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海南省气象局“气象短信”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它是基于Microsoft 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下开发的短信服务系统,实现了气象短信信息的自动和人工入库,自动化收发短信功能,手机用户对气象短信有订阅,退订功能,同时实现手机用户实时点播气象短信和个性化的发送短信方式,并实现了使用web页面管理气象短信系统的功能。系统设计实时性高,自动化程度较好,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2.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4年8月12-15日台风“云娜”登陆后造成的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能比较清楚地揭示台风暴雨的演变过程,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负值区和流场辐合区与未来12小时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的垂直分布能够反映台风外围对流发展的深度,对判断台风在陆地上的维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forcing dissipation and heating response of dipole (unipole) are carried out using global spectral models with quasi-geostrophic barotropic vorticity equations. For each experiment model integration is run for 90 days on the condition of three-wave quasi-resonance. The results are given as follows: Under the effects of dipole (unipole) forcing source and basic flow intensity, there exist strong interactions among the three planetary waves and quasi-biweekly an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the three planetary waves. In the meantime, the changes in the intensity of dipole or unipole forcing source and basic flow have different frequency modulation effects on LFO in the middle and higher latitudes. The results of the stream function field of three quasi-resonant waves evolving with time confirm that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exists in extratropical latitude.  相似文献   
4.
围绕海南岛热带气旋(TC)极端降水的特征及其成因,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海南岛台站日降水数据、上海台风所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通过气候统计、天气诊断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1958—2013年海南岛TC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诊断分析了极端降水产生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海南岛TC极端降水在西北部出现最多,东南部出现较少。从长期趋势看,无论从TC极端降水量还是从TC极端降水频数,TC极端降水的极端趋势均在增加。充足的西南水汽通量输送是产生TC极端降水的重要条件;当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相距较近,即南亚高压偏东偏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时,海南岛容易出现TC极端降水事件;在TC路径和低层风场结构的配合下,海南岛地形对极端降水的落区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5.
1330号台风"海燕"过程影响海南岛的强降水落区和强降水极值点(毛感乡)均位于南部地区,利用海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三亚多普勒雷达以及0.25°×0.25°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强降水成因进行观测分析,应用WRF Ver3.1.1模式对"海燕"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海燕"从海南岛南部近海北上阶段,其外围的偏东风或偏南风与五指山、吊罗山形成向南开口的"厂"字形地形正交,加密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在五指山区及"厂"字形地形南侧均探测到多个β中尺度风向辐合切变线或气旋性辐合涡旋,毛感乡附近存在明显的风向辐合,地面辐合中心与小时雨量大值区基本吻合。(2)"厂"字形地形迎风坡的强迫抬升导致气流垂直速度增大,毛感乡附近存在的水平的β中尺度辐合切变和垂直的β中尺度环流,有利于边界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增强,降水显著增幅。(3)数值模拟的强降水落区和降水极值点与实况基本一致,极值雨量较实况偏小;地形对山区及山脉迎风(背风)坡的雨量增(减)幅作用明显;有地形时,在五指山区及"厂"字形地形南侧容易产生β中尺度风向辐合区。  相似文献   
6.
对2012—2013年GRAPES_TYM模式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所有类型路径预报在24h、48h和72h预报时效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94.3km,143.7km和260.8km,并且存在偏北的系统性偏差;对于南海TC,模式对TC移向预报较实况偏右,移速误差较小,移向偏差是路径偏差的主要原因;另外统计得到模式对TC移向的预报偏差与对其环境引导气流预报偏差有密切的关系,以1213号台风"启德"为例进一步通过移向误差诊断方程探讨了环境引导气流预报偏差(包括环境风场预报偏差、环境引导气流半径偏差及环境引导气流厚度偏差)对TC移向偏差的影响,而环境引导气流预报误差来源与模式对大尺度天气系统、TC大小及强度的预报偏差有关。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气象台热带气旋业务系统收集了1949年以来所有的热带气旋资料,以及对海南岛产生灾害影响的海南岛风、雨实况资料,集成了海南省气象台现有的关于热带气旋的科研成果和预报工具, 集资料查询、分析、预报于一体; 充分利用数据库及SQL语言强大的检索功能、WINDOWS友好的用户界面、网络等计算机软件资源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海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4月12日海南岛在无明显天气系统强迫下产生的一次典型的海风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目的在于揭示海南岛海风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通过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可以看出,WRF模式能够较为合理地模拟出此次海南岛海风的演变特征。海风环流开始时间较我国其他地区偏晚,午后开始形成,15—18时达强盛时期,夜间21时海风转为陆风环流。南北向的海风维持时间和强度明显大于东西向的海风环流,而东西部的海风环流开始时间、维持时间和强度都相差不大。午后辐合线主要分布在岛屿城市较密集的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地区,污染物不易扩散而导致灰霾等天气,这样的分布与岛屿形状及地形密切相关。在向岸型背景风作用下,岛屿南部海风环流向内陆传播了约80 km,远大于东西部;岛屿西南部五指山和鹦哥岭两座山岭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沿峡谷分布的西南气流。垂直方向:白天岛屿西南部山地对海风起到了抬升、加强的作用,大地形结合向岸型背景风共同作用使得高空回流减弱;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的海风环流结构较完整,东部海风垂直伸展达1.8 km,而北部18时海风环流高度可达2.5 km。12时,海南海岸线附近的位温梯度大幅增大,从而激发了四面的海风;海风锋后是水汽储备的大值区,18时,岛屿山脉南侧(迎风坡)和岛屿中心东北部极易产生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NASA的MERRA再分析数据、台站降水资料、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雷达资料初步对比探讨了2014年两次路径相似台风("威马逊"和"海鸥")的降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两者台站过程降水和最大日降水强度差异明显;在华南产生的过程降水和日降水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最强均在海南岛;在海南岛产生的过程降水、日降水和最大小时降水最强均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与"海鸥"相比,在强降水时段,"威马逊"产生更大台站日降水的原因之一是其自身更强的强度和偏慢的移动速度,而且还与高层更强的南亚高压主体、中层偏弱偏东的副热带高压和低层强的低空急流密切相关.在强降水阶段,两者所处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均指向西南偏西-西南偏南方向,而强的对流均主要在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左侧或前侧.两者强降水主要在海南岛西部和北部的关键原因是五指山山脉和台风路径的相对位置配置类似,强降水区恰好处于向岸风面或五指山的迎风面.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南省二次开发的CAPPS2.0模式,对2006年1月1日~2007年1月1日海口市逐日PM10、SO2、NO2污染浓度监测资料进行输出分析,得出海口市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污染物SO2和NO2的预报效果较好,而PM10预报效果较差。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预报方程,并对PM10进行优化和校正,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