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半固定沙丘表面的137Cs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对干草原地区半固定沙丘表面的蚀积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半固定沙丘表面不同部位^137Cs剖面分布型式及其总量与背景值样点的对比分析,认为半固定沙丘表面存在微弱的风沙活动,其中沙丘中上部表现为风蚀状态,迎风坡脚与风坡脚均为沉积部位。这一尝试性研究为风沙地貌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邹学勇 《地理研究》1994,13(3):113-114
正值“全球变化”、“人与生物圈”和“国际减灾十年”研究日趋深入之际,由董光荣、高尚玉、金炯等合着的《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与防治途径》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于1993年底出版.  相似文献   
3.
若干特殊地表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经风洞模拟实验,本文对四种特殊地表在净风和挟沙风情况下的风蚀特性,进行了定量的研究。揭示了原始地表结构受人为破坏后,其抗风蚀能力急剧降低的特点。探讨了风成沙粒配、戈壁风蚀平衡与风蚀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气流中跃移颗粒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气流中颗粒跃移过程中受力分析及其运动机理的研究在发展风沙物理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受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的限制,关于此方面的认识还不统一,采用高速频闪摄影技术,在计算跃移颗粒各运动参数的基础上,反推出跃移颗粒的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并将颗粒所受的阻力,升力和重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阻力最重要,重力次之,升力也不可忽略,它占重力的20%以上,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出了颗粒的跃移运动轨迹,与  相似文献   
5.
沙尘天气频率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北京及其周边1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的相关分析,指出风速、相对湿度是影响沙尘天气的关键气象因子,用这两个气象因子构建了月沙尘气象指数。月沙尘气象指数与沙尘天气频率具有较一致的周期性,沙尘天气日的沙尘气象指数是非沙尘日指数的倍数关系。另外,根据月沙尘气象指数在不同月份的分布特征,给出了相应的季节性气象指数计算方法,对14个站计算的结果显示,季节性气象指数与沙尘天气频率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种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2021年5月17日,我国著名的沙漠科学与风沙地貌学家、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吴正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吴先生1935年7月出生,浙江省浦江县人,1953年考入南京大学,专修地貌学.1957年8月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貌室与朱震达先生等一起从事风沙地貌研究,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后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沙漠的科学研究.1966年,吴正先生只身一人来到甘肃兰州工作,1971年举家迁往兰州,从此立足祖国大西北,开展中国沙漠的考察与研究.一个受江南水乡阳光雨露滋润的南方青年、清瘦的书生,毅然决然地将个人和家庭献身于中国的沙漠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遥感影像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及遥感解译标志。以此为基础,选取目视解译法监测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392 913km2,占高原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包括沙质沙漠化土地、砾质沙漠化土地和风蚀残丘3种类型。沙漠化土地以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仅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2%。空间上,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他地区零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渐增大,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以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数据(面积、类型、程度、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基础,结合气候、地貌、第四纪沉积物和人类活动等数据,将青藏高原沙漠化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半干旱高山宽谷沙漠化区、藏北青南高寒高原面沙漠化区、柴达木干旱盆地沙漠化区、黄河上游半干旱河流盆地沙漠化区和“三江”流域湿润半湿润高山沙漠化区。  相似文献   
8.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形态及沉积物对表面气流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对孤立新月形沙丘迎风坡风速的野外实测和计算表明,沙丘迎风坡表面风速廓线呈非对数关系,近地面剪切风速和输沙强度由坡脚至丘顶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同时随断面坡度的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沿断面输沙率的变化导致蚀积强度的改变,表现为沙丘迎风坡坡度变缓的部位沉积大于侵蚀,其它部位侵蚀大于沉积,其中丘顶输沙率和侵蚀强度最大。在沙丘形态上,表现为坡度减缓的部位沉积变凸、其它部位因侵蚀变凹以及坡脚和丘顶的前移。变凸和变凹部位反过来又制约着表面剪切风速的相应变化。粒度分析也表明,沙丘迎风坡表面粒度特征主要取决于表面蚀积状况,同断面形态表现出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风沙流中颗粒跃移研究的某些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杨保  邹学勇 《中国沙漠》1999,19(2):173-178
风沙流研究是风沙物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上大致分宏观和微观研究两个方面。宏观研究着眼于风沙流的整体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微观研究侧重于单一颗粒的运动状态。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是解决风沙物理学中一系列问题的一条合理路线。但长期以来,由于在颗粒运动机理研究方面进展缓慢且不成熟,对联系宏观和微观研究的纽带——起跳粒子的运动状态分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风沙流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严重脱节。本文综述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现存问题和解决途径,并对风沙物理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半干旱区城镇众多,风沙灾害频发,开展城镇风沙灾害防治研究势在必行。以毛乌素沙地的乌审旗达布察克镇为例,对其周边沙尘源地和植被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单项植物、机械沙障防风原理的风洞模拟结果,提出各种沙尘源地亚类防沙治沙措施的合理配置。根据建立半干旱区城镇防沙工程体系的原则以及城镇周边不同下垫面的防沙治沙措施配置,达布察克镇防沙治沙模式可以概括为城镇周边的“三圈模式”。第一圈是以达布察克镇为核心的绿化景观带,这一圈层大致位于达布察克镇以外600~900 m宽度范围内。第二圈层为沙丘(地)封禁与农牧业生产区,包括两个次级圈层:设施农业次级圈层的宽度约为1 km;远郊沙丘(地)封禁与农牧户独立生产次级圈层的范围较大,这一次级圈层的显著特点是大面积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小面积用于农牧业生产。第三圈层是沙丘(地)封禁保护圈。该圈层位于乌审旗的西北位置,圈层内主要包括流动、半流动沙丘链以及平坦流沙地,是达布察克镇上风向主要的沙尘源地,应按照防沙治沙原理对其进行封禁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