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吉林白山市金英金矿是一个2004年发现的、大型隐伏矿床。经过2014年的生产勘探,其金资储量增加一倍多(金属量),相当于又增加一个大型金矿床。本文即注重于探讨该矿床储量翻倍增加事实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成矿规律,并对其成矿远景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今后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西沙碳酸盐岩建隆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于西沙隆起之上,层序分析对比和西沙群岛浅部钻井沉积相的研究表明,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可分为灰沙岛相、礁坪相、粘结灰岩相、礁格架相和礁后泻湖相等沉积相带.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正地形,顶部强振幅,底界不明显,内部为弱振幅杂乱发射,规模较大的建隆表现为平顶,顶部为强振...  相似文献   
3.
吉林通化二密铜矿区次火山岩为其成矿的主要围岩。该次火山岩成岩时代未定,对其成岩及成矿机理等问题仍有很大的争论。本文即通过利用LA-MC-ICP-MS锆石U-Pb分析测定了该次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二长闪长玢岩(JEM02)、石英二长闪长岩(JEM03-1)以及石英二长岩(JEM03-2)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5.71±0.33)Ma(MSWD=1.6)、(97.18±0.46)Ma(MSWD=1.19)和(96.10±0.50)Ma(MSWD=2.0),与其相应的206Pb/238U-207Pb/235U谐和年龄一致。松顶山次火山岩侵位的先后顺序为: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玢岩。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本文认为该次火山岩为碰撞后到晚造山或非造山环境下形成的花岗岩-A型花岗岩的系列。该次火山岩形成的过程为:在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中,地幔物质上涌与地壳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富碱的钙碱性岩浆。该岩浆在岩浆房中进一步分异形成二长-闪长岩浆和花岗斑岩岩浆。两种岩浆先后沿火山喷发通道浅成侵入形成次火山岩。  相似文献   
4.
位处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的辽吉裂谷带内发育有多处中、小型铅锌矿床,其中,同时发育层状和脉状铅锌矿的青城子矿床是典型的代表。为了探讨青城子层状铅锌矿和脉状铅锌矿矿质来源及成因的异同及其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利用ICP-MS对层状铅锌矿及其围岩、脉状铅锌矿及其围岩和后期穿矿脉岩进行了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具有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和明显分异的特点。层状铅锌矿及其围岩具有Eu正异常和较弱的Ce负异常,表明其成矿物质均来自上升的深部热水流体与海水的混合热液,在高温、还原流体和海水的参与下成矿。脉状铅锌矿及其围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层状铅锌矿及其围岩相似,但其Eu为负异常和Ce异常不明显,部分样品出现较弱的Ce正异常,对比分析穿矿脉岩明显的Eu负异常和Ce正异常以及二者稀土元素总量稍大于层状铅锌矿的特点,文章认为青城子层状矿石为沉积成矿,成矿热液为深部热水流体与海水的混合热液,但后期受到岩浆侵入叠加改造的影响而在局部形成脉状铅锌矿体,引起了Eu负异常和局部Ce正异常的出现以及稀土元素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6.
国外低品位铜矿分布与利用技术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矿产资源大国,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铜矿的依存度逐年上升,据海关统计,目前已达70%,因此我国大力提倡绿色矿业,发展适宜处理的低品位、难选冶铜矿的提取技术及矿渣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铜矿利用率。通过从MRDS、MEG和InfoMine等矿产数据库中提取矿床数据,对国外低品位铜矿床的分布、可利用情况、矿床类型、开采利用技术及成矿控制因素等方面开展调查统计分析,并选取重要矿床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为我国低品位铜矿综合利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红透山铜锌矿是中国东北典型的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VMS)矿床。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反演其成岩及构造热活动的历史,探讨成矿作用过程是红透山矿床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红透山赋矿围岩-黑云斜长角闪岩中锆石的研究,探讨红透山铜锌矿的成矿过程, 揭示其地质意义。黑云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主要为粒状,在黑云斜长角闪岩母岩-钙碱性玄武岩喷发过程中形成。结果表明:锆石的形成年龄约为2 500 Ma,代表了红透山铜锌矿初始的成矿时代;红透山矿床最初形成于该时期的弧后盆地环境,矿床形成不久随即发生了鞍山运动的古海洋闭合、陆陆碰撞及同期碰撞花岗岩的侵入;该期的构造热蚀变可能就是红透山富矿柱形成的原因。基于对红透山矿床的形成时代和环境的新认识,建议“红透山式”矿床勘查方向应该注重以下2点:该类矿床应该产出于晚太古代末期形成的绿岩带中的双峰式火山岩中; VMS富矿应该分布在鞍山运动古海洋闭合及陆陆碰撞带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