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发现四川雪宝顶绿柱石-白钨矿脉状矿床矿物包裹体存在多个流体相, 经单包体激光拉曼光谱测试表明, 除固相子晶外, 流体相自中心向外依次是气相CO2、液相CO2、贫水CO2液相和盐水溶液相.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成分、C, O和稀有气体He, Ar同位素示踪与测年研究, 认为该矿床富含挥发组分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 成矿元素富集受控于深成碱性岩浆活动与地壳物质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赋存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化学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1个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在0.98%-11.0%之问波动.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其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物污染程度和湖泊周边的人类活动有关.②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  相似文献   
3.
采用再力花和菖蒲构建湿地床,以考察其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6个月的连续试验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4 m3/(m2.d)、植物种植密度大于158株/m2的条件下,2种植物存活率均大于93%,说明植物能适应低污染负荷、高种植密度的无土培养环境;再力花和菖蒲湿地床月均去除率分别为:总氮(TN),48.22%~78.53%和43.23%~72.42%;总磷(TP),77.62%~85.67%和58.07%~80.77%。再力花湿地床对TN、TP的净化效果好于菖蒲湿地床;2种植物吸收N、P含量分别占去除总量的比例:N为44.14%、37.75%,P为73.43%、62.05%。湿地床技术可有效去除来水中的TN、TP,通过植物吸收作用累积N、P含量较高,不同种类的植物构建湿地床对污染河水中N、P去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且硝化反硝化和植物吸收是去除N的主要途径,而植物吸收是去除P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室内模拟研究了沉水植物黑藻对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浓度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变化,并从沉水植物生长、间隙水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三方面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揭示磷在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的交换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上覆水中各形态磷以溶解性总磷(DTP)为主,其他形态磷浓度变异较大,黑藻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DTP浓度,也降低了DTP和SRP占总磷的比例,从而使颗粒态总磷(P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占总磷比例升高。黑藻主要通过吸收上覆水中的磷和抑止沉积物、上覆水中APA使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保持较低水平,其中对SRP和DTP浓度的影响更明显。上覆水中各形态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7~8月,TP、SRP和DTP浓度呈下降趋势,并在8月达到最低值;9~10月间有所升高,但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采样时间存在波动。  相似文献   
5.
王琦  姜霞  金相灿  徐玉慧 《湖泊科学》2006,18(2):120-126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无机磷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各湖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和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较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6.
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及其吸附热力学参数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属于不同营养水平的3个沉积物吸附磷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比较了不同沉积物吸附磷的差别。结论如下:(1)在本研究条件下,五里湖沉积物吸附磷的Qmax、K、NAP和EPC0均高于东太湖和贡湖沉积物,而m却较低。东太湖和贡湖沉积物与其上覆水间基本保持磷吸附-解吸动态平衡状态,五里湖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趋势;(2)沉积物吸附磷主要发生在00.5h之内,此时间段吸附速率为贡湖沉积物与东太湖沉积物相差不大,均高于五里湖沉积物;(3)温度对五里湖沉积物吸附磷影响相对较小,而对贡湖和东太湖沉积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黑藻对沉积物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同一区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运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底质中磷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离,同时分析黑藻生物量及底质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并对底质中生物可利用磷进行了估算,揭示沉水植物对底质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底质中弱吸附态磷、可还原性磷(RSP)是黑藻利用的主要磷形态;土壤与沉积物相比不利于黑藻生长,营养水平高的河流沉积物有利于黑藻初期生长,但容易使其早衰;沉积物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底质中RSP含量的控制;土壤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弱吸附态磷控制;黑藻能促进底质中磷向可利用态转化;黑藻对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利用率比沉积物低。  相似文献   
8.
Marine macroalgae can absorb carb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macroalga, 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 has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carbon absorption and storage in wave-sheltered intertidal reef systems. However, detailed knowledge on seasonal biomass changes and carbon storage of G. lemaneiformis is lacking, especially in many small and scattered ecosystem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wild distribution of G. lemaneiformis, the understanding of seasonal dynamics of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in nature is necessary. In this study, we first investigate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biomass, coverage area, and carbon storage during low tide from August 2011 to July 2012 in Zhanshan Bay, Qingdao, China. Furthermore, we estimated the carbon storage potential of wild G. lemaneiformis using light use efficiency(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nding biomass and coverage area changed significantly with season. However,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arbon content and water content were not obvious, with an average content of 35.1% and 83.64%, respectively. Moreover, carbon storage in individual months varied between 0.67 and 47.03 g C/m 2, and the value of carbon storage was the highest in August and June and the lowest in February. In Zhanshan Bay, LUE of G. lemaneiformis was only 0.23%. If it is increased to the theoretical maximum(5%–6%), the carbon storage will have an increase of at least 21 times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which suggested that carbon storage of wild G. lemaneiformis had a high enhancement potential. The study will help to assess a potential role of G. lemaneiformis in reducing atmospheric CO2.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三峡库区气候与植被变化现状,利用克里金插值、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分析、MK检验及地学统计方法分析气象数据和MODIS卫星数据.结果表明:库区1961—2014年年均气温显著上升趋势,为0.015?C/a,春、秋、冬3季也呈显著上升,降水量变化不显著. 2001—2014年,库区植被指数(NDVI、EVI)年均值均呈上升趋势,EVI显著上升,四季中NDVI仅秋季为显著上升,EVI春、秋、冬3季均显著上升.年均NDVI、EVI分别有29.74%和45.19%的区域显著增加,重庆主城区植被指数显著降低.春季NDVI、EVI与同季及年均气温为显著正相关,秋季EVI与同季气温为显著负相关,其余相关性不显著.(可见)气温对植被指数的影响大于降水,气候变暖对小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库区实行的相关政策已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长江、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强烈的人类活动改变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使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了解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相互作用和驱动因素是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和气象等数据,对2000—2016年长江、黄河流域的NPP、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进行时空变化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法和约束线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和约束效应。结果表明:① 2000—2016年,长江、黄河流域的NPP分别以3.21 gC/m2和3.92 gC/m2的速率递增,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在长江流域分别以1.25 mm/a的速率递增和55 t/hm2的速率递减,而在黄河流域,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分别以0.04 mm/a的速率递减和3.31 t/hm2的速率递增。② 长江、黄河流域的NPP、土壤保持和产水服务之间互为协同关系。长江流域的NPP和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之间为驼峰型约束,NPP与产水量之间为凸波型约束。③ 黄河流域的NPP与土壤保持间的约束线形态为凸波型,NPP与产水量之间为驼峰型约束,而产水量与土壤保持之间为指数型。定量化研究不同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和优化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