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今天是个被泪水浸湿的日子!早上刚上班就接到欧阳老师的短信:贺宪恒已于昨日病逝!我第一反应是不相信,“不会吧?我3月9日还和他通过电话的,您听谁说的?”欧阳老师回复:李老师半夜发短信过来,天文论坛上也已证实。我还是不相信,电话打到贺老师家,是他弟弟接的电话,是的,15日患感冒,22日进医院,30日中午12时10分去世。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怎么可能?不相信,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晴天霹雳啊!贺老师,你就这么走了吗?  相似文献   

2.
每次和同好上山观测时,大家都叫我"班长",冲在最前面的尖刀班班长,其原因除了我身体棒还有我的"武器"轻便。黄力可惨了!虽然大家也叫他班长,可他是背着"大铁锅"走在最后面的炊事班长。唉,他的器材太沉重了!  相似文献   

3.
以前,我不懂得什么是天文。第一次接触天文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带我用胶片看月食。后来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正值太阳黑子爆发,爸爸看报纸得知天津科技馆天文室组织观测太阳黑子,于是又带我去观看,这一次印象比较深刻,那时候就认识了天文室的赵之珩老师,认识了望远镜,也使我对天文知识有了浅显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一位可敬的老人与星空解仁江1996年10月末的一个夜晚,还是那个我们常去的地方,大家却没有了以往的激情。一架自制的Φ80天文望远镜摆放在我们中间,后面是一把椅子。这个位子本是属于一位老人的,一位令我们大家爱戴的天文科技辅导老师,他的名字叫施启东。而今...  相似文献   

5.
2000年5月,我从海淀科技馆调动到编辑部工作。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每当回忆起来,心头充满感激与温暖。编辑部主任温学诗老师,亲切地教我如何开辟新栏目,如何编辑文章,如何编排设计彩页,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好展板;李芝萍老师用行动告诉我如何把工作做在前面,如何踏实、认真、敬业地工作,突出的事例是在孩子生病时,她没有耽误一天工作;李良老师常常给我讲述他的经验与体会,鼓励我做一名出色的编辑;朱晔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老师     
关于老师的定义,或许韩愈在《师说》中写道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概括最为全面。恕我愚钝,我觉得这句话还是存在一个瑕疵,那就是古人对老师地位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不知觉中仅仅赋予老师以宣教者的角色,拉大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老师也就成为高高在上的符号,成为求学者礼拜的对象,所以自古有"天地君亲师"之伦理秩序。就我理解而言,我认为北京师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7日,我还没有从甘肃日食的兴奋与疲惫中恢复过来,一大早就看到桌子上摆着天文馆退休职工赵世英老师书写工整的一沓稿子,居然是悼念伊世同老先生的文章。这才知道原来就在我们出发远赴甘肃的时候.这位独辟蹊径,为我国星图绘制工作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本期刊登赵世英老师撰写的这篇忆文,与各位读者同悼伊老先生。  相似文献   

8.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对星空很感兴趣,但一直没能“装备”起来。2005年我出差去了一次北京,专门参观了心目中的圣地:北京天文馆,带回来一台折反望远镜。当时迫不及待地使用望远镜、幢憬看到天象奇观的心情我永远都忘不了。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署名“lazy1004”的天文爱好者给我写信,表达了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疑问:天文学在学校中为何不受重视?他(或她)写道:“同为六大自然学科,偏偏没有开设天文课,即使有。也只是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选修课。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地理老师.他是一位狂热的天文爱好者,但似乎比校长还忙。学校的望远镜坏了,校方也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联系人来修。这样的选修课在他们眼中是那么的不重要。所有的人都在为考试而忙碌。这让我感到孤独。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卞德培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本刊编辑部,编辑部的同志无不悲痛万分,大家都为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好老师而深感惋惜。 卞德培先生与我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57年,卞先生开始筹备《天文爱好者》杂志。当时没有办刊经验,条件很艰难。在他的多方努力下,杂志于1958年4月正式出版,而且他还请到了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  相似文献   

11.
十.史无前例1967年秋,天津导航研究所的一位工程师通过学校革命委员会来访,指明要我接待。我一看是认识的,名叫夏正人。他要我们提供有关导航工作的资料,并说是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代号国重09)所需。我们几个有关教师商量后认为,应该积极争取参加此项国家任务,这不仅光荣,还可以做些天文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是世界天文学历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在短短56年的一生当中,他做了大量的天象观测工作,观测精度在当时首屈一指。他留下的宝贵观测资料,成为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的基础。虽然第谷离开这个世界已经400多年了,但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天体却在太空永远闪耀。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位单枪匹马的小天文爱好者 ,今年 1 8岁。以前 ,重要天象来临总使我十分兴奋但又不知所措 ,因为我没有好的观天指导 ,1 994年彗木相撞之后这种感觉越发明显了。 1 998年 ,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宝坻一中之后我认识了《天文爱好者》 ,在图书馆老师的热心帮助下 ,我借阅了 1 997年合订本 ,从此眼界大开 ,对天文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了 ,一幅幅精采的天文照片吸引着了我。我更爱天文观测了。于是每到睛夜我便拿好星图找星星 ,认星座。现在 ,我可毫不费力的认出 30几个星座 ,找出几十颗亮星。对天文的爱好并没有影响我的学习 ,我还在学生会也担当…  相似文献   

14.
彗星的回答     
美丽的七仙女,我从诞生,便注定了永远的流浪。你有你的宫殿,而我只有走不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天文爱好者》2012,(6):77-77
我自幼热爱天文,璀璨深邃的星空带给我无限的瑕想,心里总有一种探索宇宙奥秘的冲动。去年,我有幸在国家天文台郭红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参加了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尽管这个活动主要是针对中学甚至大学的哥哥姐姐们开展的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老天文爱好者,每当有机会仰望星空,大自然的壮丽、深邃和神秘,常使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深思。德国哲人康德曾说过,天上的星空经常并且越来越使他感到惊奇和敬畏。我想,很多天文爱好者对此都会有同感。面对满天灿烂的繁星,谁能无动于衷呢?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就曾发出过天问,提出了许多疑问。宋代文豪苏轼也曾发出过“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的感慨。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想了解星空的奥秘。《天文爱好者》杂志,就是一位为广大读者解答问题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17.
初次观测     
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初次观测才是一张真正的入场券。我的初次观测则令我难忘。 我自从去年开始就一直仰望苍穹,但是只觉得不叫观测,因为当时我连一张星图也没有。后来王坤特别了解我的心情,给我寄来了一张七至八月的星图,我拿到以后,像块宝似的。入夏以来,我们这里正值雨季,对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武昌区青少年科技辅导站原副站长徐世忠老师,因患肺癌,治疗无效,于2004年元月4日凌晨4时与世长辞,享年68岁。我们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哀悼。 徐世忠老师1935年生,武汉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他的同学如李启斌、吴守贤等都是当代知名的天文学家,他却在参加工作仅一年即被打成右  相似文献   

19.
1959年,美国马塞诸塞州列克辛顿威廉道斯小学,一个叫露辛达的小女孩呆呆的望着太阳,那里似乎有急促的声音在对她说着些什么。这时老师把同学们都叫进了教室,他们要进行一项很有趣的活动——这所学校即将迎来正式的建校日,露辛达提出的创意为校长所采纳,那就是学生们将自己对未来的设想画在纸上,然后放在一个金属的时间舱中埋入地下,50年之后,那时的一批小朋友会将其开启,他们将会看到这些写给未来的信。  相似文献   

20.
国内最早知道这种现象的人应该是现在的北京天文馆朱进馆长,他2003年5月在水木清华天文版转了一条国外卫星观测讨论组的消息,内容大概是有人说一晚上看到了五次国际空间站,于是这个讨论组里就叫这个现象为国际空间站马拉松(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Marath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