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三明城区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化寨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B12):43-47,75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壤污染的危害往往很容易被忽视。以福建省三明市钢铁公司和永安市福建水泥厂为中心.对三明城区现代表土壤采集,并测定其低频磁化率、高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利用土壤环境磁学方法研究该城区的土壤污染状况,对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建立磁化率和土壤重金属的统计规律,圈定异常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进而寻找污染源。  相似文献   
2.
冈底斯成矿带是西藏乃至中国的一条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已发现厅宫、驱龙、甲马等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及克鲁、冲木达等中型以上铜矿;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火山热液型、接触交代(夕卡岩)型等。陈坝铜金矿床处于克鲁-冲木达成矿远景区内。矿床成因为夕卡岩型,也有火山热液型。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物化特征,对成矿时代、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指出找矿远景,希望对矿区的矿产勘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藏劣布铜矿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劣布铜矿为火山沉积喷流层控型铜矿床;矿体受比马组第四岩性段层位和角砾岩筒控制,容矿岩石为角岩、层夕卡岩和角砾岩,矿物组合简单,流体包裹体测试表明夕卡岩铜矿化形成深度小于典型的斑岩铜钼矿,显示矿床的剥蚀程度较低,对寻找斑岩型铜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冈底斯成矿带是西藏乃至中国的一条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已发现厅宫、驱龙、甲马等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及克鲁、冲木达等中型以上铜矿;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火山热液型、接触交代(夕卡岩)型等.陈坝铜金矿床处于克鲁-冲木达成矿远景区内.矿床成因为夕卡岩型,也有火山热液型.  相似文献   
6.
西藏山南地区努日铜钨钼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东段南缘,是新近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矿区内出露有白垩系比马组和旦师庭组及大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侵入岩。矿区内的矽卡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在白垩系比马组地层中,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角闪石、绿帘石、符山石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斑铜矿、黝铜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矽卡岩矿物中石榴子石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为主,辉石主要为透辉石,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阳起石,帘石主要为绿帘石。矽卡岩类型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依次由石榴子石矽卡岩过渡到透辉石矽卡岩,再过渡到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这种分带特征表现了流体交代作用的变化。矿化类型和矿化组合也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浅部以矽卡岩型钨矿化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过渡为脉状的铜矿体或铜钼矿体,在局部较深的钻孔中还有少量的斑岩型矿化,主要以铜矿化为主,伴有较弱的钼矿化。石榴子石组分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具有规律性的变化,由钙铁榴石占主体逐渐过渡为钙铝榴石占主体。成分剖面显示石榴子石的组分和化学成分随着环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石榴子石是由一种脉动式流体形成的,可能是由流体化学成分的自身再平衡和生长过程中流体流量的改变而引起生长速率的改变共同实现的。通过含铁律比值(Kp)的计算,得出努日矿床形成于弱酸性、较强氧化状态。结合矽卡岩矿物分布和成分变化特征,推测努日矿区的矽卡岩可能是由深部侵入体分异出的热液沿着层间的破碎带或断裂,经过较远距离的运移,与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渗透交代作用可能是形成矿区矽卡岩的主要原因,流体的温度和氧逸度变化对于形成不同的矽卡岩矿物具有重要作用。努日矿床的矽卡岩为浅部矽卡岩,可能存在统一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系统,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劣布铜矿为火山沉积喷流层控型铜矿床;矿体受比马组第四岩性段层位和角砾岩筒控制,容矿岩石为角岩、层夕卡岩和角砾岩,矿物组合简单,流体包裹体测试表明夕卡岩铜矿化形成深度小于典型的斑岩铜钼矿,显示矿床的剥蚀程度较低,对寻找斑岩型铜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会理—东川—易门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六街一带“昆阳群”黑山头组底部发现一套流纹质凝灰岩夹层,厚约20~45 m,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 ICP- MS)对流纹质凝灰岩进行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 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2±20 Ma(MSWD=0. 72,n=15),代表了该凝灰岩的形成时代,说明黑山头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是滇中地区首次发现~1. 4 Ga岩浆记录,进而限定了昆阳群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新元古代早期(1. 5~0. 9 Ga)。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表明,流纹质凝灰岩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岛弧型岩浆岩;锆石εHf(t)值兼具正值和负值,指示岩浆源区主要与古元古代(2438~2030 Ma)俯冲洋壳板片的熔融有关,并伴有地壳物质的混入。本年龄数据与中元古代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端元辉长岩(~1. 4 Ga)年龄相当,可能为菜子园—易门洋开始削减的产物,该时期是菜子园—易门洋裂解—俯冲转换的重要时期。结合河口、新平、撮科一带陆续发现高压变质岩及蛇绿混杂岩,绿汁江断裂在绿汁镇—元谋一带存在构造混杂现象,推断菜子园—易门洋在河口金沙江一带由西转向南沿着绿汁江断裂带由通安—河口—元谋—绿汁—新平一带展布。  相似文献   
9.
努日矿床是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发现的一个大型铜钼钨矽卡岩型矿床,由于成矿斑岩一直未能确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和找矿方向的确定。文章基于野外地质观察和岩体成岩时代研究,识别出与成矿有关的一期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其成岩时代为(24.94±0.28)Ma,略早于矿体的成矿年龄(23.62 Ma),结合岩体蚀变、矿化及围岩特征,确认其为成矿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高Sr、低Y、无Eu异常的特征,Rb-Sr、Sm-Nd、Pb同位素组成与冈底斯带中新世成矿岩体基本一致,说明其岩浆源区具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岩浆相对富集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暗示其演化中混染了较多古地壳物质,有效解释了矿床铜-钼-钨矿物组合。矿区成矿斑岩体的发现证实了努日矿床属于斑岩成矿系统中的矽卡岩矿床,岩浆形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上升演化过程中与上覆古老拉萨地壳发生过同化混染作用,是岩浆热液与比马组灰岩持续演化的结果。本研究对在冈底斯南缘寻找努日式矿床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藏努日矿区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克鲁-冲木达矽卡岩亚带,通过多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形成大型层矽卡岩型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对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研究和分析,显示出热水环流和深部侵入岩浆热液的叠加和富集成矿作用特点,为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提供依据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