13±0.17(圈/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了对行星状星云NGC2346核星AGK3—0°695从1981年到1987年这段期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结果。从中我们看到该天体自1981年底开始出现的大变幅食光变现象持续数年之后,从1986年开始其光变幅度迅速减小,由85年的Δm~4~m减小到86年的Δm~1~m.1。而且到1987年其光变曲线仅存Δm~0~m.4的不规则亮度起伏,已无明显的周期性光变现象,文中对此现象做了初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AC Cnc是周期为7~h13~m的类新星食变星。由于AC Cnc是双谱食双星,而且具有较对称的食,所以在对激变食变星的系统研究中,我们选择了该双星来进行观测。本文利用拟合光变曲线的方法对AC Cnc进行了测光解分析、并得到轨道倾角i=74.5°±0.8°,白矮星质量M_1=0.74±0.07M_⊙,晚型星质量M_2=0.97±0.08M_⊙。AC Cnc中吸积盘的径向温度分布可以近似地表示为T(r)∝r~(-0.5),吸积盘边缘温度为7600K。晚型星向白矮星的质量转移率大约为7×10~(-9)M_⊙yr~(-1)。AC Cnc的距离近似地等于500±100pc。  相似文献   

7.
为了配合EXOSAT对Seyfert星系NGC4051光变的观测,继1985年5月的多波段联测之后,我们又于1985年12月7日—9日对NGC4051进行了B波段及V波段的短时标光变的观测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NGC4051在B波段有两个与X射线波段及U波段相对应的短时标光变,时标分别为4200秒和1800秒,振幅分别为ΔB≈0.21mag(±σ=0.04~m)和ΔB≈0.43mag(±σ=0.08~m),(2)V波段有一个时标为~2400秒,振幅为ΔV=0.07mag(±σ=0.07~m)的短时标光变,(3)结合X射线波段及U波段的观测,我们发现,NGC4051的光变时标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研究银河系结构时摆脱由运动学不确定性带来的困难,本文导出了沿银道面切向点轨迹HⅠ和CO发射度的径向和银经分布。所用的谱线资料范围是10°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北京天文台类星体巡天工作,给出UK Schmidt 823天区,00~h00~m≤赤经<00~h13~m,赤纬≥+00°00′的四分之一区域内Q≥4的122个类星体候选者的坐标,B_j~*星等及证认图。对其中Q≥5的天体进行了谱线证认,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1周黑子活动区作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存在三个活动经度带,它们是340°—320°,300°—240°和220°—100°。 (2)黑子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3)用自相关方法作黑子活动区的空间谱分布,结果表明:一个黑子活动区在第一次回转时又产生黑子活动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1.
1975年8月30日晚上,我国许多天文爱好者和北京天文台兴隆站独立发现了这颗新星.从8月30日北京天文台所拍底片估计该新星的坐标为赤经21~h10~m,赤纬 48°.0(1950.0).自8月31日起,北京天文台用90厘米折反射式镜的光栅摄谱仪对它进行了系统的光谱观测.8月31日所拍色散50(?)/mm 的光谱中呈现强而宽的氢巴尔末发射线、星际 NaI 的 D 和 CaII 的 H 和 K 的锐吸收线,红区连续谱很强.由 H_β粗略估算壳层膨胀速  相似文献   

12.
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周期≤0.~d1、变幅≥0.~m2、光谱型为A.在银河系中呈延仲球状分布;在银晕星族的球状星团和年老盘族的运动星群中都有.在色星等图上,处于造父不稳定带的左外侧而温度较高,故简称热造父变星.球状星团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现知五颗.三颗是热造父变星:半人马ω的V65星(M_v= 0.~m82),M56的V11星(M_v= 0.~m10)和M15的K1082星(M_v=0.~m09)。它们在色星等图上的位置紧邻,亮度和天琴RR型星相近,但色均较蓝.它们都处在银河系中呈延伸球状分布的贫金属星团中.银河系中已知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周期变幅图上,有可用0.~m2简示的变幅分布隙,和两条周期分布隙.其中变幅≥0.~m2、周期≤ 0.~d1的-群共九颗,是银河系一般星场的热造父变星.其银纬分布除一颗是b= 10°44′外,余均为|h|>20°.这九颗中的两颗是年老盘族的运动星群的成员,-颗具有空间速度高和金属线强度ΔS≥2的星族Ⅱ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63年9月到1964年3月,上海天文台把自制的月球照相仪,安装在40厘米(f=6.9米)赤道仪上,进行了月球的精确照相定位观测,其主要目的在于测定历书时。在这段时间內,共获得29张底片,求得历书时与世界时之差:ΔT=32.32±32.32,平均历元为1963.85。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1968年9月22日日全食的内冕和日冕凝聚区偏振观测方法及资料.在对内冕和东边缘凝聚区仔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如下结论:内冕:1)在小于1.54R☉范围内,内冕总强度的等强度线呈椭率较小的椭圆形,赤道亮于极区.2)内冕偏振度一般在0.2—0.4之间,偏振方向基本上呈现了径向性的规律,径向偏离角△ф<5°.东边缘凝聚区:1)东边缘凝聚区沿日面边缘延伸约28°范围,最大高度约达0.28R☉.2)凝聚区范围内的偏振方向与径向方向有一个较大的规律性的偏离,偏离角△ф在15°—30°之间.而且在其亮核的两边,凝聚区本身辐射的偏振度出现了特殊的变化规律.本文最后,还利用电子速度为零的散射机制,在两种模型的假设之下,计算了凝聚区的电子密度分布,最大电子密度达7.7×10~9cm~(-3).  相似文献   

15.
老新星武仙V533(V533Her=武仙1963年新星)是一颗光度变化极其复杂的天体。本文给出了我们用双筒天体照相仪于1980年6月至1982年11月间对其所做的照相观测结果。从所得结果可以看到:(1)该星亮度在此期间已基本恢复到其爆前的宁静期亮度;(2)高时频观测指出V533 Her具有时标为小时级,变幅Δm~0.2~m的小幅度光变;(3)在此期间其亮度有上升趋势,上升幅度~1.5等。本文还讨论了V533 Her在爆发前后的光度变化情况,通过分析指出新星在爆发前可能有可觉察的光度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40厘米太阳望远镜和多波段光谱仪为实现快速扫描和10波段自动拍照而研制的可控制扫描步距的45°镜回转台,不同画幅面的专用照像机和微机控制的自动化系统,以及望远镜的电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检验。 检验结果是:(1)45°镜转台的复位精度为0.00049°,步距精度0.0003°,晃动角为1″。(2)专用照像机快门开关时间小于0.025秒,画幅尺寸49×20、24×20、3×20(毫米×毫米)。卷片速度0.18、0.75、1.5米/秒,照像机工作时片盒振动的振幅≤1μm。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在银道面第一象限中,原子氢气体HⅠ和CO分子及同位素分子~(13)CO发射之间的定量的大尺度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发射度E(~(13)CO)和E(~(12)CO),在l=11°—45°,b=0°大部分区域内总是线性相关的。(2)在内银道面第一象限内,不仅是在按简单几何划分的大部分区域,而且在按现存旋臂模型划分的一些特殊区域,HⅠ和CO发射也是大尺度线性非相关的。(3)看来CO发射度只在不多的几个区域中示踪HⅠ。但从平均-平滑E(HⅠ)和E(~(12)CO)的比较分析中,仍然难以确定分子云示踪HⅠ或可能由HⅠ形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被Zwicky等人列为星系的NGC 2242,后来刘继英等人发现它具有发射特征并认为可能是行星状星云。前原英夫等人用有缝光谱肯定了它是一个行星状星云。我们证认它是IRAS06304+4448。根据IRAS Point Source Catalog所提供的25μm和60μm的辐射流量,我们得到了这一行星状星云的尘埃温度T_d=130K,光学厚度τ_(25μm)=1.98×10~(-7)和尘埃的总质量M_d=1.0×10~(-7)到1.8×10~(-6)M_⊙之间。  相似文献   

19.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ΔLOD(IERS(EOP99C0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Δ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Δ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Δ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Δ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吴凌翔  杨戟 《天文学报》2005,46(2):136-144
对MSX红外暗云G79.2+0.38的11'×7'的区域范围进行了12CO(1-0)、13CO(1-0)和C18O(1-0)谱线的同时观测.观测到的两个C18O(1-0)谱线所界定的云核峰值分布分别对应MSX A波段的两块高消光区域.该区域的氢分子柱密度N(H2)-(5-12)×1022 cm-2,平均密度n-(3±1)×104cm-3.两块分子云核的13CO的线尺度分别是1.7和1.2 pc,而C18O的线尺度分别是1.2和0.6 pc,它们包含的质量为2×102-2×103M(?).分子云核的视向平均密度结构可用幂函数(?)(p)-p-0.34±0.02表征. 13CO和C18O的丰度和典型的光学暗云相比低了4至11倍,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13CO和C18O的相对丰度比X13/18随柱密度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