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1989 年8 月17 日耀斑后环的观测视向速度场,在环内物质在太阳重力、磁场梯度和大气压力梯度联合作用下沿环腿螺旋上升和环内物质密度由环腿向环顶和环足线性递增的假设下,理论上计算了该环系的视向速度场,理论计算和观测结果基本相符,似乎为耀斑物质由色球蒸发作上升运动的观点提供了间接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我们观测到1982年12月20日和1983年2月9日出现在日面西边缘的两个大环状日珥群。由同时获得的H_α单色光照相资料H_α、CallH·K线光谱资料测出了环内物质的视向速度分布,该分布与假定物质沿环无粘滞的自由下落推算出的视向速度分布相一致。利用H_α和K线的半宽求出了环内物质的运动温度及湍动速度,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湍动速度随日面高度而增加。利用K线和H线线心强度之比,推算了环内物质的密度,得到氢原子密度为1.3—2.6×10~(10)cm~(-3),另外,还通过估算环珥群的总能量来讨论了环珥群与耀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1984年2月18日耀斑后环的Hα色球和Hα-SSHG的光谱形态分析,同时给出它的二维视向速度场,并对该速度场特征给予定性解释。结果表明:(1)该环珥是一个耀斑后的拱廊(‘Post’-Flare Arch);(2)用环顶物质在重力和磁应力作用下主要沿光学厚环腿下落的假设能很好地解释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84年2月18日耀斑后环系的太阳分光照相光谱资料进行Hα谱线轮廓不对称因子和Hα总辐射量的计算,定量地给出了该环珥系的轮廓不对称场和Hα辐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1.环珥系大部份轮廓不对称因子|P|<0.5,说明整个环珥系的Hα谱线轮廓基本上是对称的或近似对称的。2.整个环珥系Hα谱线轮廓主要表观为紫不对称。3.具有红移视向速度的地方谱线轮廓都是紫不对称。4.采用不对称因子P进行谱线轮廓不对称计算,比传统的二等分法更优。5.该环珥系的总辐射能量级为10~(31)尔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云南天文台二维光谱仪观测的1989年8月17日耀斑的Hβ波段光谱资料,采用多云模型的方法,得到此耀斑的观测视向速度分布,并在一定的简化和假设下,采用MHD理论计算了几种情况下耀斑环内物质运动的视向速度分布,与观测的视向速度分布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耀斑环中的物质运动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此耀斑环内物质运动可能属于下述两种模式:物质从环顶沿两环腿螺旋下落和物质从环足沿一环腿螺旋上升到环顶后沿另一腿螺旋下落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云模型”方法,从云南天文台二维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观测到的Hβ光谱资料中导出1989年8月17日太阳西边缘的一个大的耀斑环系不同时间的视向速度场.为了解释观测速度场的主要特征,本文采用如下假设和近似:环内物质在太阳重力、磁场应力和环内气压梯度力联合作用下由环足沿螺旋磁力线上升运动.应用MHD理论计算了它的理论速度场.通过两者的比较发现,计算出的速度场与第一时段的观测速度场基本相似,这似乎对耀斑物质蒸发模型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云模型”方法,从云南天台二维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观测到的Hβ光谱资料中导出1989年8月17日态阳西边缘的一个大的耀斑环系不同时间的视向速度场,为了解释观测速度场的主要特征,本采用如下假设和近似:环内物质在太阳重力、磁场应力和环内气压樟率力联合作用下由环足沿螺旋磁力线上升运动,应用MHD理论计算了它的理论经速度场,通过两的比较发现,计算出的速度场与第一时段的观测速度场基本相似,这似乎对耀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1981年4月27日发生在太阳西边缘一个黑子群(Boulder编号3049)上空的耀斑环珥的上升运动特征和某些初步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该耀斑状环形日珥的运动特征和状态跟它亮度变化关系甚密,亮度极大前环珥不断上升加速,其最大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约为17.5公里/秒和0.023公里/秒~2。亮度极大后为上升减速运动。环珥顶部存在着剧烈的膨胀运动,它最大的横向膨胀速度约10.6公里/秒,膨胀速度随上升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膨胀加速和膨胀减速两阶段也以亮度极大附近为分界。 环珥顶部和两腿系有整体的视向运动,两腿系存在着同向的旋转运动,分裂成几块的南腿系按刚体模式作螺旋运动。 对该环珥耀斑跟它对应的黑子活动区的关系也作了简单讨论。(附照片见附图21)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9年10月13日产生在小黑子区附近的两个不同形状的活动日珥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针柱形和环珥系脚点与附近的小黑子群无任何接触。(2)环珥群由多个环系组成,各环系中的物质分布不均匀。(3)环珥群环脚分布不对称,一边的环脚较密集,另一边的环脚较疏散。(4)该环珥群消失的过程是由环脚较疏散的一边逐渐向环脚较密集一边消失。(5)环珥群顶部较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1981年5月16日质子耀斑中环弧系内的物质运动,环的形状大小以及在耀斑发展过程中双带走向和形状变化。结果表明:H_α环的一对足点都位于H_α亮带的内侧;在H_α环中环体两侧的物质都处于下落状态;在日面上看到的H_α亮环可能是亮带内边缘迅速膨胀的结果;耀斑前暗条最初不稳定的位置正是环弧系中环与纵向磁场中性线剪切最大的位置,也正是环面与太阳表面倾斜最大的地方;耀斑初始亮带走向与后期亮带的走向有一明显的交角,这可能是新磁流在日冕下层影响磁中性线走向的结果,并可能是该耀斑能量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尤丹 Schim.  B 《天文学报》1998,39(2):165-171,T001
本文利用电流不稳定性线性理论讨论了1992年6月25日至26日耀斑后环中出现不均匀“结”状结构(“knot”或“blob”)的可能性,并且在同时考虑重力、磁力和环顶物质下落初速的情况下,理论计算了1992年6月26日Hα耀斑后环物质运动的规律。理论计算与观测求得的视向速度随高度分布的曲线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云南天文台二维光谱仪观测的1989年8月17日耀斑的Hβ波 段光谱资料,采用多云模型的方法,得到此耀斑的观测视向速度分布,并在一定的简化和假设下,采用MHD理论计算了几种情况下光耀斑环内物质运动的视向速度分布,与观测的视向速度分布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耀斑环中的物质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用北京天文台太阳磁场望远镜获得的日面边缘冲浪视向速度场资料,讨论了冲浪结构和其足部附近环绕等离子体物质的运动形式。本文指出:冲浪足部的环向振荡运动很可能是冲浪抛射过程中,电子和离子的扩散产生的宏观振荡电场以及在该电场作用下带电粒子的漂移运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天文台摄取1981年4月27日太阳西边缘的一个耀斑环珥的H_α光谱太阳分光照像(S~2HG)和H_α色球照像等资料。这些资料揭示了该耀斑环在爆发上升过程中内部运动和宏观运动随时空分布的大致图象: 1.亮度极大前耀斑环南腿系出现右螺旋运动,亮度极大后发展为两腿系的同向旋转运动,角速度约为4×10~(-3)弧度/秒。 2。两环腿的旋转角速度随腿的高度增加而减小。 3.南腿系的旋转跟它下面的N极主黑子的旋转方向一致,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4.两环腿的同向旋转使环顶部的磁绳不断扭紧,导致Kink不稳定性的迅速发展,它可能是引起环顶瓦解的主要原因。 5.环顶部的H_α辐射强度和它的谱线宽度均大于两腿系,表明那里的某些物理量如N_3/N_2,n_e,T,v_t,等可能大于环腿对应的各物理量,环顶部是最不稳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多搜索变量的目标函数直接优化法。该方法不涉及目标函数的导数计算,通用性强;同时该方法可控制搜索变量在值域内取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解的可靠性。用此方法,本文分析了1984年2月18日太阳边缘环珥的一些Hα谱线,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收敛半径大,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云南天文台1981年5月16日3B级双带大耀斑环(0922UT)的H_α—SSHG光谱资料作了初步的数据处理。采用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从光谱轮廓求得圆面耀斑环的线心光学厚度τ_0、Doppler宽度Δλ_D平均能源函数S_λ及视向速度V_(11)的二维分布,为处理具有时空序列的光谱资料提供了一种数值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耀斑环系内的物质由环顶沿两环腿向色球层溅落;用色球蒸发模型解释环中的物质来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本给出了改进的一维吸积柱模型,探讨了在大吸积率下吸积柱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并理论推导吸积柱内下落物质的温度、密度及速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它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冲击区(辐射压减速压)、理想气体压减速区、简并气体压减速区、外流区。作为例证,详细计算了吸积率M≈10^17g/s,极区磁场强度Bm≈10^8T的中子星吸积柱。探讨了吸积柱内的热核反应,认为它可能与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低频QPO(准周  相似文献   

18.
用“多云模型”方法对1989年8月17日太阳边缘耀斑的二维Hβ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该耀斑环系3个物理量(氢原子在第二能态的柱数密度N2,激发温度Tex和微湍流速度Vt)在不同时间的二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密度,温度和湍流速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和不对称的,它们的分布跟耀斑环内的位置密切相关、而与高度关系不大;(2)密度N2和湍流速度Vt随时间减小,而温度几乎不变,环项温度还随时间有所增加;(3)首次揭示了N2和Tex的极值位置从环的一个腿向环的顸部移动,而同时Vt的极值位置却由环顶部向环的另一个腿运动,似乎在环内形成类“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改进的一维吸积柱模型,探讨了在大吸积率下吸积柱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并理论推导吸积柱内下落物质的温度、密度及速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它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冲击区(辐射压减速区)、理想气体压减速区、简并气体压减速区、外流区.作为例证,详细计算了吸积率M≈10~17g/s,极区磁场强度Bm≈10~8T的中子星吸积柱.探讨了吸积柱内的热核反应,认为它可能与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低频QPO(准周期振荡)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1991年3月7日太阳东北边缘一个拱桥状爆发日珥上升、下降和半径膨胀的运动情况。该日珥的上升阶段和下降的开始阶段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比较迅速,而且基本是线性的变化,但在下降的结束阶段则比较缓慢,也基本是线性的变化。它的下降运动不仅受到重力作用自由下落,而且还受到不均匀的大气阻力,磁场等力的共同作用而下落。而速度,喷射出以后总的在逐渐减弱,上升阶段减弱较快。下降阶段初期有一次跳跃式的变化,先迅速减弱,然后又很快增加,在下降后期速度减弱较慢。日珥到达最大高度的时间比日珥半径膨胀到达最大尺度的时间早4min左右。上升下降速度最大时半径膨胀速度最小,而上升下降速度最小时半径膨胀的速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