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岩体在块系构造状态下的动力传播存在块体和块体间软弱介质的非协调变形现象,对岩体结构的动力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块系岩体的非协调动力传播响应研究尚不充分,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动力响应特征识别。通过试验对块系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过程岩块动力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别从动力传播速度、岩块加速度振幅衰减、岩块振动位移响应、岩块振动持续时间、块体动能显现、块体振动频域响应特性等方面对比纵波传播,给出块系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的特征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块系介质非协调变形运动产生的动力传播现象相比于纵波传播是一种低频低速波,并伴随着岩块的大位移运动,同时岩块振动持续时间较长,蕴含着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过程,这些现象构成了块系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的重要特征。该研究将为识别岩体非协调动力传播特征及块系岩体的冲击预警波动特征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岩体间超低摩擦发生机理的摆型波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深部冲击地压发生时煤岩体有明显的错动现象,基于块系岩体中的摆型波传播理论,研究摆型波在块系岩体中传播时诱发岩块间的超低摩擦发生机理。通过分析动力作用下岩块间的相对位移最大值,研究块系岩体的超低摩擦发生规律。当岩块间的软弱介质处于拉伸最大值状态时,在侧向扰动作用下岩体极易发生超低摩擦滑动,由此给出了块系岩体的超低摩擦发生判据。最后,通过计算分析了块系岩体自身特性及外界扰动特性对岩块间超低摩擦的影响。基于摆型波理论的超低摩擦发生机理研究,对认识深部岩体错动型冲击地压启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海德乌拉铀矿床是近些年西北地区最新探明的与火山岩有关的独立铀矿床,该矿床的发现为东昆仑造山带探寻热液型铀矿床提供了指示意义。本文选择与海德乌拉铀矿成矿期相关的透明矿物(粉红色方解石、紫黑色萤石及石英)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开展C- H- O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性质,并探讨矿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海德乌拉铀矿床成矿期石英中主要为H2O气液两相包裹体,少见CO2- H2O两相包裹体;在粉红色方解石脉、紫黑色萤石脉中流体包裹体均含H2O气液两相包裹体,在粉红色方解石脉中偶见纯液相包裹体,均未见到纯气相及含固相包裹体。成矿期粉红色方解石、紫黑色萤石及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133~187℃(均值163℃)、127~204℃(均值169℃)、183~287℃(均值219℃),盐度范围分别为1. 40%~7. 02%NaCleq(均值3. 65%NaCleq)、0. 53%~3. 06%NaCleq(均值1. 26%NaCleq)、7. 17%~17. 26%NaCleq(均值为11. 46%NaCleq)。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另含少量CO2等。C- H- O同位素实验数据表明,流体中δ13CFluid- V- PDB、δDFluid- V- SMOW、δ18OFluid- V- SMOW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 59‰~1. 00‰、71‰~63‰、0. 03‰~3. 72‰,表明成矿流体并非单一来源,可能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来源。此外,沥青铀矿的沉淀主要是由于流体与围岩的相互反应所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加上流体沸腾/CO2去气,最终导致了沥青铀矿等成矿物质发生大规模的卸载与沉淀。  相似文献   
4.
粤北下庄铀矿田是我国确定的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田,矿田内的岩浆活动具有加里东、印支和燕山多期、多阶段的特点,并以印支期为主体,但部分花岗岩体的划分、命名和时代归属仍需进一步研究。现有资料显示,矿田中部的笋洞岩体又被归入中南部的高栋岩体,但笋洞岩体的单颗粒锆石稀释法年龄为189 Ma、而高栋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6~232 Ma,二者分别属于燕山期和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矿田中西部的岩庄岩体又被视为笋洞岩体的一部分,但岩庄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61 Ma,小于笋洞和高栋岩体年龄。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研究在深入研究笋洞岩体、岩庄岩体岩相学特征的基础上,采用SHRIMP锆石U-Pb法测定了它们的锆石U-Th-Pb的含量,发现笋洞和岩庄花岗岩不仅含有捕获锆石,而且笋洞岩体还含有高铀锆石。剔除这些捕获锆石和高铀锆石的年龄数据后,笋洞中粗粒二云母花岗岩和岩庄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40.0±2.4 Ma(N=15、MSWD=0.98)和234.4±2.4 Ma(N=13、MS...  相似文献   
5.
青山堡岩体位于阿拉善弧型构造南缘之龙首山隆起中段,紧邻芨岭岩体,是龙首山-祁连山铀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理清岩体源区性质和演化过程,还原大地构造动力学背景,对青山堡岩体进行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青山堡岩体属于富硅富钾的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方面,细晶花岗岩呈现出平缓的配分曲线、强烈的Eu谷特征(δEu=0.05),而其余花岗岩类样品均呈现出明显的配分曲线右倾趋势,Eu谷程度较小(δEu=0.43~0.89);微量元素方面,各岩体样品基本均富集Th,U,Nb,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La,Nd,Y,Lu等稀土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P和高场强元素Ti等,而细晶花岗岩具有极低的Sr值(9.4)和非常高的Yb值(9.34);青山堡岩体中粗粒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41.6±4.2 Ma(MSWD=1.4,n=14),细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0.1±5.6 Ma(MSWD=1.8,n=11),与阿拉善地块的碰撞运动时间(加里东晚期)相一致;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显示青山堡岩体具有较低的初始(~(87)Sr/~(86)Sr)_i比值(0.663 767~0.707 767)和较低的εNd(t)负值(-0.1~-7.4),其应起源于古元古代龙首山群古老基底地壳物质的重熔,但也有部分地幔物质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青山堡岩体除细晶花岗岩外均形成于阿拉善地块与北祁连岛弧的碰撞造山运动,为I型花岗岩;而细晶花岗岩应是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运动的产物,属于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龙首山铀成矿带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中志留世—早泥盆世受控于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而处于后碰撞伸展环境,然而关于龙首山铀成矿带在后碰撞伸展环境的结束时限尚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约束。为此本文以该成矿带青山堡中牌细粒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据此探讨了岩石类型及成因、源区特征及构造环境。结果显示,中牌细粒花岗岩成岩年龄为(413.7±3.0) Ma,为早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岩石具有高Si、富碱及低CaO、MgO和P2O5的特征,A/CNK=1.01~1.04;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相对富集Th、U、Nd、K,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中牌细粒花岗岩应属于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中牌细粒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岩浆源区主要残留相为角闪石,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龙首山地区早古生代形成的岩浆活动按照时间可划分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452...  相似文献   
7.
贵东复式岩体由多期次、多类型的岩体组成,且东部盛产铀矿床,因此精确厘定该复式岩体的时代及其时序,查明复式岩体东部与中西部岩浆活动的差异性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深入研究区域岩浆活动,而且有利于深刻认识铀的成矿规律。现有研究认为,以龟尾山断裂带为界,贵东复式岩体中西部岩基属燕山早期、东部岩基属印支早期,东部广泛发育的燕山期中基性脉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但对复式岩体中东部呈岩枝、岩株广泛出露的晚期花岗质小岩体的成岩地质时代及其分布规律尚存在争议,也有待进一步查明花岗质小岩体与铀矿床的时空关系。文章选择贵东复式岩体中东部晚期花岗质小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SHRIMP锆石U-Pb法厘定其成岩时代,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测试结果显示,贵东复式岩体中东部晚期花岗质小岩体普遍存在高铀锆石,这可能是对同一岩体不同学者所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剔除高铀锆石的年龄数据,龟尾山断裂带以西的隘子、司前、陈洞岩体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63.0±1.6 Ma、163.1±1.6 Ma、160.7...  相似文献   
8.
基于深部非连续自应力等级块系岩体构造理论,研究冲击载荷在块系岩体中以摆型波形式传播时岩块间黏弹性性质对摆型波传播的影响。当岩块间具有五种不同黏弹性性质时,通过对块系岩体的始端和末端区域中间岩块加速度响应计算及各岩块加速度正负摆幅幅值分析可知:岩块间黏性变化时,对岩块加速度衰减周期没有影响,但黏性增大时各岩块正负摆幅下降幅度比黏性周期增大时大;岩块间弹性变化时岩块加速度衰减周期均发生变化,但弹性减小时正负摆幅值向平衡位置平移,弹性周期减小时块系岩体的前半部分岩块正负摆幅曲线均出现波动且负摆波动较大,岩块间弹性梯级增大时,岩块加速度迅速衰减,同时各岩块加速度的正负摆幅曲线在初始端区域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9.
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与防治是煤矿动力灾害研究的重要问题。巷道顶板-支护系统在围岩扰动作用下存在接近共振状态的准共振现象将诱发顶板支护系统的冲击灾害,表现为顶板的位移、速度、加速度3种准共振强响应。依据支护失稳及支护塑性屈曲判别条件,给出支护动载破坏的3个安全系数及相应的危险扰动频率比区间,同时针对顶板支护系统准共振诱发的冲击灾害给出支护阻尼防冲控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外界扰动力幅值低于静载下的支护临界破坏载荷时,顶板-支护系统的准共振现象是导致支护冲击破坏的主要原因;支护破坏的准共振危险扰动频率比区间与顶板支护系统的阻尼比及力幅比有关,随着阻尼比的增加,顶板准共振时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响应幅值均减小,支护阻尼是对3种准共振响应均敏感的控制量;随着顶板支护系统阻尼比的增大或力幅比(外界扰动力幅值与支护静载破坏临界载荷之比)的下降,支护的危险扰动频率比区间范围将缩小甚至消失,同时阻尼比和力幅比取值均较小时,顶板支护系统在3种准共振下的危险扰动频率比取值区间较为接近。该研究将丰富对冲击地压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对支护防冲控制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后碰撞岩浆岩的成因及后碰撞伸展环境的形成机制一直备受争议。本文选择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海德乌拉流纹岩开展锆石U-Pb-Hf同位素地质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探讨后碰撞伸展环境的起始时间和形成机制。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海德乌拉流纹岩形成于426Ma,属于志留纪罗德洛世岩浆活动产物。样品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特征;其A/CNK值为1.04-1.18,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岩石。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解上,样品显示Th、U和Pb等元素相对富集,Nb、Ta、Ti、Ba和Sr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图解上,海德乌拉样品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且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0.03-0.06)。海德乌拉流纹岩显示出高FeO~T/MgO和10~4×Ga/Al比值以及高场强元素总量(Zr+Nb+Ce+Y),属于A型岩浆岩范畴。样品的锆石ε_(Hf)(t)为+0.60~+2.3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285~1370Ma之间。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海德乌拉A型流纹岩可能是在高温和中地壳压力下长英质火成岩熔融而成。结合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在志留纪罗德洛世东昆仑造山带处于典型的后碰撞伸展环境,该伸展环境可能是受到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碰撞后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