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高频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伯全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6,37(2):113-123
本文采用1983—1992年期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地球自转参数(ERP)序列,以及由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分析和研究了大气对地球自转参数的日长变化(LOD)和极移(x和y)在一个月时间尺度以内的高频激发作用,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气对LOD分量高频潮汐的估计值存在着影响,但是,潮汐形变参数k/c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却是受非大气因素的扰动引起的.2.大气可以解释30天以下LOD非潮汐的大部分变化.3.极移分量30天以内的高频变化也主要由大气激发.x分量与大气的相关性要强于y分量,而且更为稳定,主要表现为平均时间尺度约为27天的波动,大气对这个波动的贡献可达70%.  相似文献   

2.
大气对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2000,41(2):148-152
采用1979-1995年期间新的大气角动量资料,研究了大气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和极移的贡献。结果表明,考虑了风和大气压的贡献后,大气在周年和半年时间尺度上对日长变化的贡献分别可达95%和88%。同时还给出了大气对极移激发的定量结果,其中,大气的周年尺度上对极移X分同的贡献为16%,对Y分量的贡献为43%;在半年尺度上海洋的贡献,才能进上步解决地球自转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用地球自转的历史观测资料反演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近代天和气象观测技术所测得的资料证实了,固体地球自转的速率变化与大气角动量之间,在几年以下的时间尺度上是非常符合的。 因此,本作首先探讨际用历史上的地球自转观测资料序列作为表征大气环流的一种数据的可能性,用多级数字滤波方法反演了过去近三个世纪的大气年际变化过程,并揭示了历史上大气活动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钟敏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6,37(4):361-367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新的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极移近120天准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证实了在极移序列中存在显著的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得到了极移准周期变化的周期与振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动力学为基础,在时域内分析了大气变化对自转极移季节内变化的激发.表明大气激发在本文所研究的频段内是极移短周期变化的主要激发源。并发现在极移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平静时期,发生ELNino事件,同时日长变化近120天准周期变化增强.  相似文献   

5.
地球自转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一定的触发作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的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的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的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的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地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分析1996.0至1990.0年期间分布于太平洋海域的88个验潮站所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SLC)资料序列,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的日长变化(△LOD)资料序列,初步研究了海平面变化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限时间尺度上,日长变化与东太平洋赤道带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正相关,而与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平面变化成负相关。根据海平面变化具有位相超前的现象,证实海平面的变化可能对地球自转速率产生激发贡献。近30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太平洋的平均海平面正以每年1.8毫米的速率上升。通过本研究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海平面变化的观测数据是深入革球自转研究的一种重要资料源。  相似文献   

7.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LOD(IERS(EOP99CO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廖德春  黄乘利 《天文学报》1996,37(3):303-312
本文用JMA大气角动量序列计算了对极移和日长变化的激发量(m'1、m'2和m'3),并分三个频段与天文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参数序列(m1、m2和m3)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钱德勒和季节性频段上,大气运动确实是固体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激发源.  相似文献   

9.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ΔLOD(IERS(EOP99C0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Δ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Δ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Δ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Δ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由地震引起地球内部质量重新分布将影响地球惯量矩的变化,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即日长的变化。一般说,大地震产生大的附加位移场。它对地球自转特性有较强的影响。本文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和根据地震激发地球自转的变化理论及Dahlen和Lam-beck推出有关公式计算了地震引起地球轴向惯量矩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单个地震引起的日长变化要比观测值小几个量级,它的累积效应表现出长期的变化即日长减小,就是地震活动加速地球自转。地震使地球自转能量随时间稳定地增加。并表明,虽地震活动影响日长,但它不是十年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是地球自转非潮汐加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大气对极移的非季节性激发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昌夏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6,37(2):124-131
本文对由高精度的极移资(Space93序列)所推导出的测地激发函数和由日本气象局(JMA)提供的大气激发函数中的非季节性波动进行了研究,在两个序列中都显示出较强的40-60天的波动.在非季节性的时间尺度上,测地激发函数相关于大气压力变化,与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58,这表明了大气角动量对极移中y轴方向的非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稍大于x轴方向.而且,大气和测地激发函数尤其在X2方面具有较相似的时间变化谱.这些事实说明:极移的非季节振荡至少部分地由气压变化所引起,它在140天以下周期的极移激发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木文根据多年观测资料,计算了各月各层大气南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和南北半球之间的温度差以及地球自转角速度季节变化值,分析了它们与全球大气角动量以及潮汐引起的日长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半球之间的空气温度差是大气角动量、地球角动量和地球自转角速度产生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同ENSO现象相关联的日长亚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日长亚季节近50天和近120天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ENSO事件发生之前,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加强,进入ENSO时期,逐渐减弱,成为ENSO产生的先兆之一,同时,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显著增强80年代,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明显发生了两次周期分岔分岔的一种趋势经历了一个周期延长的过程,收敛于ENSO时期增强的近120天周期变化,该过程不仅与ENSO现象相关联而且可能受到近10年波动的调制作用.同时证实了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激发机制主要是同频段的大气环流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14.
大气角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自转季节变化的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日本气象局AMIPⅡ大气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基于BP方法和SP方法计算了1979年至1996年大气角动量变化以及对地球自转季节变化激发的差异。利用最小二乘谐波拟合方法和气候平均图方法,分析了大气角动量的季节变化,并与同时期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JMA客观分析资料计算的大气角动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采用国际时间局(BIH)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日长变化序列(LOD)和美国气象中心(NMC)及日本气象厅(JMA)推导出的大气角动量(AAM)来重新检测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季节性差异。从4种滤波序列中发现由AAM推出的LODatm周年变化高于观测的LOD约17%,而LOD的半年振幅变化超出LODatm的约30%。本还讨论了几种因素,例如洋流中季节性变化,气象中的系统误差,平流层风的贡献,核的惯量矩作用,空气质量的重新分布补尝及其他未知的激发源来解释它们之间不平衡,今后10年,在研究角动量不平衡中,将用固体地球-大气-海洋动力学系统来代替简单的固体地球--大气的两体动力学系统。海洋对这季节性不平衡可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日长、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指数中MJO的子波变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子波变换分析的基本原理,并用这一方法分析了日长、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指数的MJO特性。结果表明:几种序列均存在着40-60天高频变化,且这些变化在不同历元处有显著的差别,这些时空变化特性将进一步揭示太阳活动指数与日长、大气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子波变换分析可帮助我们考虑这些序列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闫昊明  钟敏  朱耀仲 《天文学报》2005,46(4):452-459
大气相对固体地球的运动产生大气相对角动量,它的变化可以激发地球自转多时间尺度的变化.计算大气相对角动量现在采用两种不同的垂直积分高度,一种为从地形表面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SP方法;另一种为从1000hPa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BP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大气相对角动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应用欧洲中距气象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大气再分析数据,重新研究了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季节平均,季节振幅和时空特征的分析,得出ECMWF和NCEP的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对地球自转周年极移的影响,在亚洲季风区域和南极洲区域差别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周永宏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7,38(2):209-214
本文采用1964-1993年期间日长变化序列、海平面气压和纬向风速资料,通过小波变换等技术研究分析日长年际变化与ElNino/南方涛动、大气准两年振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长年际变化与ElNino/南方涛动存在着相似的谱结构,而且ElNino/南方涛动叠加上大气准两年振荡后,与日长变化序列的小波变换时频谱更趋于一致.本文研究结果证实,ElNino/南方涛动和大气准两年振荡的贡献基本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800-1995年的日长年均值(△LODY)观测资料表明:日长(△LODY)的十年波动明显大于观测噪声水平。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LODY观测资料,表明△LODY的十年尺度的周期为60a(年)和30a(年),所对应的振幅 1ms和0.5ms左右。文中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EOPC0497)的日长(△LODC0497)序列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  相似文献   

20.
大气角动量资料源的变化对研究日长变化激发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8,39(2):122-130
本文采用1979—1995年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日长变化(△LOD)序列,以及由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各自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重新分析、研究和估计了大气对△LOD的激发作用,比较了上述各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对△LOD激发贡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NCEP/NCAR用同化后的全球气象资料重新归算的AAM序列比原来NMC的序列具有系统均匀化、噪声小和分辨率高的特点,以及和日长变化的符合度更好.2.采用NCEP/NCAR重新归算的AAM来研究大气在从亚季节性到年际时间尺度上对非潮汐△LOD的激发贡献,得到进一步改善的结果,尤其是在准两年时间尺度上.但是大气仍不能解释全部△LOD化,可能存在其它激发源.3.大气对△LOD高频潮汐项的估计值影响较小,并从△LOD中解算出周年和半年潮汐参数估计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