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钛胶海水提铀动力学研究Ⅱ——吸附机理的推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提铀机理的研究,已逐渐受到重视,然而,至今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观点也各有差别.例如,Keen等[1]认为钛胶从海水中吸附铀是阳离子交换过程,即海水中的铀是UO22+离子的形式与钛胶进行交换;尾方升等[2]则倾向于阴离子吸着,即铀是以UO2(CO3)34-的形式被吸附.我们曾于1973年在海洋局系统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阳离子给合交换的看法,并在后来的两次专业会议上予以补充发展.张正斌[3]认为是阳离子交换或一价阳离子失水络合.最近崔清晨[4]提出可能是UO2(OH)3-的络合吸附.根据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仍认为,钛胶从海水中的吸铀机理可能是一种阳离子形式的络合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2.
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的分布特征和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伟强 《中国科学D辑》2003,33(2):119-126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走航观测所获得的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分压及相关资料, 分析研究了考察区夏季大气和表层海水中CO2分压的分布特征, 首次用实测的海-气CO2资料于多种方法估算了考察区夏季海-气CO2的通量. 结果表明考察区夏季大气中CO2分压(Pa)的测值范围在(352~370)×10-6 CO2·Air-1(单位下同)之间, 平均为358, 平面上具有波因特来的北部海域较高, 其余海域分布较均匀的分布特征; 夏季表层海水中CO2分压(Pw)测值在98~580之间, 极值之差竟达472, 平均值为242, 比相应的分压(Pa)低116, 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平面分布特征, 并与研究区浮游生物、冰况、水温和环流状况有密切关系. 估算结果表明, 各种计算方法所估算出的碳通量F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 除考察区东部海域为大气CO2的弱源区外, 大部分海域都为大气CO2的汇区或强汇区, 但它们的值却有较大差异, 平均值在6.57(Liss法)至26.32 mg CO2·m-2·h-1(14C法)之间, 最大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约4倍, 大约分别是全球平均值的2~10倍; 若以Wannikhof系数估算, 本海域的平均碳通量则是Takahashi, Feely等人在本海域模拟估算值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91年12月至1992年1月在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所作的现场观测,采用红外分析法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果表明,表层水PCO2的分布大致呈近岸低、远岸高的特征,其分布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控制。利用通量计算模式,估算出CO2在调查海域的平均海-气通量为-71.9g/(m2a),通量的可能误差主要来自与风速有关的交换系数。  相似文献   
4.
揋reenhouse effect?causing global warm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of study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latest 100 years, the earth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been increased by about 0.4℃—0.8℃[1,2]. And this has been becoming a hotspot of the world[3,4]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青岛至南极航渡中所观测到的大气与海水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7°N以北、0°至2°S、10°S至43°S之间及58°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6.1mg/(m2h);7°N至0°、2°S至10°S及43°S至58°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约为4.0mg/(m2h)。  相似文献   
6.
东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第七、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渡中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航线上20°N以北、20°~40°S之间及60°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5.17mg/(m2·h);20°N至20°S及40°~60°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3.70mg/(m2·h)。  相似文献   
7.
Hydrous titanium oxide (HTO) is a better inorganic absorbent for the extractionof uranium from sea water. Although its structure has been proposed by some authors,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perty ofuranium-untaking. Some relevant articles only concentrated their efforts on the in-terior structure and little was given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its surface properties which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perty of uranium-uptaking.  相似文献   
8.
水合氧化钛是一种无机离子交换剂.它对海水中铀的吸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离子交换过程.除了一般的离子交换外,可能还伴随有络合[螯合][1]过程.在一般的情况下,离子交换的决定步骤是离子扩散.根据体系的性质不同,可以是离子在交换剂粒子内部的扩散(粒子扩散),或是在围绕粒子周围的液膜内部的扩散(液膜扩散).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二氧化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1994年8月和1995年2月的台湾海峡进行的综合调查资料,对海水Too2、Po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通量模式估算了海-气CO2的净通量。结果显示,表层Too2、Poo2的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夏季受海峡暖流的影响,台湾海峡表层Too2、Poo2普遍较高;冬季受浙闽沿岸水的影响,表层Too2、Poo2呈海峡西部低,东部高的分布趋势。台湾海峡可视为沿岸水  相似文献   
10.
海水提铀的研究已将近有二十年的历史.由于海水体系复杂、且其中含铀量甚微(~3μg/l),致使其研究工作难度较大,目前,仍处在实验性阶段.水合氧化钛(或称“钛胶”)是一种提铀性能较好的,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无机提铀吸附剂(或称无机离子交换剂).它对海水中铀的吸附机制,无疑是个重要的,因而也是个为人们所重视的研究课题.这个问题的研究一般要从下述三方面着手:吸附剂的结构及其提铀性能;铀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其吸附动力学和机理问题.本文先就前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其它问题准备以后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