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Mira变星的光谱型、周期以及与之成协的OH脉泽频谱出发,按辐射压驱动恒星风的质量损失机制,计算了42个有OH脉泽双峰频谱资料的Mira变星的质量损失率,从而找出了Mira变星质量损失率与恒星光度、脉动周期以及成协脉泽源速度的关系.在质量损失率和表面有效温度之间未见明显的依赖性.文中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与长周期变星成协的OH和SiO脉泽源的两个参量周期Π和双峰间隔△V进行了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γ>0.9,这说明脉泽源的膨胀壳层模型是正确的。采用辐射压驱动恒星风的质量损失机理,用本文统计的结果计算了长周期变星的质量损失率,得到了与观测一致的结果,利用本文所得到的物质流速的分布推算了不同Π的SiO脉泽壳层的位置,与当前人们推测位置是一致的,这一结果有待今后用高分辨率的毫米波观测检验。  相似文献   

3.
许多Mira变星具有轴对称转动的膨胀拱星包层。因此研究有轴对称转动的膨胀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研究了Mira变星的有轴对称转动的膨胀的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得到了它的严格形式解。所得到的结果与观测给出的事实是相一致的。最后,还讨论了恒星的质量损失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OH/IR脉泽源的银河系分布和光度函数进行了研究。所选127个OH/IR脉泽源全部是有光学或红外证认的,其中大部分是光谱型>M5的长周期变星(主要是Mira变星)。计算结果表明:OH/IR脉泽源在离银心R_0≈7.5kpc处有一个最大的空间密度,在R R_0时,空间密度下降较快,分布曲线的FWHM≈2.1kpc.以上结果与Glass等人对Mira变星所做的结果基本一致。由OH/IR脉泽源的距离、探测几率、改正后的OH射电峰值流量导出了已证认OH/IR源的光度函数.光度分布在0.6—1000Jy·kpc~2范围内,源的数目随L变大急剧下降,此特征类似于未证认的OH/IR源.由文中结果得到银河系中有光学或红外对应体的OH/IR脉泽源约2×10~5个,大部分未探测到的OH/IR源,其流量密度可能在0.1—1Jy之间.文中最后讨论了已证认OH/IR源与未证认OH/IR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VLBI MKIII系统多磁道记录的优点,在1665和1667MHz两个频率上,同时观测活动恒星形成区 W3(OH)的左右圆偏振羟基分子脉泽辐射。发现了三个Zeeman对,由脉泽子源的速度分裂导得磁场约为6mG,我们估计恒星形成区的磁场和氢气体密度有关系B~n~(0.54)。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JHK波段观测和IRAS观测资料基础上,与正常M巨星相比较,给出恒星脉泽源在1—100μm波段的红外特性,并讨论了这些特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恒星物理研究室成立于1977年。它的前身是1972年成立的选址组。全室36人。其中副研1人,助研6人,工程师5人。目前有6个研究课题组(详见附录一“人员组成表”)。 1.红外光度计研制及红外天文(目前作碳星及Mira变星测光)。 2.光谱观测手段的建立及恒星光谐(目前作长周期分光双星光谱分析)。 3.照相观测手段的建立及照相测光(目前作球状星团,BL Lac天体及爆后新星照相测光)。并致力于理论与实测相结合的一些课题。  相似文献   

8.
捅姜利用一种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计算了3种不同氦丰度(Y=0.28,0.13,0.00)、太阳金属丰度(Z=0.02)、质量1.4~3.0 M_☉恒星演化模型的径向和低球谐阶F-p8模的线性非绝热脉动.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理论的δScuti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边界几乎不随氦丰度变化而改变.随着氦丰度降低,δScuti变星脉动不稳定区蓝边界向低温方向推移,脉动不稳定区中热方的高温星变得脉动更稳定;而冷方的低温星则变得脉动更不稳定.这似乎表明不大可能用氦弥散去解释δScuti脉动不稳定带中的不变星.然而脉动不稳定带热方和冷方中的不变星与变星的比例可能作为是否存在氦弥散的一种观测证据.  相似文献   

9.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内分布着很多类型的脉泽,包括OH,H_2O,CH_3OH和SiO等。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技术多历元观测脉泽,可以在10~100 AU的线尺度上反映年轻星附近的气体运动学特征。在各类脉泽中,H_2O脉泽是亮度最强的脉泽之一,因此是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外流的极佳示踪天体。H_2O脉泽在不同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内主要显示有准直喷流和宽张角外流等运动特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如Orion-KL,Cepheus A,W75N(B),G24.78+0.08 A1和AFGL 5142,介绍了H_2O脉泽在这些形成区所反映的气体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大质量恒星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Mira变星的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观测事实指出,在许多Mira变星的拱星包层中存在着气体和颗粒,存在着OH脉泽。关于Mira变星的拱星包层在膨胀过程中的速度流场问题,近来一直引起较大的注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对Mira变星的质量损失率的估计,因此它对恒星演化过程以及星际物质的化学组成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人们在估计晚型星质量损失率上存在的困难之一,是对拱星包层的膨胀过程的处理问题。以往的工作往往把晚型星的拱星包层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1993年使用13.7m射电望远镜对一些水脉泽的观测搜寻,而这些脉泽源是根据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对一批恒星脉泽源进行的红外观测而挑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对低温变星的脉动激发机制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评述:(1)大多数人相信γDoradus型变星是由所谓的阻塞对流机制所激发.研究表明,γDoradus和δScuti变星的激发机制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差别,他们是更大一类δScuti-γDoradus变星的2个次群:δScuti变星是p模脉动子群;而γDoradus是g模脉动子群.(2)大多数人相信太阳5分钟振荡和恒星的类太阳振荡被对流所阻尼,他们是由所谓湍流随机激发机制驱动的.研究表明,对流并非单纯只是脉动的阻尼机制,否则无法解释Mira变星和类Mira变星.利用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不仅可以重现δScuti和γDoradus脉动不稳定区,也可重现低光度红巨星的类太阳振荡和高光度红巨星的类Mira振荡特性.  相似文献   

13.
猎户座中SiO脉泽分布的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研究了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找到了很好的拟和谱线轮廓的函数.在观测结果中发现,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中存在着若干峰,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布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盘壳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新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脉泽的非饱和辐射谱,而且可以解释脉泽的饱和辐射谱.  相似文献   

14.
王强 《天文学进展》1989,7(1):32-42
本文对银河系恒星形成区的OH和H_2O脉泽的观测、研究的各个方面:形态特征、生成区域、运动状况、时变性质、物理环境和脉泽产生机制,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述了1968年发现天体H_2O分子谱线以来其观测和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1)天体H_2O脉泽和正常H_2O分子的观测特征;(2)在恒星早期和晚期演化过程中H_2O分子所起的作用和它们可能的状态;(3)利用H_2O分子谱线的观测,研究晚型星拱星包层结构和速度流场、恒星质量损失率以及恒星早期演化过程中的分子云能量平衡等理论研究成果;(4)H_2O脉泽时变特征的观测和研究;(5)银河系天体H_2O(6_(16)-5_(23))脉泽源巡视和H_2O脉泽源星表以及河外H_2O脉泽源的探测。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一种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计算了0.6~3.0 M☉恒星演化模型的线性非绝热脉动.结果表明,赫罗图上脉动不稳定带右方的脉动不稳定的低温恒星可以分成2大类(群).一类由主序矮星、亚巨星和中低光度红巨星组成的类太阳振荡恒星,它们的中高阶(径向阶nr≥12)p模是脉动不稳定的,而低阶(nr≤ 5)模是脉动稳定的;另一类是由亮的红巨星和渐近巨星支星(AGB)组成的类长周期变星,它们的低阶模(nr≤5)是脉动不稳定的,而高阶模(nr≥12)却是脉动稳定的.能利用对流与脉动的耦合统一解释造父变星脉动不稳定带红边界、类太阳和类长周期变星脉动.对赫罗图右方的低温恒星的中低阶p模振荡,对流与脉动的耦合是主要的脉动激发和阻尼机制,而湍流的随机激发机制仅对类太阳振荡高阶p模重要.  相似文献   

17.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环境中。近30多年的观测研究使得天文学家对小质量恒星的形成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小质量恒星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而形成。至于大质量恒星,其形成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大质量恒星也可能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来形成,但也不排除在星团中通过中小质量恒星聚合而成的因素。大质量恒星形成与致密电离氢区(UCHII)成协较好,而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分子云环境中,既有大质量恒星也有小质量恒星形成。综述了恒星形成各个阶段的观测结果和研究现状以及成协的天体物理环境情况。未来的观测和研究重点在于,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星团环境中的恒星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吸秘盘理论与天文观测结果,给出一个恒星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模型.通过计算角动量方程,获得了质量定常分布ρ(r)~r_(-β)(β=0,1,2)时的一般性解.对1M恒星的数值解表明:恒星在转动磁化的星云盘中形成时,角动量确实发生了巨大转移;并且,β=2的解能较满意地解释太阳系的角动量奇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39个不同类型的恒星脉泽源的近红外测光结果。以所获得的J、H、K波段流量密度,结合IRAS分光测量数据及低分辨光谱指数等资料,得出了各类源在不同波段的双色图上的分布特点。计算了光谱斜率和红外光度,同时从红外及射电幅射得出了中心星质量损失率及质量损失历经时间。并对不同源的各类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在AGB上的演化,中心星质量损失率不断增加,脉泽源的红外特性和包层结构呈系统变化,进一步说明了从SiO和H2O脉泽,经Ⅰ型OH/IR脉泽,到Ⅱ型OH/IR脉泽,是相互关联的有序演化系列。  相似文献   

20.
星系的恒星视向速度分布是星系动力学模型的重要观测约束,其特征参数包括速度弥散度、分布轮廓以及红移。这些参数对研究星系的动力学、结构和演化以及中央黑洞的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全面总结了从星系光谱归算星系的恒星视向速度分布及其弥散度的各种方法,以及对观测和处理的一些要求。这些方法都假设星系谱线可看作是模板星光谱经多普勒位移并加宽后的线性叠加。提取尽可能多的星系内部恒星运动信息、减少模板星失配的影响、简化误差分析,是这些方法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